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我憂鬱,但我不是憂鬱症

我憂鬱,但我不是憂鬱症_圖1

作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 鐘國軒

國外的研究顯示,門診的憂鬱病人,約有30~50%屬於雙極症;而根據北醫的一項研究調查,初次以憂鬱就診的病人,約有三分之一診斷屬於雙極症,特別是第二型雙極症,這個很常被忽略的類型。

這些病人大多比單純的憂鬱症更年輕,透過一些診斷工具的幫忙,會比較容易發現過往的情緒異常。因為處於憂鬱狀態的病人,常常會因為情緒的低落或對事物負面的評價,會低估過往的躁症或輕躁症,所以在診斷上需要一些方法幫忙。有了正確的診斷,才能有正確的治療。

我畫圖給梁小姐看。

「一般人可能會經歷幾種情緒狀態,有時會高,有時會低,有時比較穩定。」我邊畫圖邊解釋,「妳知道自己有過這三種不同的狀態嗎?」

「有的。我知道。」她回答簡短,但我知道她明白我在問什麼。如果不讓她知道我在問什麼,往往因為溝通的落差而無法澄清病史。

「遇到高興的事情高興,遇到難過的事情悲傷,原本就是人的常態。但高興悲傷持續好幾天,甚至好幾週,可能就不太對了;若旁人因此覺得妳不太一樣,那就可能更不對了」。我嚐試把診斷的要件化成口語讓她了解。

果然,在梁小姐第一次看診的評估裡,發現了她不是憂鬱症。原來在她讀大學時,有過一段情緒亢奮、體力充沛、思緒飛快、創作力旺盛的幾個月,後來就再也沒出現過類似的狀況,看起來是一段輕躁症狀,且沒有其他藥物毒物或明確的生理病因所導致,診斷上要放在「雙極症」,而非「憂鬱症」的範疇。

如果不仔細確認過往的情緒狀態,很可能會將梁小姐誤認為「憂鬱症」,而給了錯誤的藥物,結果不是療效差,就是發生情緒更加混亂的併發症。

真的,有了正確的診斷,才能有正確的治療。雖然目前雙極症的憂鬱期治療上仍有些挑戰,但至少大方向對了,治療比較容易看到效果;如果大方向錯了,病人會走許多冤枉路。

很幸運的,梁小姐在感情路上嚴重的跌了一大跤後,對人生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幾週後就慢慢復原,也能配合後續的療程。因此,臨床工作者,若能時時提醒自己:「以憂鬱就診的病人,三個有一個可能是雙極症」,應該可以避免一些治療的困境,也能讓病人早日回復生活的常軌。 


我憂鬱,但我不是憂鬱症_圖2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