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失智症患者之精神病症狀

林阿英是77歲的婦人,和大兒子一家人住在一起,最近這幾一、二年,兒子阿明和媳婦淑美都發現媽媽開始容易忘東忘西,明明才回答過的問題,沒過幾個小時,又開始問同樣的問題,或是要家人幫忙找自己的老花眼鏡在哪裡,有時在廚房煮東西,跑到客廳看電視就忘了關瓦斯,常常把東西煮到燒焦了才發現。

但最讓家人困擾的是,媽媽在這幾個月開始抱怨自己的金子還有錢不見了,總是認為是媳婦偷拿走了,總是動不動就對淑美大發脾氣或是講話酸溜溜的挖苦媳婦,或是抱怨隔壁的鄰居在講自己的壞話,成天疑神疑鬼、連之前愛去的菜市場也不太願意去了,最後在一次和家人的大吵之中,阿明才想到了,媽媽是不罹患了「失智症」,決定帶母親到醫院做評估。 

失智症是什麼?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的老化,很多家屬都以為患者是老番癲、老頑固,以為人老了都是這樣,因而忽略了就醫的重要性,但是事實上他已經生病了,應該要接受治療。

失智症(Dementia)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症候群),它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有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

失智症常見的精神病症狀(BPSD: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失智症的症狀包含心理及行為上的症狀,除了記憶力的衰退以及日常生活處理事務能下的下降之外,還包含下述幾種常見現象:

* 情緒轉變:情緒起伏比以前大,例如:會因遍尋不著想要的東西而生氣,易怒、  煩躁不安,或是心情低落。

* 個性改變:變得猶豫不決,對事情難以下決定或是多疑、猜忌,有時則變的內向、孤僻。

* 妄想:較常出現的妄想是被迫害妄想,認為鄰居會傷害他或偷他東西,除此之外,也可能出現忌妒妄想,覺得配偶不忠、在外面亂搞。

* 漫遊或躁動:坐立不安,不停走動或是想要離開家裡到外面去。

* 不恰當行為:重複動作,例如:不斷地把東西收進櫃子又拿出來等以及同樣問題重複問很多遍。

* 睡眠障礙:常常日夜顛倒,有時整晚不睡,干擾家人的生活作息。

* 行動能力降低:變得不愛出門或是對之前從事的活動顯得興趣缺缺。

失智症如何治療?

目前針對失智症的藥物並沒有辦法阻止或恢復已經受損的大腦細胞,但是可能可以使患者的症狀「獲得改善或延緩疾病的進行」,在治療上分為非藥物治療(如:活動的安排、溝通方式的改變、認知訓練、懷舊療法、亮光、按摩、音樂治療、芳香療法、寵物治療、藝術治療等)與藥物治療,如果個案的情形符合健保給付規定,可以申請藥物治療,並針對個案臨床上之精神病症狀(如:妄想、暴力、攻擊)或是情緒症狀(憂鬱、睡眠困擾)等搭配抗精神病藥物或是抗憂鬱劑給予適當治療。

如何預防失智症?

* 維持規律生活作息、每週至少運動兩次。

* 健康均衡的飲食:多攝取蔬果、堅果類及未飽和油脂、多吃魚以及避免喝酒。

* 多動腦:積極參與社交活動、避免整天在家裡看電視。

* 維持健康體重:避免過胖,降低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

家人如何協助失智症患者?

* 協助失智長者就醫,排除可能造成失智的可逆原因(如:甲狀腺功能異常、維生素缺乏或是感染等因素)

* 幫助長者安排規律作息,避免經常改變。

* 維護失智者尊嚴,不以對待孩子的態度待之,但以疼惜孩子的心情愛他。

* 在安全的前提下,允許他做他想做的事,適度調整照顧者的標準和習慣。允許他較多的自由,降低照顧者對失智者的控制。

* 協助長者擁有健康均衡的飲食習慣。

* 耐心、愛心很重要,但總有不夠用的時候;請照顧者接受自己的情緒和限度,好好照顧和愛護自己,多運用社會資源、定期安排喘息和充電機會。

到了精神科,經由醫師詳細的了解情形並安排抽血、認知功能檢查後才發現,母親的的認知功能已經開始退化,屬於輕度的失智症。阿明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母親對於金錢的不安全感、這些年來情緒起伏變化大以及常常忘東忘西,懷疑有人偷自己的金飾及講自己的壞話,都是因為失智症的影響。經由醫師的解釋之後,阿明對於失智症有更多的了解,也決定用更包容的態度來協助母親面對逐漸退化的過程,就像小時候媽媽也是耐著性子等他一口一口把飯吃完,教他唱兒歌、認字,哄他睡覺,現在換他牽著媽媽的手,一步一步的慢慢向前走。
本文作者:亞東醫院精神科 周秉萱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