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預防骨質疏鬆從日常生活做起 媽媽們一起存骨本

「為了讓家庭比較好過,所有工作你都攬在身上,你們顧內又顧外,責任雙頭擔,好飯好菜,先給翁婿兒子孫,自己甘願菜尾菜湯拌飯吞」是吳念真導演執導的短片「台灣女人」?中的一段台詞,樸實的嗓音像說故事一般地描繪出台灣女人,也同時道出許多媽媽們內心的故事。然而辛苦的媽媽們往往是骨科病患中最常見的族群,其中因骨質疏鬆骨折上門求診的更是佔了很大的一部分,常見的狀況是媽媽捧著自己腫脹的手,一臉痛苦的說著:「就早上要去買菜的時後,一不小心滑了一跤,馬上伸出手想去撐住身體,結果手腕好痛啊!一動都不能動!」?經X光一照發現手腕處骨折,像這樣的案例層出不窮,在骨科門診幾乎天天可見,這些讓媽媽們受苦的經驗,不得不讓我們再次重視「骨質疏鬆」這個有一點瞭解又不是很了解的議題。

隨著網路的進步以及知識的普及,民眾越來越瞭解骨質疏鬆的重要性,然而普遍卻對骨質疏鬆有些誤解,在門診時常會被問到:「我常常感覺到腰酸背痛以及膝蓋酸痛無力,是不是因為骨質疏鬆造成的?」事實上骨質疏鬆和大部分的腰酸背痛或膝蓋痠軟無力沒有直接關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成年人骨質疏鬆症的定義為「因骨量減少或骨密度降低而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惡化的結果將導致骨骼脆弱,並使骨折的危險性明顯增高」。

因此有骨質疏鬆的民眾常常沒有感受到不適感,但卻常在一個力道不大的創傷下發生了骨折,像是前面描述的跌倒時手撐地造成手腕部骨折、或是在走路時跌到屁股著地造成髖關節骨折、彎腰抱小孩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嚴重的甚至是打個噴嚏造成脊椎的骨折,這些骨折常會造成嚴重的疼痛感以及生活上的不適,尤其是髖關節或脊椎等處骨折,會讓受傷的長輩們無法行動及自理生活,大大降低生活品質。嚴重者易併發褥瘡、泌尿道感染、呼吸道疾病等併發症,甚至因這些併發症導致死亡。根據統計發生髖部骨折時一年內之死亡率約 8.4% -36%,此機率不亞於乳癌末期的死亡率,因此不可輕忽骨質疏鬆的嚴重性。

由於骨質疏鬆發生於無形,一旦有症狀就是骨折,為了免於發生骨折必須在發生前防範未然。但是要怎麼樣才知道自己是否有骨質疏鬆呢?臨床上若發現身高有逐漸下降的趨勢、靠牆站立後腦勺枕部與牆壁間距超過三公分以上、或是肋骨下緣與骨盆間距小於兩公分,這些線索都可高度懷疑是否有骨質疏鬆,更進一步以儀器測量骨質密度來判定,目前常用的儀器有定量超音波骨密儀器(QUS)、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等,不過定量超音波骨密儀器目前只適合當做初步篩檢的工具。若發現有異常,則應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施行髖骨及腰椎檢查來確認,當骨密度與20-29歲年輕人比較所計算出的T值大於或等於-1.0時為正常骨量,當T值介於–1.0及-2.5之間為骨質缺乏,當T值等於或小於-2.5時則診斷為骨質疏鬆症。另外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和世界衛生組織推動的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 FRAX)可輸入網址https://www.shef.ac.uk/FRAX/tool.jsp?lang=cht,回答相關問題後即可評估發生骨鬆骨折和髖部骨折的機率,提供民眾或醫療人員預防或治療的參考。

對於預防和治療骨質疏鬆,最重要的應該是減少跌倒以及增加骨本,才可以避免骨折的發生,為了減少跌倒首先要修正日常生活習慣,一方面少抽菸少喝酒,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居家環境:浴室、廚房、廁所及樓梯是較容易跌倒的地方,應有充足的照明,保持地面乾燥或鋪設防滑墊、加裝扶手。再來必須維持適當的運動,運動有助於增加肌力減少跌倒更可以增加骨質,像是步行、慢跑、爬樓梯、舞蹈和太極拳等都屬於荷重性運動,可有效達到增加骨質的目的。

飲食上攝取足量鈣和維生素D3是保健骨骼的根本之道,50歲以上成人每日至少需攝取飲食鈣量1,200毫克和維生素D3攝取 800至1000IU。高含鈣量食品以乳酪類最便利取得,其他如:豆類、深綠色蔬、芝麻、金針、海藻、海帶,香菇、小魚干、頭髮菜…等。但若每日攝食鈣量超過1,200到1,500毫克,對身體並無更大益處,反會增加腎結石或心血管疾病風險。同時別忘記多曬太陽,增加維生素D3吸收,也可多攝取深海魚類或是菇類、蛋製品,以增加維生素D3營養的不足。目前市面上已有多種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如雙磷酸鹽類、雌激素、選擇性激素、調節劑造骨細胞刺激藥物等,藥物的使用需要與醫師討論依據個別病患情況開立。

現今的台灣,隨著醫療的進步以及人口結構的改變,骨質疏鬆症會成為家家戶戶都得面臨的問題,事實上預防骨質疏鬆避免跌倒並非難事,可以從日常生活的小細節做起,戒除抽菸喝酒等不良習慣、改善居家環境、維持適當運動、攝取鈣質和維他命D3,在這個溫馨的節日中,讓我們開始一起和媽媽們存骨本預防骨質疏鬆。

本文作者:亞東醫院骨科 陳勇璋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