字體大小:

腦中風的超音波檢查

什麼是超音波
超音波其實就是一種聲音,只是它的頻率是人們耳朵所無法接收到的。人們可 接收的音波頻率介於二萬至十六萬赫之間,而醫學婦產科診斷用的超音波頻率則 介於100萬至700萬赫之間,其原理是利用超音波遇物體反射的特性,將反射回來 的超音波接收後再轉換成畫面,或換算其方向距離位置及數量(體積)的大小。

超音波在腦中風運用的歷史
台灣神經學界利用超音波來檢查與診斷可回溯到1966年。當時利用A模超音波來 檢查患者是否有腦內血腫或是腫瘤導致的中線偏移的狀態。之後1980年代,台北 榮民總醫院率先始利用都普勒超音波來檢查頸部的總頸動脈和內頸動脈,以致於 之後的穿顱超音波,目前國內各大醫院普遍都設有神經超音波檢查。

目前針對預防腦中風所需要的超音波檢查
顱外頸動脈超音波:檢查頸部動脈(總頸、內頸及外頸動脈、脊椎動脈及鎖骨 下動脈)。懷疑有頸動脈狹窄,腦梗塞,暫時性腦缺血,腦血管畸形或長期高血 壓、糖尿病、高血脂,可安排此項檢查。

根據國外研究統計,所有缺血性腦中風約有1/4是頸動脈嚴重狹窄所導致。頸動 脈狹窄是由動脈內的粥狀硬化班塊逐漸變大而造成血管狹窄、阻塞或血流不足, 而粥狀硬化班塊不規則的表面容易附著血塊,當血塊脫落漂入腦中造成腦中風。 頸動脈狹窄可分以為對血動力學有意義的無症狀之頸動脈狹窄,其平均每年發生 腦中風之比率為2%∼5%,而由無症狀之頸動脈狹窄進展到血管阻塞則是無法預期 的,一旦進展到動脈阻塞時,20%患者會發生有症狀的腦中風,其後每年增加1.5% ∼5%腦中風的機率。只要發現有症狀的頸動脈狹窄達60%或無症狀的頸動脈狹窄達 80%,就需要考慮作積極的治療如動脈內膜切除術或頸動脈支架置放術以預防腦中 風的發生。

顱內血管超音波:檢查顱內之大動脈(中大腦、前大腦、後大腦及基底動脈)。 懷疑有任何顱內血管異常時可安排此項檢查,但是有時會因為顱骨太厚,無法看 到顱內血管,尤其是年老女性,可偵測到顱內血管的比例可能不高。

顱內動脈狹窄是梗塞性腦中風危險因子之一。研究顯示,顱內動脈狹窄大於50 %病人一年內腦中風的比率約7%,大於70%的一年內腦中風危險性可能高達15% ,狹窄的越嚴重,腦中風機率越高。而初次腦梗塞的病患約6%的病人有頸動脈狹 窄,顱內動脈狹窄的病人則是頸動脈狹窄的2.5倍。目前顱內血管支架已進入人體 實驗階段,不久將來也可使用於冶療顱內動脈狹窄。另外,當懷疑腦中風是由心 臟或近端大血管的小栓子所引致時,可利用顱內血管超音波進行血栓值偵測,鎖 定中顱內中大腦動脈或內頸動脈,計算30分鐘內經過的血栓數量,可作為治療參 考依據。

其他血管疾病的診斷
超音波在診斷頸部放射線治療後引起的血管病變,高安氏血管炎,硬腦膜動靜 脈婁管,以及顱內血管毛毛樣(moyamoya)病變,蛛網膜下腔出血後造成血管緊縮 等等,都有著顯著以及明確的功效。

此外,連續性顱內超音波對於診斷姿勢性低血壓引起的腦內灌流下降也有顯著 成效。此檢查利用比較患者平躺以及站立60度時中大腦動脈的血流量差異來評估 患者是否有姿勢性低血壓或是姿勢性眩暈的症狀。

亞東醫學中心神經超音波檢查的現況
亞東醫學中心神經內科目前有4位主治醫師參與神經超音波的檢查以及研究計畫 。與他院不同點在於本院為醫師親自為病人進行檢查,因此可以與患者之臨床症 狀有更多程度上的連結。此外,在研究計畫上也與心臟內科,神經放射科充分合 作,對於內頸動脈以及顱內血管狹窄的診斷與治療上面作詳盡的分析。

總結
神經超音波在診斷血管狹窄以及缺血性腦中風的預防上有明顯的成效。而且超 音波本身並不具有放射線,對患者並沒有任何的傷害。
本文作者:亞東紀念醫院神經內科 洪千岱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