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腸病毒流行季節,感染人數節節上升!

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統計定點醫師通報資料顯示,96年腸病毒疫情已連續13週上升,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民眾腸病毒流行季節來臨應嚴加防範。

腸病毒通常在春、夏季及初秋流行,臺灣地處亞熱帶,所以全年都可能感染發生,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包括23型A群克沙奇病毒、6型B群克沙奇病毒、3型小兒麻痺病毒、30型伊科病毒及最後發現的68至71型腸病毒等,在所有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之外,目前醫界並無疫苗或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可防治腸病毒,同時以腸病毒71型最容易引起神經系統的併發症。

腸病毒的傳染性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的分泌物而受到感染;腸病毒感染的潛伏期大約2至10天,平均約3到5天,發病前數天在喉嚨及糞便都有病毒存在,即開始有傳染力;腸病毒在環境中為一種很穩定的病毒,溫暖且相對濕度愈高,病毒的存活時間愈久,甚至可在一般的器具表面存活超過二十四小時,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可達8到12週之久。

根據衛生局腸病毒疫情監測資料顯示,臺北市至六月底止醫院腸病毒通報2,060人﹝去年同期2,670人﹞,校園腸病毒通報562人﹝去年同期741人﹞,整體而言,到目前為止今年的腸病毒疫情與去年同期少了許多;但目前正是腸病毒流行季節,衛生局仍提醒市民朋友提高警覺,嚴加防範。

腸病毒最常侵犯的三歲以下之嬰幼兒,感染常因在外就學之兄姊、或同住之青少年或成人自外面帶回病毒,經由接觸或飛沬方式傳染造成;另外,玩具常成為幼童間傳染的媒介,也可能吃進含被病毒所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受感染,因此在腸病毒流行期間,無法以一種防治方法來達到防治目的,在平時應提高警覺嚴加防範已遠離疾病威脅,在洗手方面,提醒照顧嬰幼兒或從外面返家的大人,一定要洗手後才能抱小孩,才能降低腸病毒之間接觸傳染機會,腸病毒的傳染力雖強,但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習慣,可降低感染的機會,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及正確洗手,即為預防腸病毒感染最好方法。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再次提醒您預防及消毒方法如下:

﹝一﹞ 正確洗手:濕、搓、沖、捧、擦,尤其是「搓」的步驟,要確實施行。

﹝二﹞ 增強抵抗力:平時應該多注意營養與運動,正常作息及充足睡眠,提高抵抗力,讓我們的免疫系統處於最佳狀況。

﹝三﹞ 避免接觸:在腸病毒的流行期,儘量減少出入多擁擠之公共場所,並避免接觸疑似病患,以防傳染,加強個人衛生,玩具常清洗、消毒,以防感然或藉由接觸而將病毒傳染給嬰幼兒,注意家中的清潔與通風,必要時戴口罩,避免感然他人或受他人感染。

﹝四﹞ 正確就醫:小孩生病時,若有可疑的症狀發生,應迅速就醫,並請假在家多休息﹝請假至少一星期﹞,才不致延誤病情。

﹝五﹞ 消毒方法:醛類、鹵素類消毒劑﹝市售含氯漂白水﹞可使腸病毒失去活性,紫外線亦可降低病毒活性。

﹝六﹞ 泡製消毒水:以泡製200ppm含氯漂白水為例---市售家庭用漂白水﹝濃度一般在6~7%﹞1湯匙﹝一般喝湯用的湯匙,約15~20cc﹞,加入5公升的自來水中﹝大寶特瓶每瓶容量1,250cc,4瓶即等於5公升﹞,攪拌均勻即可。

﹝七﹞ 環境消毒:對於常接觸物體表面﹝門把課桌椅餐桌嬰兒床柵欄極樓梯扶把等﹞玩具遊樂設施寢具及書本等做重點性消毒,清洗完畢的物體可移至戶外,接受陽光照射,藉由紫外線殺滅病毒。
本文作者: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