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看我三時六便』恢復腸蠕動正常 俐落排便保健康

23歲小玲自高中以來飽受便祕困擾已長達6年,期間嘗試過十多種解便方法,包括喝黑棗汁、用浣腸、吃各種瀉劑等,便祕狀況仍未見改善。有一次更因三週沒有排便,不惜吃過期且已經酸掉的食物,只求順暢解便 !
小玲並非特例。一項最新台灣女性便祕就醫調查發現,7成女性現在或曾經有便祕困擾,但不會尋求西醫協助,每人平均用3.5種方法自我解便1!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院消化內科林肇堂醫師表示,便祕成因複雜,民眾自行解決無法對症下藥、恐造成更大健康問題。目前現有便祕治療以瀉劑為主流,近十年來無任何新機轉藥物,若對瀉劑無效者,醫師只能施以灌腸甚至考慮手術截短腸道,為此,衛福部已核准創新機轉的便祕治療藥物prucalopride,全新機轉模擬腸道自然蠕動功能,與僅能刺激腸道蠕動的機轉大不相同,可用於治療對瀉劑無效之慢性便祕女性患者。

便祕盛行率高 自我檢測口訣:『看我三時六便』

便祕是種常見文明病,任何人均可能發生,以美國為例,便祕的平均盛行率高達12%~19%,較糖尿病(8%)、冠心血管疾病(6%)更高2,其中,女性比男性更易發生便祕。林肇堂醫師表示,以生理構造來看,女性先天腹部肌肉較薄,推動腸道蠕動力量較弱。另外,荷爾蒙變化、懷孕等也會造成排便困難。
因便祕並非單一原因導致,常由患者主觀描述不適感,較難以客觀標準界定,若便祕症狀持續、反覆發生,就有可能是慢性便祕。目前,醫界普遍採用的羅馬III便祕診斷標準,民衆可藉由簡單『看我三時六便』口訣記憶並自我檢測:若在三個月内排便持續出現便少、便硬、便費力、便不盡、便堵塞、或便手摳,符合兩項或更多症狀,建議盡早就醫,找出便祕原因,排除其他疾病可能。

7成女性受便祕所苦 平均嘗試3.5種方法
便祕成因複雜 試偏方、濫用瀉劑恐加重便祕問題

根據國內一項針對全台30~59歲女性的「台灣女性便祕就醫調查」發現:高達7成女性自覺現在或曾有便祕困擾,但高達8成的人不會尋求西醫來改善便祕情況,反而會先聽信網路偏方,每人平均嘗試3.5種方法試圖改善便祕,試過5種以上方法的人更超過2成。偏方包括喝黑棗汁、喝蜂蜜水,甚至會吃過期食物迫使身體排便;另外,自行使用浣腸甘油球或瀉劑成藥的人也佔2成(19%)。進一步詢問曾就醫民眾發現,近6成(57.1%)女性便祕持續超過7天以上才會想到就醫,更有1成4女性便祕持續超過一個月以上才會想尋求醫師協助1!

林肇堂醫師指出,民眾常以為便祕只是小毛病,讓身體可排便就以為問題已解決,因此通常會先自行嘗試各種不同的偏方,如果沒辦法緩解,次要則會使用瀉劑。但無法有效改善便祕事小,還可能傷害腸胃功能。另外,未經醫師指示下,自行使用瀉劑、灌腸,用久成為習慣反而無法排便,長期濫用之下,可能出現大腸黏膜發炎、腸平滑肌萎縮,傷害原有腸道蠕動功能。


過半患者不滿瀉劑治療效果
突破性便祕治療藥物  2.5小時就可協助患者恢復自發排便

台大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明賢表示,目前的便祕治療以瀉劑為主流,依作用方式不同分為四種:滲透壓劑、膨脹劑、軟便劑和刺激型劑等。現有的瀉劑只能透過改變糞便的軟硬或型態(固態、液態),或刺激腸道快速蠕動,易造成患者產生腹痛、腹脹或腹瀉等不良反應,許多患者劑量越用越高,產生依賴性。

國外研究則指出,近一半慢性便祕病人不滿現有治療3,其中超過八成認為現有藥物效果不彰,如排便不乾淨、腹脹等3。另有研究顯示,便祕不僅會影響患者的工作效率,且讓社交出現障礙3。對此,吳明賢醫師進一步指出,若排除因疾病與用藥的原因,便祕多為腸道肌肉蠕動不良所引起的,故治療重點以恢復患者腸道正常蠕動功能為優先。

具突破創新機轉的便祕治療用藥prucalopride,是目前唯一一種對於5-HT4接受體具有高親和力的促進劑,其與腸道中IPAN神經元上的5-HT4接受體結合,進而刺激腸肌神經叢使平滑肌收縮,促進腸道蠕動,可幫助患者快速恢復自發性排便和促進腸道蠕動。多項大型跨國臨床試驗證實,服用prucalopride後,患者平均只需2.5小時即可第一次自發排便4,而第一次自發性完全排便平均也僅需2.3天4,且根據研究結果發現,有機會讓患者恢復與正常人無異的排便頻率6。

便祕治療用藥應兼具有效性與安全性

馬偕紀念醫院胃腸內科資深主治醫師王蒼恩進一步表示,治療便祕用藥除了應兼顧有效性外另也需注意安全性。亞太地區臨床研究,收治台灣、中國、韓國、泰國、澳洲五國,實驗結果表明Prucalopride 用於亞太地區五個國家受試者便祕困擾有良好改善效果,常見不良事件包括腹瀉,頭痛、嘔吐、肚子痛等,程度多屬於輕至中度症狀,且主要發生於剛開始治療的期間,通常在持續治療的情況下數天內便會消退。

三位醫師共同呼籲,患者應正視便祕問題,切勿自行用藥或試圖靠偏方短暫改善排便,應尋求醫師的幫助,找出便祕癥結,從根本解決問題,俐落排便保健康。


參考文獻:
1.2014年「台灣女性便祕就醫調查」針對500位30~59歲女性的便祕就醫行為調查(執行單位:波仕特科技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2.Eoff JC, Lembo AJ. J Manag Care Pharm 2008;14:1–15
3.Johanson JF & Kralstein J.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007; 25: 599.
4.Tack JF, et al. UEG J Sage p 2013;1(1);48–59.
5.Stanghellini V, et al. Gut 2010;59 Suppl Ⅲ:A360;
6.M. Ke et al.,Prucaloprid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constipation in patients from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 (2012) 24, 999–e541


案例故事

案例姓名:小玲
年齡:23歲
便祕長達6年 嘗試偏方不間斷
直到血便内痔才就醫 堅信「自己可以救自己!」

任職行政祕書的23歲小玲,由於長年不習慣在外如廁,加上不良的飲食習慣(每天至少兩餐外食、偏愛麵食類及冰品、水分攝取少),自高中以來已飽受便祕困擾長達六年。

嘗盡偏方 長達三周不解便仍不肯就醫
期間,為改善便祕,小玲透過網路偏方及朋友使用經驗分享,曾使用過的便祕偏方就有不下十幾種,如:酵素、清腸茶、乳酸飲品、黑咖啡、檸檬水、蜂蜜水、黑棗汁、瀉藥、浣腸,甚至不惜食用過期酸掉的鳳梨。但在使用的偏方中,乳酸飲品、檸檬水、蜂蜜水等並無法幫助她順利排便,浣腸也讓她腸胃絞痛非常不舒服;加上聽説浣腸恐導致肛門括約肌鬆弛後就不願再使用。

儘管小玲因為便祕而產生皮膚泛黃、長痘痘等問題,情緒也變得煩躁,依然寧可自己繼續以身試法,也不願去看醫生。直到某次連續3周未排便,試圖用瀉藥也無效,並接連出現腹脹、肛門腫痛、血便等症狀,連坐着都會痛,不得已之下,小玲才去馬偕醫院尋求醫師協助,經確診因長期便祕引發内痔。

深陷矛盾 害怕藥物副作用 卻無法擺脫瀉劑
目前,小玲仍以自行購買瀉劑來改善便祕問題,服用的劑量也是根據自我感覺而定。偶爾也會跟着朋友購買一些如清腸、排毒的產品或吃中藥調理,總之就是多管齊下。問及不選擇就醫的原因,除了不想內診外,小玲也擔心吃藥常產生腸胃絞痛、想吐等副作用,加上產生依賴性也無法根治便祕,因而讓小玲打消看西醫的念頭。她表示:「我覺得自己可以救自己!只要一週一次排便我就滿足了。而且身邊好多朋友也是這樣,喝嫩薑葡萄汁、每周在家做大腸水療…什麽方法都會用,只要能排出來就好」。目前,小玲仍四處尋找能根本緩解便祕症狀的方法。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