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孩子吃太少怎麼辦?醫師營養諮詢幫助你


根據小兒腸胃科特別門診的統計資料,現今最困擾嬰幼兒家長的問題是:孩子厭奶、厭食、吃得太少。常有父母告訴我,他們挖空心思趁娃娃在半夢半醒之間多餵一些奶,或者又說故事又唱歌餵幼兒吃飯,還要追著滿屋子遶三圈才餵完半碗。

有一次,我那小學低年級的姪兒又對著一桌的飯菜發呆,祖父於是開導她說,:「你可知道衣索匹亞那裡的小孩沒有東西可吃嗎?」姪兒很驚訝的說:「真的嗎?不必吃最好,我也要去!…」

隨著台灣經濟奇蹟的締造,許多景觀已一去不回了。有一部描繪早期台灣農村生活的鄉土文學影片「稻草人」,其中一段談到當時穿著開襠褲、打赤腳的孩子們對吃的態度,十分生動。話說在一個食指浩繁的大家庭裡,一群孩子難得有機會吃魚。

有一天來了個遠客,爸媽為了請客人吃得豐盛,特地煎了一條魚,孩子們用羨慕的眼光看著魚,媽媽就安慰他們說『沒關係,客人們只會向吃上那一面,不會翻過來。下頭那一面就是你們的。』晚餐的時候,一群孩子在廳堂門口探頭探腦,巴巴地守候著屬於他們的那半尾魚。當客人吃完一面,恬不知恥的把魚翻過來時,哇─,所有的孩子都傷心得哭了出來。

如今大家的物質條件都改善,孩子也生得更少了。那種大夥搶食爭食,吃什麼都香的情景不再。反而是父母在要求或者央求小孩多吃一點,如果孩子不領情,只有找小兒腸胃醫師幫忙了。

儘管有些疾病會導致厭食,例如胃食道返流,腹腔腫瘤,先天性心臟病,中樞神經疾患,慢性腎衰竭等。但是超過九成的厭奶厭食嬰幼兒,身體檢查並無病症,那麼是什麼原因,又如何矯正呢?我以幼兒的年齡分別解說。

1.嬰兒期:剛出生的小寶寶,喝奶專心一致,很快的吃完。從二個月開始,寶寶對周圍環境好奇心漸增,容易分心。家長在餵奶的時候,最好布置一個良好的環境,減少聲音及影像對孩子的引誘,讓他安心吃奶。四至六個月的小孩,進入所謂「生理性的厭食期」,有的人半個月,有的人半年才過去。

孩子奶量漸漸不增加,這時正是開始餵副食品如米麥穀類粉末、果汁等的好時機,由於六個月前嬰兒體內脂肪比例較高,所以半歲以前看起來還兩頰鼓鼓胖嘟嘟,但隨著厭奶期拉長,脂肪生成逐漸下降,孩子就漸漸顯得瘦了。到了一歲左右,身高拉長,活動力也增加,如果食量不夠,當然就漸漸「蕭條」了。

理想的奶量是多少?是父母最常提出的問題。依據小兒科醫學會的建議,10公斤以內。每天每公斤應喝150毫升的奶。舉例一個四個月大,體重六公斤的嬰兒,每天喝下900毫升的奶才能提供足夠的熱量以供生長。目前孩子不只喝奶,也會進食其他食物,所以對於較大的嬰幼兒,採用理想熱量來評估更為實際。

標準是,10公斤以內,每天每公斤100大卡,10至20公斤,每天每公斤50大卡,20公斤以上每天每公斤20大卡。﹝舉例一個23公斤的孩子,每天每公斤的熱量需求經過計算為1560大卡。﹞如果長期熱量不足,嬰兒會先減重,然後身高增長變緩,進而影響身體器官,尤其是腦部發育。

小兒腸胃醫師經過評估後,會給予餵食指導,必要的話補充維生素和給予開胃藥提振食慾,滿足基本的熱量需求。

2.幼兒期:這階段的孩童活力很好,但容易吃零食,偏食以及便祕,導致對正餐沒興趣。五歲以上的小孩比較容易溝通教育,可以適度的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五歲以下,只好控制零食的次數和時間,不要在正餐之前吃。

偏食的矯正需要耐心和堅持,允許孩子吃少一點,而不要完全不吃,否則越大越難改。便祕可以多吃纖維質改善,如果方法用盡還無進展,醫生也會給開胃藥,調整腸胃蠕動來促進胃部排空,增加飢餓反應,同時也解決便秘的問題。

3.兒童期:進入小學之後,許多孩子體力活動減少,尤其市區小學學童密度大,沒有活動空間提供學童在下課時,打球、跑跳。體力消耗少,食慾也就差。至於食慾好而不運動的人,變成肥胖症。

此階段偏食和零食過多的問題仍存在,校園內不賣碳酸飲料是很好的措施,垃圾食品宜避免。到了高年級及青少年期,女孩們流行瘦身,蓄意不要吃太多,有時很難說服他們。

每一位家長對孩子是否吃太少的標準都有差異,其實吃多吃少不重要,長得健康長得好才重要。幼兒期的營養是未來的根本,影響深遠,我常說「問醫生該吃什麼藥,不如問該怎麼吃,才能不生病、不吃藥。」父母對嬰幼兒餵食感到困擾時,不妨找醫師作營養諮詢,以得到客觀的評估和實用的建議。
本文作者:書田診所 丁綺文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