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植入晶片找出腦部不正常放電,解除癲癇患者多年困擾!

深受顳業癲癇所苦的二十八歲病患陳小姐,二十幾年來一直吃藥控制,但效果不彰,癲癇發作已影響到日常生活,後來經過慈濟醫院神經內外科團隊的合作,率先突破傳統測試方式,利用晶片找出放電比例與模擬顳頁切除後狀況,經過開刀切除放電較多區域後,陳女目前恢復良好,即將出院。

陳小姐才二十八歲,卻已為癲癇困擾二十多年,雖然吃藥控制,但效果不太理想。在六月二十八日住進花蓮慈濟醫院,由神經外科醫師哈鐵木爾與神經內科醫師辛裕隆聯合照顧治療,哈鐵木爾表示,癲癇的發作,如果不嚴重,晃神一下,對生活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但如果一週有兩、三次大發作,病人會失去意識、昏倒,不僅會嚇壞他人,病患本身也會變得非常疲倦,需半天或一天的休息才會恢復正常,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之前陳小姐曾經至其他醫學中心就醫,經果檢查後,發現放電點在腦部左側顳頁,並且多點放電,分佈在前顳頁與後顳頁,開刀的話有恐影響語言、行動功能,所以只能給予藥物控制,並未開刀治療。

因位陳小姐的放電處分佈於前顳頁與後顳頁,如前顳頁比例較重,則可切除,但如後顳頁比例較重,切除則會影響語言功能與四肢的功能,所以只能用藥物控制,無法切除,為了確定前後顳頁放電分佈區域的比重,哈鐵木爾醫師利用過去幾年累積的晶片植入技術,植入一片4*5公分大、二十個電極點的晶片至左側顳頁腦組織上,進行為期一週的測試。

在晶片植入後,先誘發癲癇發作,測試誘發後的前後顳頁放電的比重,第二階段作假切除,模擬切除後病患是否有不適應、神經障礙的情況出現,或者是語言、記憶受影響,哈鐵木爾醫師說,陳小姐經過誘發測試後,發現前區發電分佈範圍比後區還大,可以利用切除方式治療,模擬切除後,發現對於語言與行動功能沒有影響,而後區不能切除的地方,就靠藥物來控制。

過去測試多點放電的方法,是在腦部放入一導管,打入麻藥,使部分腦組織失去作用,模擬切除後的狀況,但只能得知切除後是否會造成語言障礙,無法得知前後放電區域的比重,也無法預知術後結果。哈鐵木爾醫師說,顳頁切除術已實行半世紀以上,是最早使用控制癲癇的手術,如何將手術作得更好,全世界的醫師都在努力,而慈濟醫院率先突破傳統測試方法,利用晶片植入手術成功的預知術後狀況,也為手術作最好的準備。

即將出院的陳小姐,因為復原狀況良好,已迫不及待的想要出院回家,因為後顳頁的放電區會影響手腳的功能,所以陳小姐會一直覺得左腳好像要癲癇發作的感覺,哈鐵木爾醫師說,後顳頁只能用藥物控制,應該不會再發作了,但是哈醫師強調,所有腦部的手術還是要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才能確定是否已經治癒。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醫學名詞 :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