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四季藥膳養生訣竅

古人認為四季氣候轉移,皆按照一定順序轉變,如春溫、夏熱、秋涼、冬冷,故而強調「順時養生」,主張四季應有不同的養生重點。若能順應自然變化,依循季節特性,選擇適合補益的藥材,身體就會健康。

春季溫寒-重排毒保肝

春天主肝,風為春天的主氣,風多襲於肝,因此「平肝息風、滋養肝陰」是進補的要點。

中醫認為,肝有調暢氣機、調節情志、促進脾胃功能的作用。多吃富含抗氧化營養素的新鮮蔬果,如菠菜、花椰菜、萵苣等,能活化肝細胞,加強肝臟功能。

春天體內的排毒功能也很旺盛,還可多吃加強代謝、促進血液循環的食物,如芹菜、韭菜等,能幫助排除冬天積存體內的毒素。

萬物生發,宜用溫養陽氣藥材

春天是生機蓬勃、萬物復甦的季節,人體各組織器官功能活躍,應選用溫養陽氣的藥材,如西洋參、山藥、黃耆等。體質虛弱、中氣不足、四肢無力、早期白髮,及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患者,可選食山藥、何首烏等藥材。

春天時尚須注意「防寒、防溫熱」,宜採用溫和進補的方式,別吃過於油膩、燥熱的食材;同時還要保持開朗的心情,才能順達肝氣、活絡氣血。 

夏季濕熱-重清熱養心

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炎炎夏日,氣溫飆升,促使身體出汗過多,進而引發血管擴張,皮膚血流量增加,因而加重心臟的負擔。

因此「養心」成為夏季養生的重點,適時進補清熱食材,可緩解酷暑對身體造成「耗氣傷津」的狀況。 

陽氣暢旺,宜用涼補藥材

夏季陽氣旺盛,人格外容易浮躁,當季進補重點在於「清熱利濕、益氣生津、健脾和胃」。暑與濕是夏季的主氣,多吃清熱利濕的藥材,如山藥、薏仁、枸杞等,有助於化解體內的濕氣。

而苦味食物入心涼血,有消暑退熱、解悶提神的功效,夏季吃苦瓜、喝苦茶,不僅消暑去熱,還能增加食慾。

為了補充夏季流失的津液,還可多吃紅棗、木耳、番石榴。此外,濕暑之氣易阻礙脾胃運化,若進食過量冷飲涼品也會傷害脾胃,建議可多吃玉米、南瓜、彩椒等健脾補胃的食物,另外,選食紅色的番茄、洛神花、蔓越莓汁,對心臟血液循環系統,也都十分有益。

秋季乾燥-重滋陰潤肺

燥氣帶來乾爽,也帶來乾燥。乾燥會導致身體缺水,當體內的津液不足,就容易上火,出現口乾舌燥、火氣大、皮膚乾燥等「秋燥」症狀。

中醫認為秋氣與肺臟相通,秋天的燥氣易影響肺臟運作,一旦燥氣太強,就會引發乾咳、喉嚨不舒服等呼吸道疾病。

燥氣盛行,宜用去燥藥材

秋季空氣乾燥,易傷津液,選食百合、白木耳、桂圓、紅棗、花生、蜂蜜、秋梨等食物,可調補脾胃,益氣養血,有益體質虛弱,脾胃不和者。     

在中藥方面,不妨選擇養陰潤肺的藥材,如西洋參、麥門冬、天門冬、枸杞、冬蟲夏草、山藥、茯苓、川貝母等,可強化呼吸道,幫助肌膚保濕。

或加些胡椒、酒類等調味料,對舒緩秋燥也頗有良效。若是身體虛弱和肺臟功能較差的人,可在稀飯裡放一些黑棗,能保健脾胃、肺部。

此外,適量吃些奶蛋豆類等高蛋白食物,能使大腦產生正面能量,消除抑鬱情緒,增強體質,並提高人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與抗寒能力。

冬季嚴寒-重祛寒補腎

冬令滋補應多吃溫、熱性,尤其是溫補腎陽的食物,如何首烏、黑芝麻、黑豆、黑米等,以提高耐寒力。冬季亦利於吸收、儲存,不妨多利用活血補氣的藥材,如人參、當歸、黃耆,以加速新陳代謝。

攝取溫潤食物可增補元氣

為了禦寒,還可增加火鍋、濃湯、燉肉等飲食;或添加辣椒、蔥、蒜等辛辣物調味。體質虛弱的銀髮族,可吃些燉母雞、瘦肉;或常喝牛奶、豆漿,幫助增強免疫力。

盲目滋補對身體有害無益

冬令進補時,須針對個人情況選用補品,不可盲目滋補。如代謝旺盛者亂補,會導致陽氣上升,反而有害健康。




本文作者:陳世峰 中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