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中醫論:秋季腸胃調養之道

時序已進入秋季,由立秋(今年是國曆08/08)開始,經歷處暑(08/23)、白露(09/08)、秋分(09/23)、寒露(10/08)、霜降(10/24)共六節氣,氣溫漸漸由熱轉涼,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時期,更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而腸胃道對寒熱交替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飲食不當、防護不周,就會引發腸胃疾病,或是加重原有腸胃舊疾病情。因此,秋季是調養脾胃的最佳時機,此時自然界的陽氣變化從「夏長」的狀態轉向「秋收」的狀態。秋季補養脾胃,即是對夏季耗損的彌補,俗語說:「入夏無病三分虛」經過漫長的夏季,是屬於陽盛時期,人體的損耗較大,到了秋季是陽消陰長則易出現體重減輕、倦怠乏力、納呆等氣陰兩虛的症狀,因此秋季進補很必要,也是準備冬季儲存體能、積蓄能量的需要。《黃帝內經》中說胃是「水穀氣血之海」。

人們平時攝入的食物,經過口腔、食道,最後都要容納於胃,胃主受納、腐熟水穀,對食物做初步的消化作用,為水穀精微之倉、氣血津液之大本營,胃以通降為順,胃與脾相表理,脾胃常合稱為後天之本,脾氣主升,胃氣主降,一升一降正常,則如《脾胃論。脾胃臟衰論》曰:「脾胃俱旺,則能食而肥;脾胃俱虛,則不能食而瘦。」若升降失衡,則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瞋脹。」而秋季,是夏季到冬季的過度,也是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秋季氣候時有豔陽高照,時有秋風蕭瑟,時有陰雨綿綿,時有天氣乾燥,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受到較大的影響和變化,也對脾胃的功能運作有極大影響。因此秋季腸胃的照顧與調理在《黃帝內經》「秋冬養陰」的原則下以「和中養陰」為上。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調養:

第一、胃部保暖。腸胃喜暖惡冷,暖散而冷凝,凝則傷胃。也就是身體一但受到冷空氣的刺激,容易導致胃腸收縮、痙攣,引起胃痙攣、胃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疾病。秋涼之後,晝夜溫差變化大,要隨氣候的變化適時增加衣服,夜間睡覺時要蓋好被褥,以防止腹部著涼,避免引發胃痛或加重舊疾。體質好的可以輕衣薄衫為主,但也要盡量避免腹部受涼。

第二、飲食調養。秋天相對而言,是食慾比較好的季節,但要控制飲食量,遵守「七八分飽」的進食原則,切忌暴飲暴食,造成腸胃負擔加重。同時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避免燥邪傷害,少攝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鳳梨、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飲食應以溫、軟、淡、素、鮮為宜,要忌嘴不吃過冷、過燙、過辣、過甜等對腸胃消化刺激的食物,以「熱不炙唇,冷不振齒」為宜,尤其是更不可大量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起腸胃道腹瀉疾病。對於胃病患者要做到少吃多餐、定時定量,使胃中經常有食物中和胃酸,防止胃酸侵蝕胃粘膜。秋季氣候乾燥,空氣中缺乏水分的滋潤,特別容易出現皮膚乾燥及便秘,應該多喝水及吃水果補充水分,最好是順著大自然節氣吃當令水果,不妨適量吃蘋果、柑桔、梨子、葡萄和龍眼等水果。

第三、靜心靜養。「秋風秋雨愁煞人」,秋季氣溫漸降,深秋更是草枯葉落,花木凋零,很多人常因此產生淒涼、憂鬱、煩躁等情緒。腸胃道疾病的發生與發展,與人的情緒、心態有密切相關。因此,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很重要,避免焦慮、恐懼、緊張、憂傷等不良情緒的刺激。應該保持神志安寧,減緩秋季蕭煞之氣對人體的影響。依照自然界律則,秋天陰氣增、陽氣減,對應人體的陽氣也隨著內收,為了貯存體內陽氣,要早睡早起。《黃帝內經》記載:「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在秋主「收」的原則下,情緒要慢慢收斂,凡事不躁進亢奮,也不畏縮鬱結。「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靜」在時令轉變中,維持心性平穩,注意身、心、息的調整,才能保生機元氣。

第四、運動鍛鍊。適當運動可以增強體質以適應氣溫的變化,增強免疫力,秋季,日照充分,陽光又不是很強,是室外活動的最好時機,可以根據自己身體的狀況,選擇一些適合自己的戶外運動,如爬山健行、慢跑、單車、八段錦、太極拳等。但運動量不宜過大,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則不利此時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運動宜選輕鬆平緩為原則。

第五、進補合宜。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秋季雖是進補的季節,但仍需注意,忌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忌慕名進補,並非價格高的藥材越能補身。忌虛實不分,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病者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證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另外,還要注意進補適量,忌以藥代食,藥補不如食補。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合醫學常規的。

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閉藏,起居作息要相應調整,《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記載:「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展,使人體的生理活動適應自然界的陰陽變化,總之,秋季養生要順應秋季變涼的特點,應注重一個「和」字,以順應自然界陽消陰長的變化。中醫認為:人體的生理活動要與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智者養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
本文作者:仁愛醫院中醫科 尤俊雄 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