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夏日黴菌大作戰-夏日常見的皮膚問題

清明過後,正逢季節交替之際,最近的天氣慢慢的開始出現陽光普照的景象、氣溫也漸漸的炎熱起來,宣示著夏天的腳步接近了,除了豔陽高照外,空氣中的濕度也大大的提升,皮膚的生理功能也因為氣候的變化,使得皮脂腺分泌增加、流汗量也跟著增加,同時紫外線的增強對皮膚的影響也隨之增加,如果沒有做好適當的皮膚清潔和保養,皮膚病就會悄悄的找上你。

夏日最常見的皮膚問題包括皮脂腺分泌增加、同時清潔失當所產生的痤瘡、毛囊炎。另外皮膚的汗管出口遭到阻塞致使身體無法正常排汗,或沒有保持通風乾爽,也很容易產生汗疹與痱子。高溫潮濕的夏季最容易引發「癬」皮膚病。癬,英文為Tinea,意謂蠹或蟲,通常是指由皮癬菌所引起的黴菌感染。

典型症狀有在皮膚上出現數個或單個米粒般大小的紅丘疹,然後逐漸往外擴大,形成圓圈狀的環形病灶,如果不及早治療,會引發溼疹等症狀。

嚴格來說,癬不一定是圓形的,相反的,圓形的皮膚病也未能斷定為癬;癬也不一定會癢,會癢的相同無法將禍首直指癬,正因為如此,常令多患者搞不清楚狀況,苦惱不已。

為了讓病患容易瞭解,醫師常戲稱癬是皮膚「發霉了」。癬,通常是以其侵犯的部位來命名,例如,長在足部得就叫足癬,俗稱香港腳;長在頭部位的就稱之為頭癬;長在大腿內側陰股部的叫做股癬;及其他像是手癬、體癬等等。而治病得皮癬菌也包括了毛癬菌、表皮癬菌、及小芽包菌三類。
有某些皮膚病也是以「癬」來命名,如乾癬、魚鱗癬、牛皮癬,但他們並非是藉由黴菌感染的,治療方式也截然不同,千萬不可以混淆不清。
感染上「癬」,絕對禁止抓癢,否則黴菌容易傳染別處,進而引發細菌感染。治病就應對症下藥,想要治療癬,當然得靠抗黴菌藥物。一般抗黴菌藥物多以外敷為主,患者應持續使用,不要認為暫時不發作便停止治療,因為隨時有再復發的可能。

想要預防「癬」其實是相當容易的,只要你避開濕、熱等黴菌容易滋生的環境,讓身體時時保持乾爽狀態,衣鞋常換洗、透氣,同時遠離「癬」的患者,保證永遠不會嚐到「癬」滋味。

以下就幾種常見的夏日黴菌的疾病、種類和治療稍加說明:

足癬(俗稱香港腳)

足癬就是我們俗稱的香港腳。鴉片戰爭時,英軍接受香港;這些大兵們習慣了乾燥的英國氣候,來到了潮濕悶熱的香港,很多士兵的腳就感染了黴菌而深受其擾,大兵們就誤稱它為香港腳。後來台灣接受西方醫學,就延續了這種說法,把它翻譯成香港腳而延用至今。

足癬最常見的致病菌是Trichophyton rubrum 以及 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臨床的表現多樣,大多數的人會有不等程度的癢感、發紅、脫屑的症狀。最常見的是指縫型: 指縫間出現很厲害的搔癢、皮膚出現浸潤、變白、糜爛、破皮等症狀。另一部分的病人以腳底出現輕微發紅的增厚斑塊合併角質化脫屑來表現。第三類則是水泡型的足癬、病患通常會在腳底突然出現一些極度搔癢的水泡分佈在發紅的腳底。另外常常有病患因為足部的搔癢而使用慣性手去搔抓而同時感染了手部而產生所謂的二腳一手症候群(Two feet one hand syndrome),這也是足癬患者常見的臨床表徵。另外足癬未接受適當的治療容易產生一些併發症、例如傳染到身體其它的地方,形成股癬或是其它部位的體癬,也容易感染到鄰近的腳指甲,形成灰指甲,更嚴重者病患可能會因為足癬所形成的糜爛傷口而進展成蜂窩性組織炎,所以不可不謹慎。

足癬的治療一般是以外用的抗黴菌藥為主,然而預防勝於治療,謹守以下的原則,能夠好好的注意個人衛生,就能夠大大的降低感染率。
1.避免在公共場所使用公共拖鞋,如果去游泳池,最好自己攜帶拖鞋。
2.洗完澡一定要把腳擦乾、不要和別人共用拖鞋和指甲剪。
3.減少去游泳池、烤箱、三溫暖等場所,降低因地板長期潮濕滋生黴菌,而被感染的機率。
4.腳部容易流汗的人,建議使用止汗劑及痱子粉,來保持雙腳的乾燥。
5.勿光腳去試穿鞋子、襪子最好選擇穿容易吸汗的棉質襪子。
6.儘量選擇透氣的格子網布鞋面的運動鞋、皮鞋則選用真皮、透氣的。
7.配合醫師的醫囑認真的擦藥:皮膚科醫師開的抗黴菌藥物不但可以用來止癢而且它還可以殺死感染皮膚表面的鰴菌,不管有沒有癢的症狀,都應按時擦藥,直到皮膚看起來完全正常,還要再多擦兩個星期,才可以停止,否則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很容易會再復發。
本文作者:三軍總醫院皮膚科部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