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怎樣的症狀才算腹瀉?怎樣才算便秘?什麼樣的情況下家長可以先在家觀察?而什麼時候家長才有帶寶寶給小兒科醫師診察的必要?本期針對嬰幼兒常見腹瀉問題,分別介紹其症狀、形成原因、處理與治療方式,讓家長讀完以後,在面對寶寶的“ㄣㄣ”隱疾時,不會再緊張兮兮、手忙腳亂了,下期再與家長談便祕的問題。
腹瀉的症狀
排便的次數增多,或是大便的量、含水量明顯增加,也與個人的腸胃體質、飲食因素的影響有關。一般而言,排便的次數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少,在新生兒,尤其是哺餵母乳的嬰兒,排便的次數一天可高達7∼8次之多,形狀也偏稀糊、帶水,一直要到滿月之後,大便才會比較成形,排便的次數也會逐漸減少;至於餵食配方奶的新生兒,其大便通常比餵食母奶的寶寶來得成形,含水量也較少,排便次數也較少,一天約3∼5次。
2到3歲以上的孩子,排便的次數則接近成人,平均一天1次。看到這裡,家長可能還是會疑惑︰「那寶寶究竟一天需要排便幾次才算正常呢?」其實不一定要拘泥於排便的次數,我們成人自己每天排便的次數也不是完全固定的,家長平時就應觀察寶寶每天排便的狀況,如果排便次數或大便量跟平常相比明顯增多,那可能就是有問題囉!
確定真的有腹瀉之後,接下來要問的是︰腹瀉的情形有多久了?腹瀉可分成急性和慢性,急性腹瀉是指症狀少於兩週的腹瀉,慢性腹瀉則是指症狀超過兩週的腹瀉;慢性腹瀉可能會造成小朋友體重減輕、營養不良,有時必須接受多項檢查才能找出病因。
腹瀉的形成原因
造成寶寶急性腹瀉的原因包括︰
(1) 腸胃感染︰常見的有輪狀病毒、諾羅病毒、腺病毒及沙門氏菌等,這些感染可能會讓小朋友出現發燒、上吐下瀉的症狀。
(2) 食物過敏︰1歲以前的寶寶,腸胃道的保護力尚未成熟,可能會因為對食物過敏而造成腹瀉;容易過敏的食物如牛奶、黃豆、雞蛋的蛋白、柑橘類水果、花生核果及蝦蟹貝類等。若是食物過敏,則寶寶除了腹瀉之外,皮膚上也可能出現會癢的疹子。
(3) 醣類或脂肪吸收不良:例如吃大餐之後,或是吃進太多甜食、果汁,或是急性腸胃炎之後因乳糖酶缺乏所引起的乳糖不耐而造成的腹瀉。
(4) 使用藥物︰某些抗生素會促進腸胃蠕動,並殺死腸道內的正常益生菌,因而造成寶寶腹瀉。
如果寶寶發生慢性腹瀉,但其身高、體重都在正常範圍之內,活力正常,也沒有發燒感染的現象,最可能是︰慢性非特異性腹瀉,又稱為學步幼兒腹瀉,常見於1∼2歲的學步期幼兒,造成這類腹瀉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這個年紀的寶寶正開始接觸各類新的食物,而其腸胃消化能力又還沒完全成熟。如果您的寶寶是以上這種情況,請不必過度擔心,若經小兒科醫師評估沒有其他身體或腸胃的問題,等他再長大一些,這種狀況就會自然消失了。
寶寶發生腹瀉時,可能會因為進食減少、排便量增多而出現脫水的現象;如果孩子出現嗜睡、體重減輕、小便減少、哭泣但沒有眼淚及皮膚乾燥且彈性降低等症狀時,表示已有中度至重度不等的脫水現象,須趕快送醫處理。
腹瀉的治療方式
一般治療兒童腹瀉的方式可分成︰
1.補充水分:補充的不僅只是水分,還包括葡萄糖及電解質的補充。補充的方式可以經由口補充,若小朋友吐得太厲害無法從口進食,或是腹瀉太嚴重,一吃就拉,或是已出現嚴重脫水症狀,就必須使用靜脈點滴注射。口服補充以口服電解質液最為恰當,一般市售運動飲料或果汁糖分太高,並不適合腹瀉的兒童飲用。
2.調整飲食:餵食母乳的嬰兒不需要停止餵食,餵食配方奶的嬰兒可改為食用米湯,或是將原本食用的配方奶稀釋2�3∼1�2不等,但若食用稀釋配方時間超過3∼5天,則寶寶會營養不足,需向兒科醫師諮詢進一步處理方式,或考慮換用不含乳糖的奶粉(俗稱止瀉奶粉)。若是因牛奶蛋白過敏所引起的腹瀉,則要在醫師指示下更換成水解蛋白特殊配方奶粉,或餵食純母奶。年紀較大的兒童發生腹瀉時,建議以清淡飲食(少油、少糖、少鹽)為原則,如稀飯、白吐司搭配一些清淡菜餚。
3.針對腹瀉原因治療:這部分主要是希望家長們能夠遵照醫師的指示,按時餵食寶寶藥物。
便秘的症狀
便秘也是寶寶很常見的腸胃困擾之一。有學者把便秘定義成︰超過兩週以上的排便次數減少,或是解便困難。一般來說,大部分的便秘都不是疾病造成的,少數因疾病造成的便秘,如︰先天性巨結腸症、脊髓或腸道神經病變導致的腸蠕動不良等,臨床上並不常見,且需要特殊檢查才能診斷出來。
便秘的形成原因
不同年齡的寶寶出現排便困難,或排便次數減少的情況,可能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6個月以內的小嬰兒大多都是排出糊軟的便便,很少會有硬大便,如果大便不硬,寶寶很用力卻還上不出來,通常是因為他還不太會用力(肚子用力,肛門肌肉卻沒有放鬆)。
幫助寶寶能順利排便的小訣竅
如何幫助肛門還不會用力的寶寶能順利排便呢?家長可以用棉花棒,前端沾一點凡士林或嬰兒油作為潤滑,輕巧緩慢的伸入肛門1∼2公分,寶寶的肛門感覺到刺激,就會放鬆而把大便排出來了。如果寶寶的大便不硬,不需要服用軟便藥,也不用改換奶粉,只要用上述刺激肛門的方式協助他排便即可。但這個方法最好還是要在小兒科醫師,或有照顧嬰幼兒經驗的護理人員指導之下來操作。
若是大一點的孩子發生便秘,則通常是飲食與排便習慣不良所致。大家都知道,要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才不容易便秘,可是有些孩子就是偏食,爸媽也拿他沒辦法。一般的孩子在6個月之前以母乳或配方奶粉為主食,4∼6個月開始添加副食品,1歲之後逐漸增加固體食物的量,2歲以後應以飯菜等固體食物為主,牛奶只是點心。如果寶寶在1歲,甚至2歲之後還是以喝奶為主,不太吃飯吃菜的話,則容易因牛奶當中的纖維質很少,而發生便秘的問題。
小朋友如果曾有過排便困難、解大便會疼痛的經驗,那他以後可能會因為害怕疼痛而故意憋住不去排便,如此容易形成惡性循環,因疼痛而不敢排便,導致糞便在腸道內積存很久才排出來,而糞便在大腸內時間越長,糞便中的水分就會持續地被大腸所吸收而使得糞便變得越來越乾硬,而越硬的大便就越難排出來,且排便的時候也會很痛。不只如此,如果小朋友習慣了忽視便意,常常憋住不去排便,那麼他的腸子會因為長期積存大量宿便而變得鬆弛,排便反射也會變得不靈敏,變成一定要積到很多大便後腸子才有感覺,才會想去上廁所,可是卻因為腸子已經彈性疲乏而解不乾淨,時間久了之後,小朋友就會時常抱怨腹脹、腹痛,也可能影響營養吸收跟生長發育。
便秘的治療方式
1.均衡飲食及規律排便:平時多讓小朋友攝取高纖蔬果,每天也要補充足量的液體(0∼6個月寶寶每天每公斤攝取100∼150c.c.液體,包含母乳或沖泡的奶粉量;6∼12個月每天每公斤攝取100c.c.液體,包含母乳、沖泡的奶粉量、果汁、蔬菜汁等;1歲以上第一個10公斤,每天攝取100c.c.液體,第二個10公斤每天攝取50c.c.液體),並養成規律時間排便的習慣,不要讓孩子憋大便,才是預防便秘的根本之道。
2.藥物治療:如果小朋友的便秘已經造成他身體不適,例如︰時常腹脹腹痛、排便疼痛、大便太硬導致肛門破皮流血等,此時就應該要使用藥物來治療。藥物治療包括口服軟便藥及肛門排空治療,後者是在小朋友自己上不出來時,使用肛門塞劑或浣腸劑來促使他排便,這些藥物必須在醫師指導之下使用。
治療孩子的便秘,不能單只是從藥物治療著手,養成規律排便、不憋大便的習慣,以及良好的飲食攝取,才是最重要的治本之道。不過,飲食跟排便的習慣不太可能在短期之內改變,家長需要多花些時間與耐心,用誘導跟鼓勵的方式來幫助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