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肌膜疼痛症候群 一按激痛點 痛得受不了

小張大學畢業後,在某公司擔任行政人員,負責處理文書,每天有相當長的時間都盯著電腦。工作半年之後,他發現頸部和上背常感痠痛,痠痛感有時甚至會延伸到手臂,他原以為是脊椎出了問題,但影像學檢查並無明顯發現。

林同學喜歡玩電腦遊戲,一玩就是好幾個小時,最近也是常常覺得肩頸痠痛,自行去藥房買止痛藥吃,然而不見起色。

何謂肌膜疼痛症候群?
類似病例屢見不鮮,許多上班族和小張及林同學一樣,因長期姿勢不良及工作壓力,肌肉受到牽扯或不正常的收縮,造成肌膜疼痛症候群。

肌膜疼痛症候群是由肌激痛點產生的疼痛症候群,而肌激痛點的定義是骨骼肌內可觸及之緊繃肌帶所含的局限敏感點,這通常是神經肌肉骨骼失調所致。

疼痛部位的7個特點
病人常會覺得肩膀、頸背痠痛,或是身體的某塊肌肉用手一按就痛得受不了,這些都是肌膜疼痛症候群的症狀。疼痛部位有幾個特點:
● 局部性:病人通常可以一指指出疼痛處,程度較嚴重時,疼痛可能會轉移至周圍或他處。

● 壓痛:一壓到活性肌激痛點便會增加疼痛程度,且有包含疼痛位置及型態的「疼痛確認」,亦即病人會說:「對對對,就是這裡痛!而且平常就是這種痛法!」

● 肌緊繃帶:肌激痛點均在肌緊繃帶上。肌緊繃帶比周圍的肌肉硬,張力也較大。肌激痛點活性越強,肌肉硬度及張力越大,伸張性也隨之減少。

● 引傳痛:病人會感覺自己是從某處(肌激痛點)開始痛,疼痛接著傳向某處(引轉痛)。理論上,所有的肌激痛點都可能引起引轉痛,活性越強的肌激痛點,引起引轉痛所需的壓力越小。

● 局部抽蓄:不論隱性或活性的肌激痛點,在急速按壓時都可能引發局部抽蓄的反應,表面肌肉比深處肌肉容易引發。

● 肌伸張性減少:因肌緊繃帶較緊,肌肉伸張度減少,關節活動度也可能降低。

● 症狀起伏不定:可能是因為激發肌激痛點活性的因子,不一定會持續刺激中樞神經,而會隨著身體狀況或周圍環境而有所改變,因此其所引發的疼痛並非始終如一,而是會變化的。

診斷方法
肌膜疼痛症候群最常見的症狀是上背痛,也就是好發於斜方肌、提肩胛肌,即中醫所謂的「膏肓」部位。並且,肌膜疼痛症候群常有所謂的轉移痛,病患會抱怨痠痛部位跑來跑去,經由醫師仔細診斷,可以在痠痛的肌肉上摸到引起劇烈疼痛的一小條肌肉硬束,甚至引發轉移痛,這便是肌膜疼痛症候群的典型表現。

人體內原本就有潛伏的激痛點,這些激痛點可能因為工作壓力過大、姿勢不良或身體狀況欠佳而活化。

一般來說,肌膜疼痛症候群在門診由醫師做理學檢查即可診斷,實驗室檢查或影像學檢查對診斷的幫助不大,但可以幫助排除一些潛在原因(如:甲狀腺不足、低血糖、維生素不足),或其他有類似症狀的疾病(如:神經根病變、關節炎)等。

治療原則
常有患者因肌膜疼痛症候群痛到無法正常上班,影響工作表現。對於這些患者,我們建議做第1線治療,包括熱療(淺層熱療如熱敷包,深層熱療如超音波、短波),電療(經皮神經電刺激、向量干擾等),以及伸展運動的物理治療,也可以合併藥物治療,包含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助眠藥物、抗憂鬱藥物等。

若對以上保守復健治療的效果不佳,或因工作忙碌沒時間接受保守復健治療者,亦可考慮接受激痛點注射。激痛點注射是直接在激痛點注射藥物,有消炎止痛及使肌肉放鬆的作用,通常只要診斷正確,打中目標,效果都相當好。打針時的疼痛是此法唯一的缺點。

預防之道
患者平時應避免快速突兀的動作,保持正確姿勢;工作中最好能適度變換姿勢,並且使用合乎人體工學的桌椅;採取均衡飲食,充分攝取各種維生素。此外,別忘了加強肩頸部肌肉的拉筋與放鬆訓練,以避免肌膜疼痛症候群上身。

本文作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草屯分院 復健科主治醫師 黃維正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