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便秘

A:

什麼是便秘?
便秘是一種症狀,患者往往依自己的觀念對便秘下定義:有的人認為沒有天天排便就是便秘,有的人認為糞便量太少,排便時有困難,沒有便意或是解不乾淨,排便時疼痛、糞便太硬,或是需要使用瀉劑甚至灌腸才能排便的就是便秘。
其實並不是每天都排便才是正常的。對大多數的人來說,從一天三次到三天排便一次都可能是在正常的範圍內。所以一般認為一週的排便次數少於三次才算是便秘。但是便秘的定義實在很難下,所以當一位患者抱怨會便秘時,要先確定是排便次數少呢?或是排便時困難或是排便時疼痛。還要了解患者的飲食習慣,是否接受過腹腔或肛門直腸手術,有無精神疾病,是否在服用會引起便秘的藥物,是否有全身性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低下等等,然後才能做正確的診斷。
便秘的原因?
有許多原因會造成便秘,例如纖維及水份的攝取不足,因為工作而必須常常久坐以及環境的改變,而且這些原因可能同時存在,使便秘更加嚴重。下列因素也可能引起便秘的惡化諸如旅遊、懷孕及飲食的改變。當便意產生時卻刻意忽略強忍住排便的慾念,長期下來也可能導致便秘。嚴重的便秘有可能是腫瘤或腸道狹窄所造成的,所以當便秘持續時,最好求助大腸直腸專科醫師以免延誤了病情。少數的全身性疾病也會造成便秘,例如硬皮症、紅斑性狼瘡、神經或內分泌系統的疾病,包括甲狀腺疾病、多發性硬化症、帕金森氐症、中風以及脊髓損傷。
藥物會引起便秘嗎?
許多藥物例如止痛劑、抗憂鬱症藥物或鎮靜劑以及其它精神科用藥、降血壓藥、利尿劑、鐵劑、鈣片及含有鋁離子成分的制酸劑,都可能引起或加重便秘。另外有許多並非真正便秘的人,因為有每天都必須要排便才是正常的錯誤觀念,以致濫用瀉劑,一旦服用瀉劑成習慣後,所需要的瀉劑將越來越多,否則即無法排便,最後達到所有藥物都無效的地步。
若有便秘何時該看醫生?
一旦排便習慣有持續性的改變──無論次數增加或減少、大便變粗或細、或排便困難度增加,就應當要尋求醫師的協助。若是便秘的情況持續超過三個禮拜或是大便中帶血,就應當要馬上尋求大腸直腸專科醫師的協助。
如何確定便秘的原因?
造成便秘的原因有許多,確定真正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如此一來治療才能既簡單又有效。首先要檢查是否有器質性病變,例如大腸直腸腫瘤或腸道狹窄。通常肛門指診是檢查的第一個步驟,因為它既簡單又能提供真正造成便秘的原因的線索。有些較為嚴重的便秘可能是由大腸直腸瘜肉或憩室所造成,就必須藉由大腸鏡或X光鋇劑攝影做診斷。一旦確定了便秘的原因是屬於器質性病變,就能夠針對此病因加以治療。 除了器質性病變之外有些便秘是功能性障礙所造成的,這些原因需要較特殊的檢查才能確定,例如〝標記檢查〞,讓病人吞下內含有標記的膠囊,之後連續幾天都接受腹部X光檢查,根據標記在腸道中分佈的情況來診斷大腸的肌肉功能是否失調,是不是造成便秘的原因。其他的生理檢查可以評估直腸及肛門的功能,例如使用肛門壓力檢查或排便時X光攝影,就能評估控制排便的直腸及肛門肌肉的反射機轉是否正常。有一些便秘的患者即使做再多的檢查也無法找到真正的病因,這類的便秘就叫做非特異性便秘,治療上會格外的困難。
便秘如何治療?
絕大多數便秘的患者可以藉由高纖維食物如:穀類、麥片、全麥麵包、蔬菜水果,以及增加水分攝取,獲得良好的改善。生活形態的改變對便秘的改善也有幫助。高纖維飲食除了能改善便秘以外,對降低膽固醇、減少大腸直腸息肉、腫瘤以及痔瘡的發生也有幫助。高纖維飲食可能需要持續幾週甚至或幾個月之後,便秘才能獲得改善。但是縱使長期服用高纖維飲食,也不會有刺激性瀉劑過度使用或濫用後造成的依賴及傷害副等作用。其他的瀉劑、灌腸劑或栓劑只能在大腸直腸專科醫師的建議及追蹤下使用。教導患者培養在每天固定時間排便的習慣,對改善便秘也非常有幫助。藉由生物回饋訓練,有些患者能改善肛門括約肌功能不足的問題,便秘也能因此而獲得緩解。只有很少數的患者需要藉由外科手術來治療便秘,但是效果不一定盡如理想。便秘雖然常見但是仍應請教專科醫師,儘可能找出原因,即使無法治癒,也希望以最佳的療法予以緩解,來提高生活品質。
此文由陳自諒醫師收錄至大腸直腸外科常見問題集

2003-11-18 11:01:12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