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醫學 的最新新聞

出國前必看!專家教你如何做好旅行健康準備

準備出國旅行前,健康防護不能忽視!從疫苗接種到常備藥物,旅遊醫學門診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建議。了解各國疫情、預防措施,並做好旅行前的健康準備,可以遠離風險,安心...

懷孕媽咪出國全攻略:醫師建議、必備用品與旅程安全守則!

隨著旅遊風氣盛行,許多孕婦選擇於懷孕期間出國旅行。懷孕 14~28 週為最佳旅行時機,應避免高風險區域並做好健康評估。孕婦應注意航空公司規定、預防血栓、妥善繫安...

搭機前必看!如何避免常見長途飛行的健康問題

搭乘飛機旅行已成為現代生活的常見的旅遊方式,然而對某些人來說,飛行過程中可能因為身體狀況或機艙環境引發健康問題。在搭乘飛機前了解相關風險並做好準備,有助於確保旅...

食人菌肆虐日本!如何預防食人菌感染,安心旅遊?

「食人菌」是A型鏈球菌的俗稱。A型鏈球菌是一種常見的細菌,若身體免疫力不佳,造成皮膚傷口感染後,傷口就會出現組織壞死僵硬的情況,外觀像是被挖掉一個洞,看起來好像...

登山愛好者要注意!高山症預防與治療指南,避免致命高海拔疾病

高山症是一種因高海拔環境中氧氣含量低所引起的健康問題。常見的高山症包括急性高山症、高海拔腦水腫及高海拔肺水腫。這些症狀通常在海拔超過2500米(約8000英尺)...

出國旅遊必讀:預防與治療旅行者腹瀉

旅行者腹瀉是一種旅遊期間常見的健康問題,特別是在前往發展中國家或熱帶地區時更為常見。本文提供一個全面的指南,幫助你出國旅遊時更好地應對腸胃道不適的問題。

出國購物大掃貨,超量購買當心觸法!藥品、醫療器材、化妝品、保健食品規範一次看!

由於藥品與一般日常用品的性質並不相同,可能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民眾擅自購買服用、沒有留意正確劑量、禁忌與副作用,可能導致身體的負擔。由於這些藥品並沒有取得衛福...

解封後飛行需留意醫學知識!機艙內壓力、濕度、時差成關鍵,專家提醒旅客注意健康安全

自從解封後,民眾紛紛規劃至各國旅遊。經歷過這三年多的疫情,社會對於傳染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除了配戴口罩預防傳染病外,也不時透過酒精消毒雙手。除了傳染病外,搭乘飛...

身為導遊或時常出遊的你,應該注意的健康知識

近期國外旅遊的興盛帶動了導遊職業的蓬勃發展。作為導遊或經常出遊的你,除了熟悉旅遊景點和歷史文化,同時也應該注意旅遊相關的健康知識,以確保身心健康在旅遊途中得到保...

出發前先準備好!旅行必備藥物清單與使用建議

在計劃出國旅行之前,除了準備行李和行程安排,民眾也應該關注自己的健康與安全。攜帶適當的常備藥品對於應對旅途中的突發情況、維持健康狀態至關重要。

防堵武漢肺炎 春遊防疫5大招

防堵武漢肺炎 春遊防疫5大招

報導/黃慧玫 諮詢專家/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疾病管制科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國內確定出現首例境外移入武漢肺炎確診病例。世界衛生組織(WHO)更公布最新訊息,確認造成武漢肺炎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已是「可持續性人傳人」。春節假期將至,除了返鄉團圓外,國內外旅遊也是熱門選擇。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疾病管制科提醒,在身心放鬆之際,也要慎防傳染病趁機偷襲。特別提供春遊防疫5招,旅遊前別忘了做好防疫措施。第一招 留意疫情資訊各國疫情變化快速,請於出發前至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http://www.cdc.gov.tw/),查詢當地旅遊疫情資訊及相關建議,並採取適當預防措施,防範病毒侵襲的可能性。第二招 諮詢旅遊醫學門診出國前可至「旅遊醫學門診」,由專業醫師提供當地流行傳染病的防疫建議(評估疫苗接種需求、所需預防藥物等)及健康與疾病預防相關諮詢。如預計赴非洲及中南美洲的旅客,可由醫師評估是否接種黃熱病疫苗或服用防瘧藥物;或避免帶未滿1歲及未完成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MMR)混合疫苗接種的幼兒前往麻疹流行地區;前往衛生條件較差的國家,可接種A型肝炎疫苗,保護自己及家人健康。出國前,充分做好準備,降低罹患傳染病風險,並保障旅遊健康。第三招 採取防護措施旅遊時,應注意個人衛生,落實勤洗手、戴口罩等好習慣;飲食上,以熟食及熱食為主;避免接觸野生動物、禽鳥類及生飲駱駝等動物奶;非醫療必要,避免前往醫療院所及前往人潮擁擠或空氣不流通的場所,以降低受感染可能性。第四招 入境主動通報於返國時,若出現發燒、頭痛、咳嗽、肌肉痠痛或極度倦怠、腹瀉、嘔吐及其他腸胃相關等症狀,應主動告知空服人員或向機場港口檢疫人員通報。上飛機時應戴上口罩,預防病菌傳播,導致全機人員跟著受害。第五招 自主健康管理返國後,注意身體健康狀況及管理(例如,量體溫、記錄體溫及活動史),如有身體不適情形,應戴上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接觸史及旅遊史,以利醫師及早診斷,即時採取防護及醫療措施,切忌自行服藥而延誤診治時間。

出國旅遊正夯 醫籲:行前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保健康

出國旅遊正夯 醫籲:行前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保健康

報導/黃慧玫 圖片設計/Anita 諮詢專家/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林益卿70歲李伯伯,即將赴美探視兒孫,但上個月才因深層靜脈栓塞掛急診,術後雖無大礙,家人仍擔心出國期間發生意外。日前,李伯伯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經評估心血管狀況及慢性病控制後,醫師提醒出國注意事項,讓家人放下心中大石。觀光局統計,100年至107年期間,國人出國旅遊人次年平均成長率為8%,而20~70%旅客曾於旅途出現健康問題,其中1~5%旅客曾尋求醫療協助,0.01~0.1%旅客需要急診治療,其中,約每10萬名旅客中,就有1位會在旅途中死亡。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林益卿表示,因此,旅遊醫學門診能提供旅遊前健康風險評估、預防藥物及疫苗注射等諮詢服務,旅客回國後也可至門診安排疾病治療及追蹤。若是即將出國進修的人,也可至門診辦理出國留學體檢及申請證明書;針對將移民的人,則可先進行健康檢查;對於旅遊者,則提供健康相關問題,如生理期調整、時差調整、老人和旅遊者慢性病的健康管理等,都可獲得完整解答。林益卿提醒,若本身有嚴重貧血(血紅素少於8.5g/dl);6週內曾發生心肌梗塞者;2週內曾發生腦中風、接受心臟手術或開胸手術;及6週內曾有難以控制的嚴重高血壓、深層靜脈栓塞、心臟衰竭代償失調與未控制的心律不整者,都強烈建議不宜立即出國。此外,慢性病患者的旅遊健康管理,例如需要胰島素注射的糖尿病病友,因長程旅行會出現時差問題,其胰島素注射劑量需有所調整。而常人在長途飛行後得到深部靜脈栓塞的機率約為0.01~0.04%,但患有心血管疾病者的發生率較高,若在旅遊前諮詢,可獲得適當的處方與建議,預防深部靜脈栓塞發生。常見的旅遊相關傳染性疾病包括腹瀉、瘧疾、呼吸道感染、A型肝炎、B型肝炎、皮膚感染,以及性傳染病等,林益卿建議,旅遊前常規預防注射包括小兒麻痺疫苗、破傷風疫苗,以及兒童時期按時程所施打之疫苗,另外,針對某些特殊的疫情也應事前施打相關疫苗。他提醒,旅客應於出國前4至6週接受旅遊諮詢,由醫師進行專業評估及必要預防醫療措施。對於出國期間曾發生任何健康問題者,或旅遊地區發生任何疫情時、或是回國後3週內,發生高燒、腹瀉、淋巴腺腫大、全身肌肉酸痛、皮膚紅疹等任一情形,都應回門診做疾病的評估以及持續的追蹤與治療。

健康旅行必備知識 - 旅遊醫學

健康旅行必備知識 - 旅遊醫學

一位60歲男性數月前因胸痛住院後診斷為心肌梗塞,接受兩次心導管治療及置放心臟血管支架,然而自從發病後,原本喜歡旅遊的他,因擔心自己心血管疾病的症狀在途中會惡化,甚至害怕無法馬上就醫而有生命危險的可能性,而變得不敢出遠門。 由於旅遊相關因素如旅遊地點、氣候、壓力、疲倦等,加上飛機在高空時導致缺氧等原因,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機會;旅遊造成死亡的原因中,高達50%與心血管事件有關。而預防勝於治療,既然一趟旅遊過程中,潛在著許多會讓心血管疾病惡化的危險因子,透過了解旅途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事前充分準備及留意,其實多數疾病與意外是可以避免的。 美國心臟醫學會建議心血管疾病者的航空旅遊之禁忌症:●心肌梗塞後二週內●心導管手術二週內●不穩定型心絞痛●經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三週內●未代償性心衰竭●未經控制的心室心律不整或上心室心律不整 旅遊搭機時,飛機內部為乾燥環境,濕度於20%以下容易流失水分,加上長時間在座位不活動,本身若有深層靜脈血栓病史、凝血功能異常、近期接受手術者、癌症病史、長期服用口服避孕藥、心血管疾病等,可能引發深層靜脈血栓症(俗稱經濟艙症候群),嚴重併發肺栓塞而有致命的風險。根據研究,50歲上的旅客飛行8小時以上,產生小腿靜脈栓塞的比例高達10%。藉由水分補充、定時起身活動、腳部運動或穿上漸進式壓力彈性襪,有助於預防經濟艙症候群。 旅遊應注意當地的氣候。當氣溫低時會增加血壓、血液黏稠度和心臟的負荷,使血液中膽固醇及纖維蛋白原的數值上升,也會造成血液濃縮、發炎反應及高凝血狀態;當氣溫高時會流汗而導致血液濃縮,若無適時補充水分,易增加高凝血狀態及栓塞機會。在過冷或是過熱的地方,可能會讓原來心血管疾病的症狀惡化,增加胸痛、心律不整、冠狀動脈疾病及腦中風的發生率,以65歲以上的高齡者為高危險群,然而超過20%發生於年輕族群,因此不可輕忽。 隨著海拔高度升高,大氣壓力和氧氣分壓隨之降低,在海拔3,000公尺高處時,氧氣分壓約為海平面的70%;在高海拔時,相較於在海平面上,容易出現較多的心室期外收縮及上心室期外收縮,若海拔高度上升到2,632公尺以上時,發生心律不整比在海拔200公尺時,多6-7倍的風險;在高海拔會增加交感神經的活性,也較易發生心絞痛。因此心血管疾病症狀控制不佳者,或在海平面時即需氧氣時,應避免去高海拔地區旅遊。 另外在室內場所、機艙等密閉空間因空氣流通不佳,人群聚集而較易發生呼吸道感染。得流行性感冒而死亡的人中,有35-50%是因為心血管疾病惡化而致死。當有呼吸道感染時,前兩個星期罹患心肌梗塞的機會也較高,尤其是前三天。因此出遊前接種疫苗預防、戴口罩預防和避免空氣不流通之場所。 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旅遊時應特別注意藥物服用不可中斷,出發前應計算藥物是否足量,若藥物不夠可攜帶機票證明至醫療院領取最多三個月的藥量。旅遊前應事先準備在國外醫療緊急聯絡電話及當地就醫相關資訊,另外出發數月前應開始漸進式運動,以期降低旅遊時造成的疲憊及受傷的可能性。旅遊中準備隨身藥物,過去病史有心衰竭者在旅遊中應小心注意鹽分的攝取,此外應保持水分攝取的平衡。若出現胸悶、胸痛、喘、虛弱、頭暈、噁心、盜汗或其他不穩定的症狀時,應立即就醫。 心血管疾病患者應接受適當的治療及定期追蹤,由醫師判定目前疾病穩定的程度,必要時安排運動心電圖等其他檢查,並於旅遊前4至6週至旅遊醫學門診接受醫師諮詢、相關慢性病之診斷開立、回國後疾病評估、治療及追蹤等服務。 旅遊醫學的目的在於提供旅遊民眾危險評估及給予合適的處置,以期盼每位旅遊者都能快快樂樂的出門,平平安安的回家。民眾若有旅遊相關疑問可至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疫情通報及關懷專線1922(或0800-001922),亦可撥打彰化基督教醫院旅遊醫學諮詢專線(04)7238595轉3264,歡迎民眾多加利用。

預防勝於治療的重要性!下載【高山症】之認知及處理!

預防勝於治療的重要性!下載【高山症】之認知及處理!

文�宏恩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譚健民醫師近些日子以來,民眾正熱衷於前往某些特定的「高原區」旅遊,但由於這些旅遊者一向都是生長在海平面的自然環境中,而一旦驟然暴露於屬於「低氣壓」、「低氧氣」的生態環境中,或許對於某些個體會衍生因「氣壓不適應」所導致的生命風險;因此,欲前往高原區旅遊的民眾,勢必一定要在成行前做好萬全的準備,以免到時因不察而衍生某些可以預測及防治的健康問題。有鑑於此,國內旅遊醫學專家 譚健民醫師特此根據臨床經驗,來規範一些對於高原區旅遊者必需要充分瞭解的基本認知事項;此外,高原區旅遊者更不可因一時「逞強好勝」(運動健將或當地居民也有可能會罹患高山症的),甚至隱藏自身「潛在性慢性疾病」的事實;如此不僅連累隊友,更讓自己的生命置身於不可預測的險境中,最後使得「快樂逍遙遊」成為終生的遺憾。十點高山適應對策一、對於初次前往高原區的旅遊者而言,最好不要嘗試「直接」搭乘汽  車或飛機到高原地,最好由3000公尺以下處開始攀登上升。二、在到達高地二十四小時之內,旅遊者不要過度勞累,也切記避免劇  烈的體能活動甚至運動。三、每位高原區旅遊者最好能在體能良好的狀態下,才去從事高原旅遊  或登山活動;一旦旅遊者在登山前感到身體不適如罹患急性病症(  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此時最好能自行延遲旅程,直至病況改善  為止。四、高原區旅遊者在行程中,絕對要禁止吸菸喝酒,更應慢慢行走爬行  、少洗澡(擦澡即可)、多喝水並避免進食太飽以及使用鎮定安眠  藥,因其對神經系統有壓抑作用;倘若需以鎮靜劑改善睡眠品質,  則千萬要小心服用及監視,因鎮靜劑本身可能會抑制夜間換氣的自  主運動,如此才能盡早適應高原環境。五、對於老菸槍、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疾病、嚴重貧血、心絞痛、癲癇  以及其他慢性或急性疾病的罹患者而言,或許應慎防這些疾病的急  性發作可能導致的生命風險,應在成行前諮詢您的家庭醫師或有旅  遊醫學特別門診業務的醫院做一次完整的「健康規劃」。六、在海拔3000公尺以上,睡眠海拔不應每天升高超過300公尺為宜,  同時每連續攀升二至三天後(約在900公尺左右),應預多一晚停  在同一高度休息;並秉持「往高處攀登,回低地睡覺」的安全原則  ,即一天之內可以攀升超過300公尺,但一定要往回低地睡覺。  一旦發現高山病症狀,應務必立即停止往上攀登,直至症狀及表徵  緩解甚至消失,才再做一番評估;假若症狀有逐漸惡化之虞,二話  不說應立即安排下山的準備以及緊急救援的事宜。七、每人對高山的適應能力都不同,上攀前留意是否隊中各人都能適應  ,自己千萬不要刻意隱瞞存有的「高山症候群」。八、每天不時的應注意水份的補充,至少每天要喝上四至五公升左右的  水份,以保持尿液清澈甚至像水一樣清澈為原則;此外,若個體已  感到有口渴的現象,即表示其存有輕度脫水的表徵,此時更應立即  隨時補充水份。九、在白天時,輕鬆的活動比睡眠好,因為睡眠後呼吸功能會減慢反而  易衍生高山症甚至加劇其惡化。十、個體的熱量攝取以高碳水化合物為主,而全天所需的熱量中的百分  之七十應由碳水化合物如米飯、麵食、麵包及餅乾來供應。(如一  天的攀登大約需要5000大千卡熱量,其中的百分之七十即3500大千  卡,而一公克碳水化合物有四大千卡,即大約需要900公克的碳水  化合物)。十點提早適應「高原環境」秘訣登山時應緩慢上山,千萬不可操之過急,使身體能有足夠的時間對氧氣及壓力的改變作出最好的適應。一、在2,500公尺至3,000公尺之間停留兩、三晚以為適應期。二、在3,000公尺以上的高地,  每晚睡眠地點的海拔高度應保持僅增加不超過300∼600公尺。三、每登高1,000公尺,應多停留一晚為適應。四、超過3000公尺後,每天僅可上爬300公尺比較安全。五、白天攀登高一些,晚上睡在低一些的地點。六、保持溫暖,避免著涼,甚至感冒或傷風。七、一旦處於高原地區,旅遊者切勿心情興奮或緊張,  應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八、留意自己或隊友是否出現「急性高山症」、「高山腦水腫」  甚至「高山肺水腫」的症狀,以便及時採取適當的處置及醫治。九、登山時,不要強迫自己一定要跟得上團隊的步伐,  或一定要達到目標不可的意念十、一旦存有高山症並有逐漸惡化的硯現象,  在緊急時就算是半夜也要即時下山,  因嚴重的「高山症」可是能在數小時甚至數十分鐘內要人命的。可能藥物的預防Acetazolamide(Diamox)︰每8小時服用125~250毫克,從登山前2~3天起,到達較高高度後,再連續服用5天。Dexamethasone(steroid)︰每6小時服用2~4毫克,從登山當天起連續服用,直到到達較高高度後3天,然後5天內逐漸減量。高山症之PowerPoint下載https://tamkm.myweb.hinet.net/myweb/ams.files/frame.htm(下載期限:2006.07.16~2006.07.31)歡迎下載或點閱本文著作權歸 譚健民醫師所有作者簡介:宏恩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中心診所醫院家醫科主任中華民國旅行業經理人協會首席醫療顧問三商美邦人壽北區部 首席醫療顧問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線上諮詢醫師家庭醫學科(著重於臨床預防保健規劃工作)旅遊醫學科(旅遊前的健康規劃)老年醫學科(成年人慢性病的診治)肝膽胃腸科(肝膽胃腸疾病如肝炎、肝硬化、消化性潰瘍)保險醫學科(協同壽險從業員提供壽險客戶實質的家庭醫師服務的觀念)譚健民醫師(醫療服務網棧 www.98.to/tamkm)本文作者:譚健民醫師

旅遊醫學飛回台灣找青春!僑界的返鄉之旅悄悄展開∼

旅遊醫學飛回台灣找青春!僑界的返鄉之旅悄悄展開∼

「回台灣去美容」這樣的返鄉之旅,已經悄悄的在僑界傳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主任張家寧說,由於東西方人種的體質和老化特徵有差異,外國醫師的技術再怎麼好,治療方式往往不符東方人需求,再加上國內醫療水準高、費用卻較他國低,種種因素吸引不少華僑專程回來變臉,使得旅遊醫學再次獲得肯定,不論是商務或是休閒旅遊,利用短暫幾天在醫學美容醫師的指導下更能容光煥發,中部美景深具吸引力,更符合胡市長的城市行銷目的。 張家寧主任指出,近年來國內的美容醫療蓬勃發展,受惠者越來越多。前不久,一位久居美國鮮少回來的六旬婦女,發現台灣的技術進步神速,不但讓人回復年輕時的容顏,而且效果自然,看起來一點都不像人工美女。心動之餘,她便在今年返台之前,先行聯絡安排,一下飛機就住進醫院,以便術後有充分的休息,並接受完整的追蹤。總之,她最後是帶著年輕的臉龐滿意的離開。 另一位從小在美國長大的華裔,不曾回過台灣,最近目賭幾個案例後,毅然決定跟進。她有明顯的中國人特徵,一對瞇瞇眼和塌鼻子,在濃眉大眼的西方人群中特別顯眼。多年來她一直想做些改變,又不敢冒然行事,擔心美國醫師拿捏不準,會讓她變成四不像。偶然的機會中,她得以和張家寧主任用電子郵件聯絡上,經過充分溝通,就這樣促成第一次返鄉之旅。如今她在鏡中看到自己明亮有神的丹鳳眼,以及小巧可愛的鼻子,心裡有說不出的高興。 還有一位隨夫婿定居香港的婦女,身處時尚流行最前端的環境中,總覺得自己身材和外貌可以更完美一點。不過在香港整形容易撞見熟人,到大陸去又擔心醫師技術參差不齊,更擔心醫療環境不佳帶來的後遺症。權衡之後,她選擇飛回台灣,陸陸續續做了除斑、隆乳、拉皮等手術。現在她與十八歲的女兒走在街上,常被誤為姊妹花,一點也看不出實際年齡。張家寧主任認為,口碑一旦建立,形成近悅遠來,國內醫療的競爭力就會越來越強,也為自己創出青春活力。

癌症罹患者旅遊前的健康評估及其應注意事項

癌症罹患者旅遊前的健康評估及其應注意事項

文�中心診所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譚健民醫師近幾年來,出國旅遊己是國人假期的最佳選擇計劃,而出國旅遊亦並非僅是健康人的專利,某些罹病後的康復者,甚至已被判定癌症的病患,也想在疾病的緩解期,並在身體健康狀況良好許可之下,來計劃一趟出國旅遊的行程,這也是癌症罹患者的「最後」一個心願吧!除了某些較為幸運的癌症罹患者,有親友伴隨著一起出遊之外,絕大部份的癌症病患旅遊者,或許僅能獨自一個人參加旅行團跟其他素昧謀面的人去出遊;因此,這些病患在出國前的健康評估則是相當重要的,更何況大部份的癌症罹患者的平均年齡都在50至60歲之間,在此年齡層中,百分之六十的人平均都會有其他一種或以上的病痛,甚至需要長期接受醫生的診治,假若罹患的慢性疾病會發生急性發作如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氣管炎以及肺氣腫)、糖尿病、、、等等,或許更會加重癌症罹患者其癌症本身合併症的產生,使得癌症罹患者本身,甚至其家屬不敢讓癌症罹患者獨自出國遠遊,因而使得癌症罹患者無形中又喪失一次畢生或許可以達成的最後心願。事實上,罹患疾病甚至罹患癌症並非是出國旅遊的最大障礙;反之,罹患者假若沒有在行程前做好健康規劃而冒然去參加旅遊,就像一個隨團的地雷一樣隨時都會爆發;但假若罹患疾病而能定時服藥治療,以及隨時自我監視也可以擁有一個平安快樂的旅遊。因此,癌症罹患者在決定出國旅遊前,不妨要求你的主治醫師或家庭醫師替你做一次全方位的健康規劃,不但可以由此篩檢出潛在的疾病,更可以針對所罹患的癌症做好治療規劃,希望癌症罹患者能在第一時間來照顧自己,因此,只要在旅遊中針對疾病的預防隨時提高警覺及謹慎小心,癌症罹患者亦可像正常人一樣在旅遊中能夠開懷暢遊。當然,絕大部份的癌症罹患者,都是在接受較為完整的治療療程之後,才有多餘的心願來計劃出國旅遊,但每一個人所遭遇到的健康問題都不一致,因此每個人所需要注意的重點,亦不太一樣,但一般性的身體檢查則大同小異。血壓是人體最基本的生命徵象;因此,血壓的測定對於心臟功能的評估也是很重要的,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將正常血壓規定在收縮壓一百三十毫米汞柱以下以及舒張壓在八十五毫米汞柱以下。假若己有高血壓的傾向(收縮壓大於一百四十毫米汞柱以及舒張壓大於九十毫米汞柱以上)就需要格外小心。在旅遊中,癌症罹患者千萬不能過於興奮、勞累甚至熬夜,也千萬不要從事過於刺激的遊樂。在飲食方面亦不要過於暴飲暴食,不僅會增加胃腸的負擔也會加重心臟血管的負擔。此外,心電圖檢查以及胸部X光攝影檢查可以提供家庭醫師對於癌症罹患者的心臟血管功能的評估;假若出現主動脈肱彎曲或鈣化、心臟擴大、肺部鬱血甚至心律不整以及心肌缺氧的表徵,就必需要積極治療及預防心衰竭的產生的可能性。一般生化檢查主要的項目包括有肝功能、腎功能及尿酸、胰臟功能、飯前及飯後血糖、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由此可以篩檢出癌症罹患者是否罹患慢性肝炎、慢性腎功能不全、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或痛風)、糖尿病,而可以針對病症來加以治療。胃腸病是旅遊間最常出現突發的病症;因此,平常就有胃腸道不適症狀的癌症罹患者不妨在旅遊前接受某些特定的胃腸道檢查如腹部超音波掃描以及胃鏡檢查,以期篩檢出潛伏的消化性潰瘍(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癌、膽結石或脂肪肝,假若有大便習慣改變(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或者長期便秘),假若再加上食欲不振、貧血或者體重減輕的現象,則不妨在旅遊前安排一次鋇劑大腸攝影檢查以期排除是否存有胃腸道癌瘤之虞。假若癌症罹患者罹患上痔瘡而出現出血及疼痛的現象,則不妨在出國行前照會直腸外科施行痔瘡手術治療。糖尿病罹患者在旅遊間亦要遵守定期的藥物治療以及適量的飲食規範,而糖尿病罹患者最忌在旅遊間暴飲暴食甚至飲用過量的酒精飲料以及汽水,不僅會使得血糖異常血升高而導致糖尿病的惡化,甚至帶來致死的合併症如糖尿症酮酸血症。或許某些老年癌症罹患者或多或少都在有視力的障礙,其中不乏有人罹患白內障及青光眼,因此,在旅遊間的眼睛疾病預防也是很重要的。假若需要在旅遊間閱讀書報則千萬不要忘記隨身攜帶老花眼鏡。此外,老年人本身的運動反應較為遲鈍,因此,在坐車住返之間,必需要格外小心注意交通安全。由於老年人對於病原體的抵抗力較低,因此,在飲食上必須要小心注意清潔衛生以免感染到傳染病。至於各種不同的癌症亦有不同的預防保健應知道的事項,玆簡單扼要的分述如下:●消化系統的癌症罹患者如肝癌、胃癌、食道癌、膽囊癌、直腸大腸 癌…等等在旅遊的飲食計劃中一定要採取少量多餐,切勿狼吞虎咽 ,更不可大魚大肉的攝取食物(畢竟絕大部份的餐點都是採取自助 餐或是豐盛的中餐),尤其較為油膩的食物亦不要進食得太多,生 食或較為冰冷的食物則避之為吉,而肝膽癌罹患者則不要攝取過量 的動物性蛋白質,以及避免便秘的出現。除外,某些接受過人工肛 門的癌症罹患者,更應在旅遊前請教你的主治醫師如何來保持人工 肛門的清潔及衛生。而胰臟被切除的胰臟癌罹患者更應該注意血糖 的穩定性,或許某些個案需要隨身攜帶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某些肺支氣管癌症罹患者或許已接受部份肺切除手術,甚至喉癌罹 患者亦施行氣切手術,而在平時或許就有呼吸不舒適甚呼吸困難的 症狀,則在上飛機前不妨將此病況告知航空公司,或許他們會為你 特別準備某些攜帶式的氧氣筒,來供應不時之需,而某些特異性的 化痰或支氣管擴張劑更應該隨身攜帶著。●某些接受過剖腹手術的癌症罹患者,或許應注意每天是否有正常的 排便,由於某些人一旦出外旅遊,則會衍生便秘的現象;而接受過 腹部手術的病患或許存有程度不一的腸黏連的病變,而導致排便不 順,甚至腹痛的現象;某些罹患者或許需要接受緊急的剖腹探測治 療才能解決問題;因此,此類病患在旅遊中最好不要吃得太多,並 且更應注意排便的通順。●而血液系統的癌症如白血病及淋巴癌,雖然在外觀無法看出其病況 的嚴重性,但是此類癌症罹患者則需要注意避免罹患感冒或上呼吸 道感染的疾病,以免導致敗血症也說不一定。●鼻咽癌罹患者由於接受過所謂的電療(放射線治療),而導致受電 療的口腔黏膜乾燥無味,則可能在飲食上較為不便,但是這是可以 克服的。●在所有癌症罹患者中如乳癌、子宮頸癌,比其他癌症罹患者有較好 的體力,其身體狀態與正常人一樣,因此比較不要擔心。總而言之,出國旅遊對任何人來說是一種較為興奮的事情,但任何人假若沒有事先做好健康規劃,則會使得旅遊中充滿著無法預期的危機;因此,癌症罹患者在旅遊前能夠接受完整的健康規劃,則可以避免不必要出現的病況或合併症,亦可以擁有一個快樂逍遙遊,您說不是嗎?本文作者:譚健民醫師

放暑假∼青少年在旅遊時應有的健康風險!

放暑假∼青少年在旅遊時應有的健康風險!

文�宏恩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譚健民醫師事實上,青少年是一群健康活潑的個體,絕大部份是沒有病痛的,但在出國旅遊前,亦應對自己或家庭其他成員的健康狀況,亦應有所暸解,才不會在長途旅遊中,發生健康的風險及危機。如今短、中期的出國旅遊,已成為國人休閒的最佳選擇;身為子女的父母親也希望趁著假期,能夠攜帶年邁的爺爺及奶奶,到異國去觀賞及旅遊,以表達對父母親的孝心。但在那時候大部分的父母親,可能都存有或多或少某些輕度的病痛在身,因此往往由於健康及疾病的問題,而被迫不得以打消出國旅遊的計劃,或者在歡樂的旅遊中,卻併發出可能致死的疾病出來。因此,「罹病者是否適合出國旅遊」?也就成為一般家庭迫切能夠得到的答案。事實上,不僅是老年人,即使是年輕人,倘若身體發生病痛,一旦出國旅遊,心理上也會有點不安,不僅擔心自己個體健康上存有的小問題,會因而被激發出某些急性疾病來。對於某些早已罹患某種疾病,而在定期服藥的旅行者而言,或許會擔心在旅遊途中,疾病會因緊湊的行程,而使得某些慢性疾病發生急性惡化,而需要立即被送往當地的醫院,尋求緊急的醫療援助;如此不僅可能會危及自己的生命,也平白花費一筆額外的醫藥費。此外,抱著病體搭乘飛機本身就是一種風險,因此旅遊者假若罹患某些急性疾病,如嚴重的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或傷風)、急性胃腸炎、急性心肌梗塞(病程在四週內者)、氣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惡化、突發性眩暈、急性感染症合併發燒、急性闌尾炎合併腹膜炎、高血壓危象(舒張壓高達120毫米汞柱以上者)、急性腦血管病變(如腦出血或栓塞未滿四週者)、慢性心臟衰竭(心臟病患必須能獨自行走一百公尺,及爬時二層階梯,才能夠讓其搭乘飛機),以及酗酒者有慢性酒精中毒症狀的病患,和近期有惡化現象的癲癇病患,都不適合搭乘長程飛機。再者,對於近期接受手術後兩個星期內而病況不穩定的旅遊者,亦不要勉強上飛機。而本身有重度貧血(血色素低於每百毫升8.5公克),亦不適合長時間逗留在密閉的機艙內。此外,甚至某些航空公司亦婉拒懷孕前三個月,或者懷孕超過二百四十天以上的待產婦登上飛機。因此,旅遊者在打算搭乘飛機出國旅遊前,假若感覺到自己身體上有任何不舒適或不明確的狀況,最好還是盡早(在行成前兩個星期內)去照會您的「家庭醫師」,來做全盤的健康規劃;假若經過醫師的診斷後,並存有上述的病況時,最好還是暫時不要出國旅遊;俟病況穩定後,再挑選個黃道吉日,並安排好出國遠遊的疾病預防計劃,才來決定成行。本文作者:譚健民醫師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