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頸、腰脊椎退化之復健

一位四十歲的上班族,因經常性頸部或下背部疼痛來看診,若醫師告知他:X-光片上已顯示有骨刺或兩個脊椎體之間的間隔變窄,亦即脊椎或椎間盤開始變性、退化,他必定對「退化」兩字感到驚訝,難以接受。另外,也有六、七十歲的老伯伯比較認同「骨刺」的說法,但不了解它就是退化的現象。不論「骨刺」或「退化」,指的是同一種老化的過程。

頸椎或腰椎的退化是難以避免的,因它是人類自然老化的一部份。五、六十歲以上的人約有八、九成在X-光片上出現骨刺、退化的現象。當我們進入三十歲之後,椎間盤的水份開始減少,逐漸失去彈性,使得上下相鄰的脊椎關節易受到過大的壓力。長期下來,導致脊椎骨邊緣產生贅骨-即俗稱的「骨刺」;也容易使脊椎(小面)關節發炎,進而變成肥大。此外,退化的椎間盤也可能往脊椎管及神經根通道的方向突出。這幾個因素都會造成神經根的通道及脊椎神經孔的狹窄,神經根因此易受到刺激或壓迫。

脊椎的退化是漸漸地進行,平日不一定會有顯著或嚴重的症狀。但是,姿勢不良,維持某個姿勢太久,用力不當,過度操勞,或真正扭傷頸部,或「閃」到腰時,頸部或下背部才開始出現疼痛,甚或痠麻放射至手臂、手、大小腿或腳趾。此外,還可能覺得頸部或下背部僵硬。睡覺時,換了幾個枕頭也覺得頸部不舒服、睡不好。躺著翻身,坐起或站立時,都需小心翼翼,用手撐在大腿或家具上。這些都是退化的脊椎關節發炎與神經根受到刺激、壓迫及發炎而引發的症狀。若神經根受壓迫的情況不嚴重,也未合併椎間盤脫出,手腳沒有顯著的乏力或肌肉萎縮,復健是簡單又有效的治療方法。

最重要的復健治療項目是脊椎牽引。牽引之前,會先做局部熱療,使肌肉放鬆,血液循環改善。熱療及牽引各做二十分鐘,每天一次。約治療四至六週後,疼痛可獲得明顯改善;第六至八週,麻感減退;然後繼續治療至不痛不麻,一般需要兩個月的療程。年長者或退化現象較嚴重者,可能需治療三至六個月。在復健初期,若有需要,可同時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及肌肉鬆弛劑。若有胃潰瘍或對許多非類固醇消炎藥過敏的病患,更需要耐心、認真的接受復健治療。

病患常問到:復健治療之後,「骨刺」是否會消失?復健是無法消除骨刺的。既然骨刺無法消除,疼痛和麻感又如何改善呢?脊椎牽引時,兩個脊椎間的間隔,脊椎神經孔的空間及神經根的通道可獲得暫時性的擴大,可減輕局部的壓力,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緩解神經根的發炎,因此使得症狀改善或痊癒。

其他的復健事項包括適當的增強頸部及軀幹的肌力,改善頸部與軀幹的僵硬,學習正確的姿勢、動作等,避免劇烈的跑跳等高衝擊性的運動;避免長期維持同一姿勢,如長途開車、看電視等。如此可預防脊椎退化加劇,避免時常出現痠麻乏力的症狀;也可預防併發症的發生,例如脊椎壓迫,四肢麻痺,及大小便功能失常。
本文作者: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主任/黃翠莉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