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時當小暑之季,應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旺盛

每年的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今年剛好7月7日為小暑天,斗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於極點,故名也,俗話說小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後,時至小暑,已是初伏前後,到處綠樹濃陰,很多地區的平均氣溫已接近30度,時有熱浪襲人之感,暴雨也時常在小暑節氣光顧中國的大部分,由於這段時間的雨量集中,所以防洪防澇顯得尤為重要,有農諺:『大暑小暑,灌死老鼠』之說。

台灣地區的小暑節氣,正是颱風來臨之際,《台灣府志》記載:風大而烈者為颶,又甚者為颱•••颱則常連日夜,或數日而止•••五、六、七、八月發者為颱。

小暑時節,正是螢火蟲開始活躍的季節,蘆葦下、草叢中都是螢火蟲的發祥地,只要有綠草、露水的地方,夜晚便可見到那忽明忽暗的點點白光,就像天上的星,閃閃移動,在徐徐的風中,伴隨著人們度過漫漫長夜。

時當小暑之季,氣候炎熱,人易感心煩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養護和鍛煉時,因夏季為心所主而顧護心陽,應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靈樞•百病始生》曰:『喜怒不節則傷臟』,這是因為人體的情志活動與內臟有密切關係,有其一定規律,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傷及不同的臟腑,產生不同的病理變化,中醫養生主張一個『平』字,即在任何情況之下不可有過激之處,在情志方面,喜為心之志,這『喜』是在不過的情況下,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故夏季養生重點突出『心靜』二字就是這個道理。

俗諺有云:小暑大暑,有米不願回家煮,天氣炎熱之時,溼熱薰蒸,人的食慾就會下降,因此有米都不想煮,只喜歡吃些好吃的小品,在此時冷飲尤應有所節制,飲冷易於傷胃,脾胃氣傷,更易產生所謂疰夏的毛病,所謂疰夏是夏日為冷飲所傷,飲食不下,全身無力的症狀,此時只要休息,不要再進食生冷,休息一兩天就會逐漸痊癒。


鄧正梁醫師小檔案
現任:天明內湖中醫診所院長   
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中醫內科駐院醫師
學歷: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班研究    
長庚大學傳統醫學研究所
經歷:振興復健醫學中心中醫科主治醫師    
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內二科總醫師
專長:紅斑性狼瘡、慢性肝炎、慢性腎衰竭、甲狀腺亢進

網址:鄧正梁醫師的個人專區
本文作者:天明內湖中醫診所 鄧正梁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