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日人氣

      6303

      累積人氣

      153

      粉絲數

      4766

      回答數

      40257

      文章數

1020308醫療相關新聞2

感謝蔣世中醫師熱心整理提供. thanks for your reading 李育軒醫師|小兒內科|我的文章|個人主頁|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李育軒醫師|小兒內科|我的文章|個人主頁|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http://www.tssdnews.com.tw/?FID=10&CID=183045 成大跨國合作 基因老化揭秘 【記者蔡清欽�台南報導】 2013/03/08台灣新生報 追求長壽是人類努力的目標,也是科學家長久投入研究的重要課題,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醫學資訊所蔣榮先教授領導的團隊,與美國及加拿大的團隊歷經近三年合作與努力,以最新的生物資訊計算,完成系統性地解讀「核孔蛋白Nup170p之全基因組結合圖譜」,解開人類老化的機制。蔣榮先教授表示,長久以來,科學家明白衰老是細胞與器官損傷不斷積累的複雜生理現象,其中染色體基因端粒區是老化的關鍵,每一次細胞分裂,染色體末端的無法被完整複製,端粒區因為不斷分化,逐漸變短,端粒變得太短,細胞無法增殖,造成人體老化。據了解,該跨國團隊結合全世界最頂尖的研究人才,橫跨台灣、美國、加拿大,成員共7位。美國西雅圖系統生物學研究院負責遺傳性疾病、癌症的研究,加拿大University of Alberta團隊則負責基礎生物和醫療研究,成大則重在生物資訊的計算,負責所有研究過程的大量運算,系統性地解祕基因老化圖譜。《細胞(Cell)期刊》為國際生醫研究領域最頂尖的期刊,影響係數高於《Science期刊》,極具份量,台灣學者發表於《細胞(Cell)期刊》的論文尚屬不多。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7744501.shtml 成大跨國研究 揭基因老化之謎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李育軒醫師|小兒內科|我的文章|個人主頁|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台南報導】2013.03.08
成大醫學資訊所教授蔣榮先團隊與美國、加拿大合作,成功解開人類抗衰老基因圖譜,登上國際頂尖「細胞」期刊。蔣榮先表示,圖譜之謎解開後,相信未來十年內,人類就能找出抗衰老的方法。 蔣榮先解釋,人類基因研究中,抗衰老是大家最感興趣的。成大參與的跨國團隊利用酵母菌模擬人類衰老的過程,把人體三萬六千到四萬八千個基因,其中與衰老有關的基因完整排列,是全世界第一張細胞衰老過程的全基因組核小體精密圖譜。 蔣榮先表示,以前研究抗老基因都是瞎子摸象,摸到哪就研究到哪,有了這張圖譜,大家總算知道「大象長什麼樣子?」下一步就能研究如何抗衰老與治療遺傳疾病。 研究中也發現基因轉錄的「沈默作用」,蔣榮先指出,染色體基因端粒區是老化關鍵,人體細胞一生中大約分裂五十次,每次分裂染色體無法被完整複製,端粒區逐漸變短,細胞無法增殖,造成老化。 其中,核孔複合物Nup170p是調控機制的關鍵,一旦能夠掌控,就能「騙過」人體老化基因,讓基因啟動沈默作用,「忘記」老化,達到抗衰老的作用。       http://www.tssdnews.com.tw/?FID=12&CID=183000 台中榮總內視鏡置膽道支架清除 【記者張淑珠�台中報導】 2013/03/08台灣新生報 台中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彭彥鈞昨七日發表一例以內視鏡清除結石的成功病例。一名老翁罹患總膽管結石,無法以碎石器械搗碎,在老翁高齡且有高血壓,醫師放置多重膽道支架後,以內視鏡清除結石。彭彥鈞表示,這名八十五歲老翁有高血壓、慢性腎衰竭病史,因腹痛就診,診斷為總膽管結石;若以手術處理,病人高齡而且有高血壓與慢性腎衰竭等,有較高手術危險性。最後經內視鏡放置多重膽道支架三個月後,結石變小且膽管狹窄改善,順利以內視鏡清除結石。彭彥鈞說,內視鏡放置多重膽管支架,主要運用於膽管狹窄阻塞或膽管炎內引流之用。增加內視鏡膽道支架的數目,放置多重膽道支架,具有較大管徑,拓寬膽管,避免阻塞。以內視鏡放置多重膽道支架二至三個月,再進行內視鏡取石術,先行引流膽管感染膽汁、使膽結石變小與變少,順利清除結石,避免手術風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8/today-health6.htm 膽管結石太大 多重支架磨石引流 免挨刀 自由時報102.3.8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一名85歲的老翁有1.5公分大的膽結石,出現右上腹痛、發燒和黃疸症狀,隨時有敗血症危險,但結石大又堅硬,醫師用內視鏡和碎石器都無法取出,加上高齡、高血壓和慢性腎衰竭,手術有風險,因此採用「內視鏡經口到十二指腸」,放置多重膽管支架。3個月後結石被支架磨得變小,順利取出,也解決膽管狹窄的問題。 台中榮總胃腸肝膽科醫師彭彥鈞說,膽囊結石以腹腔鏡手術取出,膽管結石則用內視鏡經口到十二指腸將膽管結石取出,但結石過大,放置單一支架引流或碎石器處理失敗,就得考慮手術,不但有風險且要接管引流體外23個月,也會影響生活品質。 彭彥鈞指出,膽管支架是如筆心般的塑膠管放到膽管,以內視鏡在膽管放置多個支架,最快當天就能出院,多個支架可以把過大又堅硬的膽管結石慢慢磨得變小、變少,23個月取出支架後就能順利取出結石,而且多重支架有較大管徑引流感染膽汁,也比較貼合管壁、固定在膽管內,如有膽管滲漏,也能阻隔,並幫助膽管傷口癒合、擴張狹窄的膽管管腔,解決因膽管狹窄造成膽汁阻塞發炎或再結石。 彭彥鈞說,像這名老翁的膽管結石已經大到比1公分膽管還大,加上高齡、有慢性病、凝血異常,開刀有風險,術後傷口癒合也不易好,膽管放置2支支架,3個月後取出,已經成功取出結石,也不用剖肚挨刀,另外百歲人瑞和90幾歲膽管結石患者都曾成功進行這項手術。 另一名70歲老婦有膽管結石和復發性膽管炎,雖然有糖尿病、傷口難癒合的風險,仍冒險開刀取出膽管結石,結果傷口膽汁滲漏到腹腔,發燒、嘔吐和食慾不振,經內視鏡放置多重膽管支架,膽管傷口已經癒合。 國人有6%7%有膽囊結石,合併20%有膽管結石,目前膽結石成因多,與體質和飲食也有關,彭彥鈞提醒應均衡飲食,避免飲食太油膩或是體重快速改變。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8/today-health7.htm 起床喉嚨痛 罹過敏鼻炎不自知 自由時報102.3.8圖.文�張健淵 許多患者就診時,原本說是喉嚨痛,但仔細一問,卻是只有在早上起床時最痛,起床活動後,喉嚨痛就漸漸緩解了,到晚上睡覺時,以為已經好了,但是隔天起床,又發生同樣的喉嚨痛情形,有些人甚至剛起床時,會咳出一大口痰,但是白天卻只有輕微的咳嗽甚至一點症狀都沒有,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就出在許多患者其實有輕微的過敏性鼻炎,或是已知的過敏性鼻炎卻未治療,夜間因為鼻子呼吸不順暢而不自覺地改用嘴巴呼吸。睡著後,利用嘴巴呼吸成了習慣,夏天可能還好,但到了冬天,空氣乾燥,睡眠時,唾液分泌減少,無法濕潤吸入的乾空氣,喉嚨被過度乾燥的空氣刺激了整晚,一早醒來就會喉嚨痛。 有些患者會自行去藥局購買喉嚨痛的藥,結果就只治標不治本,依然反覆地受晨起喉嚨痛的困擾。 所以,最好的治療方式,應該是從兩個方向著手,一是找出睡覺時,張口呼吸的原因,在台灣最常見的就是過敏性鼻炎造成的鼻塞問題。二是加濕睡眠時,空氣的濕度;只要空氣濕度夠,喉嚨就比較不會受到乾冷空氣的刺激,症狀就會改善許多。 如果習慣冬天開暖氣,或是夏天開冷氣的人,更是應該多注意睡眠時,環境的濕度。 此外,原本仰睡的人改成側睡,症狀也會改善。經常抽菸的人,因為抽菸會造成口腔黏膜乾燥,也應該戒掉抽菸的習慣。肥胖的患者減肥,也會減少睡著後,張口呼吸的情形。 不過,除了過敏性鼻炎以外,其他還有一些會造成晨起喉嚨痛的疾病,也需逐一排除,例如胃食道逆流、睡眠呼吸中止、藥物、心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作者為台中市大容診所院長)       http://www.tssdnews.com.tw/?FID=12&CID=183001 大腹消脂 降大腸癌風險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2013/03/08台灣新生報 大「腹」翁、婆要特別留意大腸癌威脅!美國最新動物研究發現,腹部脂肪、內臟脂肪過多會增加大腸癌風險。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所出版的「癌症預防研究」期刊。美國愛因斯坦醫學院高齡研究所研究員德瑞克荷夫曼表示,醫界一直在討論,到底是肥胖本身增加癌症風險,還是飲食、不運動等生活型態誘發癌症病變。雖然生活習慣也許也會造成癌症,但這次研究發現,腹部脂肪很可能造成大腸癌風險上升。研究人員將老鼠隨機分成三組,第一組老鼠動過假手術,可以隨意大吃大喝,結果這些老鼠就變得胖嘟嘟。第二組老鼠也可以大吃大喝,也變得很胖,但研究人員以手術方式去除老鼠腹部脂肪。第三組老鼠熱量攝取只有其他的百分之六十,老鼠透過節食減少腹部脂肪。研究結果顯示,腹部脂肪較少的老鼠大腸癌腫瘤數目則明顯降低,無論是運用節食還是外科手術除去腹部脂肪,腫瘤數目都有減少。       http://www.tssdnews.com.tw/?FID=12&CID=182997 乳癌患無需視黃豆為禁忌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2013/03/08台灣新生報 不少乳癌患者不敢吃如黃豆等富含植物性雌激素的食物,然而營養師指出,實證研究顯示適量攝取黃豆可降低乳癌病友死亡風險及復發率;至於植物性雌激素補充品,由於多半劑量偏高,不建議服用。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營養師孫雅祺昨(7)日表示,《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2009年刊登一份研究,於上海針對5042位乳癌婦女,追蹤平均時間為3.9年,發現適量攝取黃豆可降低乳癌病友死亡風險及復發率,顯示黃豆等天然食物來源的植物雌激素,其成份含量較低,同時還能保有許多天然植物化學成分與優質蛋白質,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適量攝取並無壞處,一般民眾與病友不必過度擔憂。臨床有7成病友不知能不能吃含植物雌激素食物,當病友雌激素受體檢測為陽性時,治療時常會搭配荷爾蒙拮抗劑,使病友不敢吃黃豆等食物。孫雅祺說,植物雌激素因結構與雌激素相似而有此稱號,在功能上如同鑰匙,可佔據如同「鎖頭」的雌激素受體,反而可調節荷爾蒙,減緩體內真正雌激素的過度反應。孫雅祺進一步提醒,市面上也常見許多植物雌激素營養補充品,但其劑量較高,不建議病友補充。孫雅祺另指出,研究顯示,乳癌治療期間約有一半病友可維持體重,15會流失體重>5%,三成五會增加體重>5%。對於體重流失者,治療期間可提供高熱量、高蛋白飲食,少量多餐。而對治療結束後乳癌病友,建議回復健康均衡飲食,留意體重控制,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2011年臨床腫瘤期刊(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亦指出,中度肥胖乳癌婦女(BMI30)10年後癌細胞遠端轉移機率增加46%30年後死亡機率增加38%,顯示體重控制確實是乳癌病友重要的預後因子。若因治療導致食慾差,患者可使用營養密度高之飲食,可在身體不適狀況下,盡可能增進營養。不妨準備黃豆20克、核桃10克、南瓜20克,冰糖10克。首先黃豆洗淨、泡水備用。南瓜洗淨,連籽帶皮切塊,備用。黃豆與南瓜放入電鍋蒸熟。黃豆、核桃、冰糖放入調理機。加開水至總量為300c.c.營養師建議民眾,多樣化攝取不同顏色、種類的蔬果,可攝取豐富營養成分,以豆類、白肉取代紅肉,可降低飽和脂肪與膽固醇攝取,增加活動度,達到保健與預防復發的效果。     http://www.tssdnews.com.tw/?FID=12&CID=182998 女兒乳癌開刀老媽檢查也是患者 【記者方一成�彰化報導】 2013/03/08台灣新生報 四十歲的陳小姐半年前摸到左下方有一個乳房腫塊,到鄰近的醫院看診,醫師進行診療後建議切除乳房腫塊。報告中發現為侵犯性乳癌,且手術邊緣呈癌腫瘤陽性殘留,建議需再次進行乳癌腫瘤切除手術。陳小姐的媽媽黃女士七十二歲,知道女兒得了乳癌也到醫院檢查,竟然發現左側乳房也有腫塊。經開刀切除後,病理報告竟然也是乳癌且手術邊緣靠近,醫師也建議她需再次手術。陳小姐母女倆對這突如其來的情形感到不知所措,陳小姐的上司知道這件事,想起公司之前也有位員工因罹患乳癌,到彰化基督教醫院接受由賴鴻文醫師進行內視鏡乳癌微創手術,術後復原良好,所以也推薦陳小姐母女到彰基醫院找一般外科賴鴻文醫師診治。賴鴻文醫師昨〈七〉日表示,在看過她們母女倆的病理報告後,為她們安排了術前檢查及乳房核磁造影,顯示黃女士只有局部殘存的腫瘤組織,適合進行乳房保留手術,但有幾顆淋巴稍微有腫大的情形;而陳小姐除了原本腫瘤切除的地方有殘存的癌組織外,其它區域的乳腺組織也有乳癌病灶,屬於多發性乳癌並不適合進行乳房保留手術。陳小姐一聽說需要進行乳房切除,想到傳統乳癌手術長長的傷口合併失去乳房的陰影,眼淚馬上掉了下來。賴醫師建議她可以進行較新的乳癌內視鏡微創手術,來進行乳腺全切除同時合併術中立即重建,以減小傷口並且免除失去乳房的陰霾。陳小姐之前生產過兩次,腹部因生產導致鬆弛也囤積了不少脂肪而呈現有些鮪魚肚,經賴醫師評估後適合利用腹部的肌肉脂肪皮瓣進行重建。賴鴻文醫師為兩人安排手術當日,媽媽先接受新型態的乳房保留手術『乳癌整型式切除手術』:先切除腫瘤及附近的乳腺組織,再以乳房其他區域的乳腺組織進行乳房保留手術的重建以維持乳房外觀;前哨淋巴切片顯示淋巴有癌細胞感染,所以進行淋巴廓清;之後為女兒進行內視鏡微創切除手術。賴鴻文昨日表示:家族遺傳為乳癌的重要危險因子!過去半年也有另一對母女也是同樣的情形,女兒得乳癌開刀住院,媽媽來照顧她,趁機接受醫院推行的乳癌篩檢。後來檢查發現異常,開刀後幸好只是原位癌不需化療,等於提早發現;若不是女兒生病媽媽也不會去做檢查而提早發現。賴鴻文在婦女節前提醒,目前國民健康局有推行兩年一度的乳房篩檢,年滿四十五至六十九歲的婦女皆可以接受兩年一次的免費乳房攝影檢查;針對高危險族群(直系血親中有乳癌史)可以提早到四十歲受檢。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10/112013030800271.html 母女罹乳癌 同日開刀復原良好 ·                                 2013-03-08 01:31 ·                                 中國時報 ·                                 【吳敏菁�彰化報導】      家住彰化的陳小姐,半年前摸到乳房左下方有腫塊,經檢查發現是侵犯性乳癌,媽媽因女兒得乳癌也到醫院檢查,赫然發現同樣罹患乳癌,母女同一天開刀;彰化基督教醫師賴鴻文指出,遺傳或直系血親為乳癌的重要危險因子,較一般人風險高出兩到四倍。      四十歲陳小姐和七十二歲媽媽同樣罹患乳癌,讓家人非常擔憂,母女希望同天開刀、一起住院,方便照顧。彰基醫師賴鴻文為兩人安排手術,媽媽接受新型態的乳房保留手術,女兒則以內視鏡輔助進行乳腺全切除後,利用腹直肌脂肪皮瓣進行乳房重建。      術後母女復原良好,陳小姐和媽媽昨天一同回診。      賴鴻文說,過去媽媽得乳癌,女兒長大後也會多加注意;現在平均壽命延長,乳癌發生率卻增加了,還有年輕化趨勢,許多患者發病不過三、四十歲,媽媽也才五、六十歲,所以會出現女兒與媽媽同時發現乳癌。      賴鴻文表示,半年前也有另對母女同樣情形,女兒得乳癌住院,媽媽來照顧她,趁機接受醫院的乳癌篩檢,發現異常,幸好是原位癌不需化療,提早發現得以提早治療。年滿四十五至六十九歲的婦女,可接受兩年一次免費乳房攝影檢查;直系血親中有乳癌可以提早四十歲受檢。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1/20130308000805.html 腫瘤治療-諱疾忌醫10年乳房腫瘤大如足球 ·                                 2013-03-08 ·                                 中國時報  ·                                 黃天如�台北報導  59歲甘姓婦人10年前在右乳摸到腫塊,卻諱疾忌醫,兩年前腫瘤快速長大,婦人去看中醫,卻無法阻止腫瘤「一眠大一吋」,最後竟長成直徑26公分、重3.6公斤,狀如足球般的巨瘤,腫瘤還大到穿破皮膚,導致婦人血崩休克兩次。  在家人勸說下,日前甘女終於前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求診,診斷為罕見的乳房骨肉瘤(又稱葉狀瘤),經外科手術切除,整型外科配合進行植皮重建後,原本因巨瘤影響身體重心嚴重右傾,連走路都有困難的她才如釋重負,喜獲重生。  甘女的丈夫許先生表示,因為有好友罹患乳癌受盡折磨,當妻子摸到右乳有不明腫塊時,雖然也很擔心是「壞東西」,卻抵死不肯看西醫。  誰知兩年前甘女右乳的腫瘤開始快速長大,到去年底時已長到比頭還大,重量也直逼即將臨盆的胎兒,不但無法翻身,每天只能坐在椅子上睡覺,因為重心不穩無法走路,到最後腫瘤甚至大到撐破皮膚,不斷流出壞死組織與血水。  許先生說,太太不肯看西醫,他只好在家閉門在車,自行使用生理食鹽水、消炎粉、優碘等一般外傷材料為她換藥,直到連最大尺寸的紗布也包不住巨瘤,他只好用尿布裁切為太太裹傷,但最後還是無法避免腫瘤連續兩次「爆破」,導致太太血崩休克的驚險事件發生。  兩次血崩休克都幸運獲救,甘女終於領悟到老天可能不會再眷顧她第3次。今年舊曆年前在另一半陪同之下至北醫附醫拇山國際癌症中心求診,經切片確診為良性乳房骨肉瘤,年後隨即接受手術切除,日後須定期追蹤。  北醫附醫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夏和雄表示,乳房骨肉瘤發生率不到1%,過去他一年偶爾會見到12例,但如此巨大的病灶,還是頭一次碰到。他說,乳房骨肉瘤的發生可能與體質或荷爾蒙有關,若長期置之不理,腫瘤有很高機率轉為惡性,變成隨時可能奪命的乳癌。     http://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308/34873652/%E5%8F%B0%E4%B9%B3%E7%99%8C%E6%AD%BB%E4%BA%A1%E7%8E%87%E5%A4%9A%E9%9F%93%E5%9C%8B1%E5%80%8D 台乳癌死亡率 多韓國1 20130308  蘋果日報 【沈能元台北報導】今天是婦女節,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昨公布最新子宮頸癌、乳癌統計資料,國內這兩項婦癌死亡率,均高於鄰近的日本、韓國,每天約奪走6位國內婦女性命。我國乳癌死亡率更比韓國高出逾1倍。 發生率也高於日韓 國健局昨在一場婦癌防治活動公布台、日、韓最新婦癌統計,在乳癌方面,國內婦女不論是發生率、死亡率均高於日、韓,尤其在死亡率,國內每10萬人有16人死於乳癌,相較韓國的7.4人,高出逾1倍。子宮頸癌方面,韓國發生率每10萬人有10.8人雖比台灣的10.2人略高,但在死亡率,國內婦女子宮頸癌死亡率均高於日、韓。 對國內婦女在婦癌死亡率高於日韓,國健局癌症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認為,應與國內女性忽略早期篩檢重要性有關,以致不能及早診治,但她未提供台、日、韓3國婦癌篩檢率比較資料。  輕忽早期篩檢所致 昨與會的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外科醫師張金堅指現衛生署提供4569歲女性每21次乳房攝影檢查,但利用女性不多,婦癌死亡率比日韓高應是未積極篩檢所致。昨出席活動的民眾黃小姐指,自己多年前確診罹患乳癌,所幸經治療後恢復良好。      http://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supplement/20130308/34873183/%E5%8F%B0%E7%81%A3%E8%88%87%E6%97%A5%E9%9F%93%E7%9B%B8%E8%BC%83%E5%A9%A6%E7%99%8C%E6%AD%BB%E4%BA%A1%E7%8E%87%E5%B1%85%E5%86%A0 台灣與日韓相較 婦癌死亡率居冠 20130308  蘋果日報 據五大洲癌症發生率國際比較資料,台灣婦癌發生率居亞洲先進國家前2名,與日本及韓國比較,乳癌與子宮頸癌死亡率為3國之冠,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醫師昨(7)日表示,乳癌篩檢率雖逐年增加,但和美國相較仍有成長空間。台大醫院婦產部醫師鄭文芳表示,子宮頸癌是少數可透過篩檢提前發現癌前病變的癌症。報導/張雅淳 攝影/陳志淵 根據國民健康局最新統計資料,乳房X光攝影2年篩檢率達32.5%,子宮頸抹片3年篩檢率達56.6%。若定期接受乳房攝影檢查,早期發現乳癌機率比沒檢查者高15%;子宮頸癌差別更大,很多子宮頸癌患者從沒做過抹片檢查,若有定期檢查,在癌前病變就會被發現,可見篩檢的重要,政府為提高篩檢率推補助,45~69歲女性每2年可免費進行乳房X光攝影,30歲以上女性可每年免費進行抹片檢查。 【先了解】年輕勿失戒心 子宮頸癌與乳癌從30歲、45歲起可免費篩檢,但年輕族群20歲起可自我檢查乳房,若發現異常要趕緊就醫;子宮頸癌則是從有性行為後3年就要開始定期做抹片檢查。  害羞不敢檢查 害羞是台灣推行婦癌篩檢最大瓶頸,乳癌篩檢更因乳房X光攝影壓胸疼痛,讓人卻步,但若能透過篩檢早期確診乳癌與子宮頸癌,與晚期相較,5年存活率可提高約70%。  【這樣做】建議定期篩檢 45~69歲女性每2年免費乳房X光攝影,但有乳癌家族史、35歲後生育,建議40歲起自費檢查;30歲以上可每年免費抹片檢查1次,有性行為之後3年起開始檢查。  避免危險因子 預防乳癌除定期篩檢,也要避免高脂食物、不運動與停經後肥胖等;子宮頸癌至少每3年檢查1次,也可施打子宮頸癌疫苗預防,已有性行為者需抹片檢查確認正常後再施打。  【醫師說】 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 張金堅醫師民國98年的乳癌篩檢率僅11.6%,現在則為32.5%,明顯成長許多,但相較於美國篩檢率為60%,仍嫌稍低。  台大醫院婦產部醫師 鄭文芳每年約1500人罹患子宮頸癌,其中約23是第一期,若能經篩檢率提早在癌前病變時發現,5年存活率幾乎是100%。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8/today-health1.htm 六分鐘護一生 定期篩檢遠離婦癌 自由時報102.3.8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乳房攝影要用力壓胸部,一定很痛!」「我年紀這麼大了,不想把腳張開開,作抹片檢查!」這是女性朋友聊天時,常見的抱怨,但千萬不要因此而拒做檢查。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最新癌症登錄資料顯示,乳癌和子宮頸癌分居台灣婦癌發生率冠、亞軍,平均每天新增近30名病人,約有6人死於癌症。 國民健康局癌症衛教宣導科科長陳美如強調,定期利用免費的乳房攝影、子宮頸抹片檢查,就是「把握救命機會」,只要檢驗有異,務必要進一步診治。 55歲的林女士是鋼琴老師,因為家裡有子宮頸癌的病史,所以一直把「六分鐘護一生」放在心裡,定期作抹片檢查。48歲那年出現細胞病變,追蹤兩年後,變成重度癌前病變,接受子宮頸圓錐狀切除病灶,所幸追蹤至今,沒有復發。 小姐回憶當時一聽到「癌前病變」四個字,心情盪到谷底,深怕拖累全家。後來心念一轉,想到正因為毫無症狀,若沒有定期篩檢,後果絕對更不堪設想。 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鄭文芳表示,中、重度癌前病變有7成以上會發展成癌症,因此建議要開刀切除。 61歲的陳女士是單親媽媽,不但獨自拉拔兩個兒子長大,而且從不看醫師。6年前發現左邊乳房紅紅癢癢,誤以為是皮膚過敏,自己買消炎藥吃了半年都沒效,才到乳房外科門診報到,竟是乳癌第三期。 43歲的黃女士懷第三胎時,8個月時,發現肋骨附近有硬塊、皮膚癢痛,原以為是漲奶。產檢時,順便做檢查,才知是乳癌第二期,只好在懷孕近9個月時,立刻催生寶寶。沒坐月子就要化療,那時身體虛弱地連抱孩子的力氣都沒有。 但她們仍勇敢抗癌,並且已經控制病情,昨天也現身說法,呼籲婦女再怎麼忙,也要定期接受篩檢,不要諱疾忌醫。 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表示,東方人罹患乳癌的年齡大約是4054歲,比美國還要早個10年,不論香港、新加坡、日本都是如此。如果初經早或停經晚、30歲以上才生第一胎、有乳癌家族史或一側曾有乳癌,最好特別注意,一定要定期檢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8/today-health2.htm 乳癌定檢 7成早期發現 自由時報102.3.8文�張金堅 乳癌是女性健康大敵,歌手阿桑、林晏如皆因乳癌奪走性命。然而,面對乳癌也不用膽顫心驚,只要及早發現與治療,仍能積極延續彩色人生。當中最重要的第一道防線就是乳癌篩檢! 國內宣導「六分鐘護一生」,推廣乳癌篩檢多年以來,乳房X光攝影兩年篩檢率已達到32.5%,且每1674569歲接受乳房攝影篩檢的女性,就有一人發現有乳癌,篩檢效益相當高! 目前已有76.3%的乳癌在零期、第一期或第二期時就發現,治癒率相當高,5年存活率也有89成!可見定期篩檢不僅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搭配現今的治療技術,乳癌也能像慢性病一樣,長期以藥物控制與追蹤即可。 為了幫助更多女性遠離乳癌威脅,國民健康局於98年底將免費乳房攝影的篩檢年齡下修到4044歲具家族史的高危險群婦女,以及4569歲女性,每兩年均可做一次。 如果女性發現乳房表皮有異樣或摸到硬塊,切勿自我認定是皮膚病、生理期或是懷孕期的變化,應該儘早到醫院乳房外科就醫、檢查,以免錯失治療時機。(作者為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澄清醫院中港院區院長)     http://www.tssdnews.com.tw/?FID=10&CID=183037 我婦癌 冠日韓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2013/03/08台灣新生報 台灣地區婦癌發生率高於日、韓,乳癌與子宮頸癌死亡率更為三國之冠。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九十八年最新癌登數據也發現,全台每天有二十九·四人罹患婦癌、六·二人死於婦癌,是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只要「曾經」有過性行為就應該要做抹片檢查,台大醫院婦產部醫師鄭文芳昨(七)日表示,有些人都存有迷思,認為只要近幾年未曾有過性行為,就可以不用做抹片檢查,但是,因為人類乳突病毒的潛伏期長,其實只要「曾經」有發生過性行為,就應定期做篩檢。曾經有個個案在二十一歲時,因陰道發炎就診才發現罹患子宮頸癌第一期;醫團隊中,甚至有發現有十六歲就罹患子宮頸癌的案例。鄭醫師表示,子宮頸癌第一期,有五十%是沒有症狀的,但若有不正常出血、性交後出血、經期後血流不止等,都應就醫做進一步檢查。有八、九成的人可靠自體免疫系統清除,但仍有十%的人其人類乳突病毒是無法清除,鄭文芳醫師表示,其中又有十%會造成子宮頸癌。子宮頸抹片在十六年推廣下,三年篩檢率上升逾六成,早期個案已達八十五%。台大醫院婦產部鄭文芳醫師引用國健局九十九年子宮頸抹片資料指出,四十歲以上且十年沒做抹片女性的八萬多人中,其抹片結果為高度癌前病變或癌症者有一千六百餘人(二%),而三十歲以上定期抹片的一百六十餘萬婦女中,其抹片結果為高度癌前病變或癌症者有八千七百餘人(·五%),兩者相比,四十歲以上且十年沒做抹片的女性,危險性為定期抹片者的四倍。但令人驚訝的是,一般認為年輕人對子宮頸抹片接受度較高,事實上,台灣三十至四十歲年輕女性的篩檢率卻反居各年齡層中最低,自恃年輕而以為不會找上門。若未滿三十歲就有性行為者,最好能每三年就自費做抹片檢查,自費價格約在三百至六百元左右;年滿三十歲以上的女性,則可用政府提供的免費篩檢服務,每年或是每三年至少做一次抹片檢查。另,若檢查發現有異狀時,則隔三至六個月須再做一次。醫師表示,欲做抹片檢查者,應等月經排乾淨後再做,前三天

我要留言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