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呼吸照護病房意識清醒病患 氣切可改善生活品質

呼吸照護病房的病患,很多是插著經由口腔喉嚨的氣管內管,來幫助他們呼吸,無法說話又被剝奪了從口進食。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呼吸照護病房主治醫師惠群表示,絕大部分的病人都可換成氣切管,不但可以減少對聲帶的傷害,當病人病情穩定與意識恢復時,便可以開始練習說話與進食。

呼吸照護病房的病患能說話和進食,是病人最快樂的事,也是醫護人員最興奮的時刻。

「很愛與人聊天的阿嬤,三年多前做完氣切手術之後,就沒有聽過她講話,沒想到阿嬤仍可以說話,我們全家都很高興,因為我們是阿嬤帶大的,與她特別親。」病人的兩位孫子如此表示。

「86歲的阿嬤,在醫護人員與家屬的參與下,順利回老家一趟,也到兒子的新家看看,抱抱剛出生不滿一歲的曾孫,再到土地公廟拜拜祈福,路上街坊鄰居見到她,是驚訝卻又為她高興。」醫護人員看在眼裡,十分感動。

年輕時開雜貨店,很愛與人聊天的阿嬤,三年前小中風後,接受氣切手術,因為家人沒辦法在家照顧,最後住進護理之家,心情就一直很憂鬱。這次,住院前一個月前因肺炎呼吸衰竭,開始長期依賴呼吸器,無法脫離,才轉到呼吸照護病房,經約兩個月的治療照護,最近病情好轉,已可以說話和進食。

惠群醫師表示,呼吸照護病房是收住需要長期依賴呼吸器的病患,這些病患多數有多重器官功能障礙,半數以上病患曾有中風或失智症、心臟衰竭、慢性腎病變,雖然每位病人都需要整天依賴呼吸器,但約只有一半的病人有氣切,另外一半的病人則插著經由口腔喉嚨的氣管內管,因為每天需要更換固定於臉上的膠帶,兩頰皆有程度不一的慢性破皮傷口。

「病人吃稀飯時,充滿幸福的表情,令人難忘。」呼吸照護病房主治醫師惠群表示,病患因為長期依賴呼吸器維持生命,被剝奪了進食,只能從鼻胃管灌食;無法說話,只能比手畫腳、雞同鴨講,生活沒有品質也沒尊嚴,所以當病人又可以從口進食、開始講話,病人快樂的心情,馬上散播全病房。

惠醫師強調,長期呼吸器依賴的病人,需要一個與呼吸器相連通的管路。氣切是常見的小手術,在頸部氣管軟骨間開一個小洞,做為氣體進出的通道。若病人在急性加護病房中,氣切可以幫助更快脫離呼吸器,但對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無法有效率咳出痰液的病人,或需要長期依賴呼吸器的病人,氣切可讓病人接受呼吸治療時更舒適,更有效的清除痰液,避免併發症。

雖然對於意識不清的病人,氣切的好處仍有爭議,但對於意識清楚的病人,接受氣切的醫療照顧,可以舒服許多,改善生活品質,好處遠多於壞處。

氣切病人的照顧是項團隊合作,從一開始決定手術的時機、手術的方式、氣切管路樣式的選擇,以及是否需要同時使用呼吸器送氣來幫助說話音量與清晰度,皆要專業醫護人員的評估,特別是呼吸治療師及語言治療師的參與,才能順利完成。
本文作者:澄清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兼主任 惠群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