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退化性脊椎滑脫症

50多歲的陳女士,數月前因為車禍,導致嚴重的背痛,以致必須使用背架支具及止痛藥物治療。但她大部份時間仍覺得疼痛,於是接受醫師建議,在全身麻醉下,施行脊椎復位及骨融合術(即骨移植及加上鋼板鋼釘固定),以達到立即的穩定效果,改善背痛同時促進骨融合。患者於術後,背痛迅速緩解,數日可以背架支撐下床活動,不久即出院,回門診追蹤情況相當良好,且無併發症發生。

退化性脊椎滑脫症是一般脊椎退化性關節炎常見的現象之一,多見於四十五歲以上的中老年女性,黑人比白人多三倍,大多發生於第四、五腰椎間,比第二好發部位(即第五腰椎第一薦椎間)之滑移症多六至十倍。尤有先天性腰椎節數異常者,其發生率比常人多四倍。一般認為大概與懷孕、生產或腰韌帶鬆弛有關,或更年期後女性賀爾蒙分泌降低及鈣質流失,骨骼疏鬆而加速小面關節之磨損與退化造成。過勞、肥胖、飲食不節制等亦被認為是此病之誘因。

脊椎管滑脫扭曲變狹窄到一定程度會產生臨床症狀。主要症狀為腰痛、腿痛及神經根受壓症。它可以同時出現或只表現其中一部份。腰、臀部及大腿可發生酸痛、牽拉痛、麻木或燒灼感,此與氣候變化無關。病程可長達數年或數十年。中間有緩解期,約四分之一的患者疼痛可下及小腿及足跟,極少數患者有會陰部麻木、小便貯留或失禁(馬尾神經根壓迫症狀)。它亦可造成所謂的「間歇性跛行」(走動後造成疼痛及疲勞樣疼痛於下背腎部大腿及小腿腓腸肌,但發作時坐臥片刻即可緩解)。

醫師在分析患者之病情後,如懷疑有脊椎滑脫症,觸摸患者的腰椎棘突,會有階梯狀的移位現象及壓痛。一般必須透過X光檢查,其分離部位及滑移程度才能確立。另輔以神經電氣檢查、脊髓攝影、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MRI)檢查可明確診斷出其滑移程度、各關節及椎間盤之變化及脊髓神經根受壓迫程度,對治療指標之決定及治療成效之預測有密切的關係。

影像檢查變化
•包括神經孔變窄
•脊椎椎體間關節距離變小
•椎體骨刺
•椎弓齒面關節增生硬化
•椎體脫位或是脊椎側彎

脊椎滑脫症治療方式
從脊椎力學功能來看,椎體支撐百分之七十的體重,而椎弓僅負擔其餘的百分之十五至二十,因此只有椎弓部份衰弱即「脊椎分離症」時,一般只要注意日常生活及採用保守式治療法就可解除疼痛。另外,必需注意不要做太激烈運動增加腰部的負擔,柔軟體操治療也相當有效,有這種疾病的人由於腰部的彎曲程度很大,可以強化腹肌來減輕骨盆的傾斜度或緩和其彎曲程度。此外游泳對於平衡強化腹、背部肌肉頗具功效,值得鼓勵。

有脊椎分離症或脊椎滑脫症但無症狀者,則不需特殊治療。只有腰痛而無神經受壓症者,得以保守治療且大多可獲滿意效果,但背痛難耐就須手術治療。另外神經嚴重受壓者和年輕患者併嚴重背痛且脊椎呈現明顯有不穩者(為了將來承受粗重工作),治療脊椎滑脫症除了減壓手術外,仍需施以脊椎復位及骨融合術(即骨移植及加上鋼板鋼釘固定)。


作者小檔案
姓名:徐宗成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
經歷:高雄長庚脊椎外科臨床研究員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骨科專科醫師
專長:一般骨科、骨創傷科、關節鏡與人工關節醫療、脊椎外科
現任;衛生署台南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本文作者:衛生署台南醫院骨科 徐宗成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