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此今非彼經 當《大長今》遇上『大腸經』

哈韓迷注意囉...

《大長今》是根據歷史上真實人物“長今”的故事而改編而成,“長今”是在朝鮮歷史上唯一一位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最後成為朝鮮第一廚師,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成為朝鮮第一御醫,最後被朝鮮仲宗命名為《大長今》的女性。 所以「大」是當時皇帝給的尊稱封號!一般人都誤解《大長今》為『大腸經』其實是不相干的,但就中醫經絡循行學而論,確實是有大腸經之名,以下就讓我們告訴您!

【手陽明大腸經】:為陽氣盛極的經絡,主治陽症實症,也治發熱病,與肺相表裡。

【經絡循行】
1.起於大指次指之端,
2.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
3.上入兩筋之中,
4.循臂上廉,
5.入肘外廉,
6.上臑外前廉,
7.上肩出顒骨之前廉,上出拄骨之會上,
8.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
9.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
10.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
11.上挾鼻孔。

【經穴循行】
大腸經共廿穴,原穴為合谷穴,絡穴為手太陰肺經之列缺穴。
在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的「中醫天地」單元中【十二經脈】介紹中,更有超動感的Flash圖文解說哦!


◆經絡介紹◆十二正經

1.手太陰肺經:肺經共十一穴,原穴為太淵穴,絡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偏歷穴,是陰氣最盛的經絡,主治裡症虛症,與大腸經為表裡。

疾病症候:患手太陰肺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喉、胸、肺,以肺為主,有下列病候:肺部脹滿、氣喘、缺盆穴處胸痛、臑臂部痛、掌中發熱,肩背痛,怕冷,少氣。

2.手陽明大腸經:大腸經共廿穴,原穴為合谷穴,絡穴為手太陰肺經之列缺穴。為陽氣盛極的經絡,主治陽症實症,也治發熱病,與肺相表裡。

疾病症候:患手陽明大腸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頭、面、耳、鼻、喉及熱病,有下列病候:頸腫、牙痛、鼻炎、面癢、面癱、眼珠發黃、流清鼻涕鼻血、口乾、喉腫痛、肩臑痛、食指不能動、本經所經之處發熱而腫或發寒顫抖。

3.足陽明胃經:胃經共四十五穴,原穴為衝陽穴,絡穴為足太陰脾經之公孫穴。陽明象徵陽氣極盛的經絡,故在適應力量上,對裡熱和實證就容易發揮它的特點。

疾病症候:患足陽明胃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頭、面、鼻、齒、喉以及腦病,腸胃病、發熱病,有下列病候:胃痛、偏癱、時常打哈欠、聽大聲易驚嚇、心跳動快速、發狂、腹脹鳴叫、溫邪犯肺、感冒、發熱寒、流清鼻涕、流鼻血、口歪、唇生瘡、頸腫喉痛、易饑餓、胃中寒脹滿等。

4.足太陰脾經:脾經共廿一穴,原穴為太白穴,絡穴為足陽明胃經之豐隆穴。是陰氣最盛的經絡,所有本經絡穴善於對裡寒裡虛發揮效用。

疾病症候:患足太陰脾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胃腸疾病為主,有下列病候:舌根強硬、食後嘔吐、胃痛、腹脹、噯氣、便後或屁後腹中寬舒、身體粗重、面目身發黃、強迫久立則股膝內側腫脹。

5.手少陰心經:心經共九穴,原穴為神門穴,絡穴為手太陽小腸經之支正穴。少陰經是陰氣初生的意思,所以主要反映在裡症虛症,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疾病症候:患手少陰心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心與神志病,亦包括胸腔疾病,有下列病候:喉乾口渴、心悸痛、盜汗、目黃、脅痛、臑臂內側後緣疼痛、手心熱痛。

6.手太陽小腸經:小腸經共十九穴,原穴為腕骨穴,洛穴為手少陰心經之通里穴。太陽是陽氣大盛的經絡,也可以治療熱性病。

疾病症候:患手太陽小腸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頭部兩側及耳部,有下列病候:癲癇、痙攣、喉間痛、下頰腫、肩臑痛、耳聾、目黃、手小指痛、本經所經之處疼痛。

7.足太陽膀胱經:膀胱經共六十九穴,原穴為京骨穴,絡穴為足少陰腎經之大鐘穴。太陽為陽氣大盛在身體之最外的意義,所以本經對外界赤刺激反應也較頻繁,與各臟腑大都有腧穴關係與腎經相表裡。

疾病症候:患足太陽膀胱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眼、鼻、頭頸、腰背、腦病、發熱症,有下列病候:癲癇、頭痛、項僵、腰背疼痛、眼病、股關節屈曲不利、彎膝時腿肚疼痛、痔瘡、瘧疾、神經衰弱、月經不調、目黃、鼻中流涕或血。

8.足少陰腎經:腎經共廿七穴,原穴為太谿穴,絡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之飛陽穴。為陰氣初生經絡,與膀胱相表裡,主裡症虛症。

疾病症候:患足少陰腎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生育、小腹、腸病,與喉嚨、肺疾病有關,有下列病候:饑不思食、面黑、咳唾帶血、喘息、目昏、心跳快、口中熱、舌乾、咽腫、喉間乾痛、心煩、黃疸、痢疾、脊股內側後緣痛、萎廢不振、厥冷、嗜睡、足心發熱。

9.手厥陰心包絡經:心包經共九穴,原穴為大陵穴,絡穴為手少陽三焦經之外關穴。厥陰是陰氣消盡的意思,適應虛症裡症,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裡。

疾病症候:患手厥陰心包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胸、心、胃、神志病為主,有下列病候:心悸、失眠、手心發熱、肘臂拘攀、腋下腫、胸脅部支撐脹滿、心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心煩。

10.手少陽三焦經:三焦經共廿三穴,原穴為陽池穴,絡穴為手厥陰心包經之內關穴。少陽是陽氣初生的經絡,所以它能治療發熱病,它的性質介於太陽陽明之間,與心包經相表裡。

疾病症候:患手少陽三焦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頭部、耳、喉、胸脅、發熱病,有下列病候:耳鳴、聽覺減退、咽喉腫痛閉塞、頭痛、自盜汗、眼外角痛、頰痛、耳後痛、肩臑痛、肘臂外緣痛、無名指不能運轉。

11.足少陽膽經:膽經共四十四穴,原穴為丘虛穴,絡穴為足厥陰肝經之蠡溝穴。少陽是陽氣初生的經絡,所以它能治療發熱病,主要腧穴大致在足部以下,它的性質介於太陽陽明之間。

疾病症候:患足少陽膽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頭部、目、耳、鼻、喉、胸脅、發熱病、軀體側面疾病。有下列病候:面癱、口苦、脅痛、偏頭痛、乳汁少、乳腺炎、腰痛、胯痛、帶下、月經不調、坐骨神經痛、膽道疾病、膝關節痛、本經所經之處皆痛。

12.足厥陰肝經:肝經共十四穴,原穴為太衝穴,絡穴為足少陽膽經之光明穴。與膽經相表裡,以裡症虛症為主。

疾病症候:患足厥陰肝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生殖器為主,其次是泌尿與腸部疾患,並主胸痛,有下列病候:腰痛不能俯仰、女小腹腫、喉乾、面塵脫色、胸中滿悶、嘔吐氣逆、水瀉完榖不化、遺尿或小便不通、崩漏、子宮下垂

◆經絡介紹◆奇經八脈

凡夫身血氣方剛者,正經十二脈,五臟六腑均有一良好生機,身體情況旺盛,但奇經八脈較少浸及。依經絡學來說,一般均以內氣佈滿正經十二脈,有多餘之內氣,始絡溢入奇經八脈。而修行者內氣誘發起後,宜先行督脈(此點修淨土、修密者常反其道而行,易造成困擾),後連任脈再轉衝脈(任脈旁左右兩脈)。蓋因此階段過程,小腹胞中契機雖誘起,但真氣仍不具足,故宜局限在重要經絡上。

督脈之重要性在於循行時,能貫通入腦及連通心臟,此兩部位係修行者須先調伏的重點。蓋因內氣由腦戶穴入腦後,可開發出般若智慧;另內氣通過心臟,行者始能進入微細息相,達有漏、無漏禪者境界,行者在似有若無之呼吸間,才有能力使內氣遍滿全身。

修佛禪行者任、督、衝脈等通達後,內氣再及於其餘奇經與正經十二脈,內氣佈滿全身所有經絡,始會走入中脈(在身體正中央),由會陰穴起最後通達頂輪梵穴。此點與某些修世間禪者狀況不同,蓋因修世間禪者,均以兩眉間之輪外連,雖有些超能力,但因不能涉及行者腦內心、意、識之修證,故不能斷其根本見、思惑諸煩惱,不能得漏盡通,亦不能了脫生死。

修佛禪行者,用功較後階段,內氣由會陰穴起,通小腹胞中,經中脈過臍輪,破喉結過喉輪入腦,再破眉心內輪(不破時微細昏沉現起),達頭頂囟會穴下端。若有行者能再往外前進,即能達梵穴輪。若有真修大乘佛禪行者,能破色身,則心能從梵穴輪出離色身。依《楞嚴經》聖教言,若行者想陰滅盡,意生身起,他往無礙,成就無量幻化三昧。

奇經八脈名稱:

脈有奇常,十二經脈者常也,何謂之奇?奇者不拘於常,謂之奇也。蓋人之氣血常行於十二經脈,經脈滿溢,流入他經,別道而行,故名奇經。奇經有八,八脈總歌訣:「正經經外是奇經,八脈分司各有名,任脈衽前督於後,衝起會陰腎同行。陽蹻跟外膀胱別,陰起跟前隨少陰,陽維維絡諸陽脈,陰維維絡在諸陰。帶脈圍腰如束帶,不由常度號奇經。」

(一)沖脈:十二陰陽經之海,起源於會陰穴,陰陽相貫,故任與督脈必相交,下交於會陰之間,上則交於唇之上下也。

(二)督脈:手足三陽脈之海

(三)任脈:手足三陰脈之海

(四)陽維:主一身之表,起於諸陽之會。

(五)陰維:主一身之裡,起於諸陰之會。

(六)陽蹻:主一身足左右之陽。

(七)陰蹻:主一身足左右之陰。

(八)帶脈:總束十二經及其他奇經七脈。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