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新生兒臍部護理

肚臍的來由
胎兒在母親子宮內,營養是由胎盤,經臍帶的血管供應胎兒的。胎盤中有非常豐富的血管,這些血管深深的植入母親的子宮內膜,吸收來自母體的養份,再由臍帶中的血管把養份輸送到胎兒體內。大部份胎兒新陳代謝產生的廢物也從臍血管及胎盤排出。出生時,胎盤會與母體分離,跟著嬰兒產出。連接嬰兒與胎盤之間的臍帶已沒有作用,所以醫生會把它結紮並剪斷。幾天後,剩下一點點的臍帶就會枯乾並脫落,留下的痕跡就是肚臍。

肚臍的構造
臍帶表面是一層半透明的膜,裹面有兩條臍動脈及一條靜脈,通往胎兒的肝臟,因此胎兒可以處理來自母親的營養。在胎兒發育的某一段時期,肚臍與腸道、膀胱有密切關係,在懷孕後期才各自獨立。新生兒臍帶剛掉時,肚臍還是濕濕的,臍血管還是通的。過了一兩星期後,旁邊的皮膚往內長,蓋覆了缺口,就應該乾了。因為皮膚生長的速度、方向不同,所以每人肚臍的外形、深淺都不太一樣。肚臍的血管也會委縮,祇留下一些痕跡。較大的嬰兒,肚臍就與腹內器官不相通了。

肚臍的護理
在寶寶出生後,臍帶護理是父母很重要的工作之一。在滿月前,肚臍的皮膚可能還沒有長完整,與皮下組織或腹內仍有相通,所以必須小心照顧。假如臍帶尚未脫落,寶寶沐浴時臍帶可用溫水清洗,擦乾後再抹上95%酒精。95%酒精有乾燥脫水的功用,可以加速臍帶的乾燥及減少感染。臍帶脫落後,仍可用95%酒精擦在肚臍較深處,加速脫落處乾燥,直到皮膚完全蓋覆為止。請注意,95%酒精不是一般藥房買來消毒用的酒精,因有吸水功能,瓶蓋必須關緊,以免從空氣中吸水而濃度下降,失去了功能。

較大嬰兒因肚臍已與腹內器官不相連了,祇是腹部表面凹陷的構造而已,並沒有特別或神秘之處。老人家常警告說不要洗肚臍,以免肚子痛,這是沒有根據的。肚臍是要保持清潔,尤其是較深的肚臍,容易藏汙納垢,太多污垢容易滋生細菌,引起皮膚感染或濕疹,也會發出臭味。肚臍有需要時可以用溫水、肥皂、沐浴乳等清洗,較深的肚臍洗後還要用棉花棒擦乾。
如果肚臍持續有臭味、分泌物、皮膚紅腫或癢腫等情形,通常表示有濕疹或感染,應找醫生看看。

臍肉芽腫
出生後一、兩週內,剩下的臍帶就會枯乾及脫落。臍帶脫落後不久,肚臍就應該乾乾淨淨了。如果再過一兩週後仍是濕濕的,就不大正常了,最常見的原因是臍肉芽腫。
臍肉芽腫可能是臍帶脫落不完整,或是肚臍有慢性發炎而形成的,與醫生綁臍帶的技術無關。翻開肚臍常可見一塊小肉,也就是所謂的肉芽腫。肉芽是發炎組織,會產生分泌物,所以肚臍就濕濕的。因為一直有分泌物,肚臍周圍的皮膚有時還會有紅腫發炎現象,嚴重時細菌會進入體內造成內臟的感染及敗血症。父母應仔細觀察肚臍是否有分泌物,周圍皮膚是有紅腫,如有疑問應及早找醫生看看。
臍肉芽腫通常可用化學或電燒灼,很容易就可治好了。

臍肉芽腫

臍疝氣

就兒童的發生率而言,臍疝氣是僅次於腹股溝的疝氣,算是相當常見的問題。有臍疝氣的嬰兒在哭鬧和用力時,肚臍會鼓出,如仔細摸,可發現肚臍內有空氣的感覺。輕輕一壓,常可將鼓出的部份推回腹腔內,肚臍之皮膚因而變得鬆鬆的。除此以外,臍疝氣很少有其他症狀。

在懷孕初期,胎兒的腸道是膨出在臍帶中的,在十週左右才慢慢回去腹內,腹壁也慢慢密合。臍疝氣是因為腹壁沒有完全密合,留下一小缺損,所以用力時腸子就鼓出來了,把肚臍漲得滿滿的。臍疝氣鼓出的大小通常在 2-3 公分左右,但也有大至十多公分的。當嬰兒安靜時,我們可以用手指去摸摸看,可感覺這缺損的大小,一般都在一公分左右。較小的臍疝氣有很大的機會在一兩歲時自已痊癒,所以通常不必開刀,但如果腹壁缺損大於兩公分,或到兩歲以後仍未痊癒,可考慮手術治療。
本文作者:錢大維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