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難以預測的「心臟猝死」—漫談自發性猝死的可能機制!

文�宏恩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譚健民醫師

根據一項非正式的流行病統計,全世界每年約有數百萬人死於「心臟病發作」。在臨床上,因「心臟病發作」而致死兩大種主要機制,其一是「心肌梗塞」,此種罹患者通常在既往症中就已存不穩定的「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或許亦常經歷過間歇性的心絞痛以及呼吸困難的症狀及表徵,其二就是所謂的「心臟猝死」,也稱之為「心源性猝死」,此類病患會突然出現「心衰竭」症狀,而通常會在不到一個小時內死亡,甚至有些個案則在數分鐘或幾秒鐘內因心跳停止而猝死。

基本上,「心臟猝死」是突發性的醫療意外,或許有為數不少個案在平常就很健康,親人也根本不相信當事人會突然離開世間。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在美國每年有高達一萬人以上的心臟猝死病個案,青壯年亦佔其中的百分之二十,而約有四分之三罹患者在生前並未被告知有心臟病的病症;反之,某些罹患各種慢性心臟病病患卻仍能安然存活好一段時日;但為何人們會導致「心臟猝死」,更是醫學家極為關注的課題。雖然,近十幾年來,國內外為數不少的醫學研究中心對「心臟猝死」進行廣泛深入研究,其也提出了不少自發性「心臟猝死」機制的假說。

有人認為「心臟猝死」是由於心臟本身電氣傳導發生故障所致。事實上,心臟搏動是靠心臟中「房室竇」自動運作的電氣衝動所控制,在正常情況下心肌細胞電氣是處於穩定協調狀態,一旦其中某個傳導路徑發生障礙,就會導致心臟電氣傳導的平穩狀態;心肌細胞的收縮失去控制,就會使得心臟本身跳動的規律性發生紊亂,而心臟電氣一旦發生故障時,心臟輸出血量必然亦會隨之減少,也使冠狀動脈無法正常供應心肌所需的氧氣,如此惡性循環更使得心臟正常的舒張及收縮功能頓時消失,而即速衍生心衰竭而導致猝死。基本上,心臟會發生電氣傳導故障的由來,其中最被接受的假說有兩個,一是心臟起搏點(房室竇)發出病變(如老化甚至纖維化),二是心臟電氣傳導電途徑發生「短路」。

此外,引起心臟猝死的原因或許亦與大腦病變有關。由於控制心臟運作的大腦發生故障,而釋出導致心臟失常的化學物質,促使心臟突然失控。有些學者認為在大腦額葉中,存有與心臟猝死密切關係的化學物質(一種神經傳遞物質)或是某種「功能?」。根據解剖生理學研究,大腦額葉是管理思維的特殊區域,額葉產生的化學物質會激發「恐懼反應」的發生。人們在面臨緊急狀況時,大腦額葉會產生特定化學物質並導致心臟搏動加速,如此才能產生足夠血氧來應付搏鬥或逃跑所需。在平常大腦對這類物質的控制釋放得宜,不會干擾心臟正常運作;但在特殊情況下,大腦中會自然產生大量這些化學物質,使得心臟電氣傳導發生紊亂,甚至導致心跳異常顫動,而衍生「心臟猝死」。

再者,由某些動物解剖生理學研究,亦發現一旦阻塞動物冠狀動脈則必然會造成心肌缺血,;或用電極刺激動物大腦某個部位,也會衍生「心臟猝死」的結果,這也證實心臟猝死與大腦神經運作有關。此外,某些學者用低溫探針麻醉動物下視丘某些神經細胞核,使動物不會產生「恐懼反應」之衝動,而能抑制心跳過速的發生;但目前來說,研究者尚未找到確定的「猝死物質」,也未能確定這些物質是由大腦傳遞出來,而影響心臟傳導途徑。因此,大腦導致「心臟猝死」也僅是一種假說罷了。

此外,亦有學者提出「心臟猝死」與「情緒反應」關係的假說。事實上,研究者更重視「行為心理」及「社會環境」對「心臟猝死」因果關係影響;其中研究亦表明,承受巨大精神壓力如憤怒、悲傷或憂鬱,不僅會引起心臟功能異常,或會在不久的一段時間內誘發「心臟猝死」。事實上,雖然,絕大部份研究者認為「情緒反應」與「心臟猝死」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是不是日常生活中每一精神緊張都會增加「心臟猝死」的危險率?此外,大腦是否會因精神壓力而釋放「猝死物質」?這些都是臨床醫學家亟欲釐清的問題。

言歸正傳,「心臟猝死」至今仍是一個尚未解惑之謎。

本文著作權歸 譚健民醫師所有

作者簡介:
宏恩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中心診所醫院家醫科主任
中華民國旅行業經理人協會首席醫療顧問
三商美邦人壽北區部 首席醫療顧問
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線上諮詢醫師
家庭醫學科(著重於臨床預防保健規劃工作)
旅遊醫學科(旅遊前的健康規劃)
老年醫學科(成年人慢性病的診治)
肝膽胃腸科(肝膽胃腸疾病如肝炎、肝硬化、消化性潰瘍)
保險醫學科(協同壽險從業員提供壽險客戶實質的家庭醫師服務的觀念)

譚健民醫師(醫療服務網棧 www.98.to/tamkm)
本文作者:譚健民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