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晚期肺癌治療新曙光!新一代ALK陽性抑制劑助延命

晚期肺癌治療新曙光!新一代ALK陽性抑制劑助延命_圖1

報導/黃慧玫  圖片設計/Scott  諮詢專家/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 陳育民、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秘書長 王金洲

42歲的陳女士,8年前因爲月事遲遲未至,以為迎來二寶。不料就醫檢查卻發現卵巢有10公分大的腫瘤,接受手術切除後,病理報告發現,竟是肺腺癌轉移至卵巢,且進一步檢查發現,腫瘤已轉移到腦部。
當時,陳女士的基因檢測發現有罕見的ALK基因突變,因國內尚沒有適合的標靶藥物,只能藉由化療與癌症拼搏。陳女士說:常聽一起化療的癌友談到肺癌患者活不過一年,原以為自己就此無法陪伴小孩成長。
所幸,有機會加入「新一代ALK陽性抑制劑」的臨床試驗,迄今用藥已過了5個年頭,能夠陪伴小孩從小學低年級,迎向畢業典禮的重要里程碑,譜出生命新樂章。

最新癌登結果顯示,肺癌死亡率蟬聯第一名,平均每1小時3分15秒就有一人死於肺癌,每年新增患者超過1萬4千人,死亡人數亦高達9千餘人。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超過六成肺癌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而晚期肺癌最容易發生腦轉移,因此,如何幫助患者延長存活期,讓患者吃得起標靶藥物,是治療晚期肺癌的目標。

罕見ALK基因突變肺癌患者治療 健保與國際同步接軌

陳育民說明,肺癌依照細胞型態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治療會依照細胞型態與基因變異決定。其中,非小細胞肺癌在國人常見的突變基因為EGFR,已有許多標靶藥物可選擇。

而EGFR無突變的族群裡,若為ALK基因突變的患者,目前也已有數種標靶藥物問世,健保署也已給付三種ALK抑制劑作為ALK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於第一線治療使用,與國際治療指引同步接軌。

新一代ALK陽性抑制劑用於第一線治療 不用煩「腦」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秘書長王金洲指出,在今(2020)年6月的美國癌症年會發表,ALK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接受新一代ALK陽性抑制劑作為第一線治療後,長期追蹤結果顯示,其五年存活率可達62.5%。相較過去只能接受化學治療的同族群患者,五年存活率僅6.1%,顯著改善患者整體存活期;而對照接受第一代ALK陽性抑制劑患者,五年整體存活率僅45.5%,也有明顯改善。

王金洲進一步解說,且新一代ALK陽性抑制劑的無疾病惡化存活期(PFS,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達34.8個月,較第一代ALK陽性抑制劑僅10.9個月相比,更能有效控制肺癌,不致產生抗藥性而惡化。

晚期肺癌患者最恐懼的無非是發生腦轉移,這意味著腦部有顆不定時炸彈,隨時會奪命。王金洲提及,即使對於初診斷時就發生腦轉移的患者,該試驗結果亦顯示,使用新一代ALK陽性抑制劑對於腦轉移患者較第一代降低42%的死亡風險。

因此,2019年12月健保署放寬「新一代ALK陽性抑制劑」給付規範至第一線,他建議,只要基因檢測確認ALK陽性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應優先使用「新一代ALK陽性抑制劑」。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