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顱內動脈瘤 腦內藏有未爆彈

顱內動脈瘤就像「隱形殺手」通常要等動脈,瘤破裂病發後病人才知道自己有這個疾病,且再出血比率高,宛如埋在腦中的「不定時炸彈」。僅有少數病人在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等腦部影像學檢查時,發現未破裂的動脈瘤。

顱內動脈瘤破裂引發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年發生率,介於每10萬人口4至13例之間。根據衛生署1993年的報告,顱內動脈瘤破裂的平均年齡,男性為54.6±14.3歲,女性則為56.5±13.8歲,男女比為2:3。

顱內動脈瘤常見以自發性蜘蛛網膜下腔出血做為表現。臨床上,病人會有突發、爆炸性的頭痛,合併頸部僵硬等症狀;病人的意識則從完全清醒到深度昏迷都有可能。

若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有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等典型的表現,後續會再針對腦血管安排詳細檢查,包括電腦斷層血管攝影檢查、傳統血管攝影檢查或核磁共振檢查等。

急性出血的病人如果有顱內壓增高或水腦症造成意識不清的情況時,可考慮執行腦室外引流管引流腦脊髓液,以緩解過高的顱內壓,再依病人的臨床表現,安排後續的檢查或治療。

顱內動脈瘤的可怕在於,病人會有再出血的危險性。若未接受動脈瘤夾箝或栓塞治療,兩週內再出血的機率約20%,一個月再出血的機率則達40%。若再次出血,約有半數的病人沒有機會再醒過來。

預防顱內動脈瘤再出血的治療有兩種選擇,包括動脈瘤夾箝手術以及動脈瘤栓塞手術。治療方式的選擇取決於病人的情況及家屬的意願、動脈瘤位置、大小、形狀、醫療團隊的設備及能力等。

對於病況相對較佳的病人,醫師通常會建議採取較積極的處理方式。
本文作者:臺北醫學大學•雙和醫院�神經外科羅偉倫醫師(葉宜憲醫師校稿)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