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吃這個也癢、擦那個也癢:惱人的色素性癢疹

莉君是一位二十歲的妙齡女性,她的身材曼妙,可是從來不敢穿露肩、露背的衣服,因為從幾年前開始,她的皮膚就像定時炸彈一樣,每次熬夜加班的時候,背部、肩膀就長出很癢的小疹子,有的醫師告訴她,這是蕁麻疹,吃吃藥就好了,有的醫師告訴她,這是溼疹,擦擦藥就好了,可是每次總拖上一、兩個月,直到皮膚變成一條條黑黑的色素沉澱。

皮膚科門診中最常見的主訴即為皮膚癢,沒有皮膚癢的人,或許沒有這種痛苦的經驗,皮膚癢的時候,往往抓得渾身是傷,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晚上癢的睡不好,隔天起來工作沒甚麼精神。有一種特殊的皮膚癢疹,會反覆發作,常常在一般門診中誤診為蕁麻疹、溼疹、或毛囊炎,直到發炎過後,它典型的網狀色素沉澱出現,才被認出是「色素性癢疹」。

色素性癢疹,是由日本長島雅二醫師(Masaji Nagashima)在1971年提出的一個疾病。長島醫師在慶應義塾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觀察8位病人,出現一種特殊的皮膚癢疹,之後會產生網狀的色素沉澱,這群病人以年輕女性居多,發病的平均年齡為26歲,在求診前,往往已經在其他的地方治療過,但效果都不好。他在日本皮膚科學期刊提出這個病徵以後,日本皮膚科醫師也紛紛發表病例,並探討其中的原因。

過去,日本人病例報告很多。近幾年來,白種人和其他人種也陸續被報告色素性癢疹的案例。因此,有學者懷疑,因為不夠認識這個病,讓這個病被低估了。

色素性癢疹典型的發作,在軀幹的中心部位,對稱出現,包括上背部肩胛骨之間的區域、鎖骨的區域、胸部,都是常見的位置,然而,像是尾椎骨附近的區域、手腳近側、手肘窩等等部位,也有被發現過。

在臨床的表現上,病人往往突然出現紅紅的小丘疹,伴隨著極度的癢感,嚴重發炎的個案,甚至會出現水泡,接下來,這些小丘疹會融合在一起,表面出現粗粗的痂皮,在發炎過後,留下網狀的色素沉澱。這些不同時期的皮膚病灶,可能會同時存在。

根據過去的觀察,懷疑色素性癢疹的病因包括基因人種的差異、氣候變化(春、夏季發作的比例最高)、穿內衣磨擦過敏、接觸性過敏原(鉻金屬)、藥物(鉍、含有水楊酸的制酸劑)、胃幽門螺旋桿菌、原發性膽道硬化合併乾燥症、但最有名的是:糖尿病或減肥節食造成的酮酸中毒。

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回溯性分析色素性癢疹病例的特性,並進行其病因學的探究,這是目前台灣最大規模關於色素性癢疹的研究。此一研究已於2011年1月份刊登在國際皮膚科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此期刊為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皮膚科主編,本研究並榮獲該期封面文章。回顧了本院從2000年到2007年,經過臨床分析,並有皮膚切片證實的病例,共有16位案例,男性有2位,女性有14位,平均發病年齡為26.7歲。在我們的經驗裡,口服抗生素:去氧羥四環素(Doxycycline),或其類似結構的四環黴素(Tetracycline),平均使用2.4周,可以使皮膚癢疹緩解。可惜的是,後續追蹤有6位病人復發,平均復發的次數為5.2次,復發時對口服抗生素仍有反應。

由於去氧羥四環素是一種抗生素以外,亦是一種對抗急性發炎的藥物,它可以抑制的細胞激素,包括介白素-6、介白素-8、介白素-15、單核球趨化蛋白、干擾素誘導蛋白-10等等。我們利用免疫組織染色,分析皮膚檢體中介白素-6的表現,顯現在色素性癢疹的皮膚病灶,介白素-6表現較強(顯著水準P值為0.035)。介白素-6的表現較強,可以說明去氧羥四環素的抗發炎特性。

色素性癢疹最困擾人的,除了發作時很癢的紅疹,得到控制後,就是網狀的色素沉澱。由於這種色素沉澱,是表皮基底層的黑色素細胞受到破壞,巨噬細胞吞食黑色素顆粒,沉積到真皮上層,一般的退斑膏,幫助不大,只能靠防曬、多擦一些美白保養品來維持,假如有紅疹子出來時,提早就醫,避免嚴重的發作,來減少發炎後的色素沉澱。

提醒民眾,假如身上有反覆發作的癢疹,請儘早向皮膚專科醫師求診,因為,色素性癢疹不是普通的溼疹、蕁麻疹,必須使用口服抗生素治療,才能發揮藥效。
本文作者:呂佩璇醫師、鐘文宏醫師、楊志勛主任 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