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純天然保養品?活性成分濃度高?

A:

補充說明:
這次引用張麗卿老師的兩篇文章。一次引用兩篇,主要是兩篇的表象不同,精神內容其實是一致的。如果允許我做個「廣告」,張老師這兩篇文章的核心,也可以用「以閱讀成分表方式理解保養品」?不!可!能!一言以蔽之! 如果要講第二句話,我認為是誰能夠真正「瞭解」護膚品?只有「正確肌膚監測」才是真的…。
(<=這是我的閱讀心得,不代表張老師發言)
至於對杏仁酸有瘋狂興趣的朋友,補充閱讀中兩篇文章,請先仔細看完吧!
活性成分的濃度知多少=張麗卿老師格文引介
從上一篇杏仁酸,我直接詬病【濃度】的不當,並用酸度(pH值)來討論,弄得有點品牌與消費者都人心大亂(只能抱歉了)。巧合最近的專欄文章被期待談「保養品的功效性成分濃度多高才有效?」。這回也順便談談這個消費者心裡老覺得不踏實的問題吧!
「有效」如果當「動詞」或「名詞」看,那衛生管理單位,可不認為化妝品可以這麼宣稱。我們姑且把有效當「形容詞」或「語助詞」吧!
化妝品使用的成分,凡涉及療效者,必有使用濃度上的規範,或者根本就不得使用於化妝品。而化妝品可以自由添加增減濃度的成分,屬於衛生管理單位認知的無安全疑慮、無療效性成分。所以,加多少都可以。
我們常會議論:一款保養品裡加了十幾種高價的活性成分,但一瓶卻只賣幾百元,這裡頭的濃度一定很低,因為濃度太低了,根本沒有效果。
因此,要保養品具有合理可被期待的保養價值,添加的活性成分,應該有一定程度的添加比重。
但這些保養用成分都不是藥,也非禁限用成分,所以,沒有濃度「高」或「低」的標準。譬如:一瓶兩三千元的精華液,胜肽類成分的添加濃度頂多幾個ppm到幾十個ppm。合宜加量原本就比防腐劑低,消費者要從成分欄上去看它的「位置」屬於敬陪末座端,而斷定加太少了,這是庸人自擾。
不過確實有些產品,是採超誇張的添加量來銷售的。左旋C類的產品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一樣有人問:維他命C的濃度多高才有效?10%嗎?20%嗎?
這回我不想留下答案,因為市面上的「左旋C」,幾乎已經到的10%以下濃度,就乏人問津的怪現象了。
我來打個比方吧!試著想:維他命C具有美白、抗氧化、促進膠原蛋白合成的功效。一位有健康概念的醫師會建議您持之以恆,一天吃一顆(一克重)維他命C。而如果有醫師告訴您,維他命C是非常安全的,一天吃20顆(二十克重)維他命C效果比較快,您敢吃嗎?您對這樣的醫師評價又是什麼呢?
一個友善的品牌,不會用高濃度來殘害愛用者的肌膚,更不會用言過其實的廣告來迷惑消費者。不要輕易埋單那些只要能做成生意,即使犧牲使用人肌膚健康也在所不惜的商業操作手法。
天然&植物的保養迷思=張麗卿老師格文引介
化妝品的好壞,消費者常受賣方的行銷語言影響,不知覺的(潛意識的)痛惡[化學]成分;並不由自主的(被引導的)擁抱[天然]成分。
實際上,[化學]成分與[天然]成分,在科學的定義下並無不同(以化學結構及其純度為憑)。甚至有些天然成分,在沒有化學改質(modify)之前,根本無法順利的透過皮膚滲透吸收與利用。
天然的成分,動物的、礦物的、植物的、有機的、海洋的…,取自大自然的資源,都是「好東西」嗎?都能順利的「為皮膚所用」嗎?
簡單舉個例,雞蛋夠天然吧,吃雞蛋可以補充蛋白質,透過腸胃消化系統運作後,可以成為有價值的營養。但是將雞蛋塗在皮膚上,那就只有「自我安慰」的保養價值了。
我們只需要相信「雞蛋對皮膚是安全的」,而不應該深信「雞蛋是好的皮膚保養成分」。其他植物類的成分,或者即便是透過有機認證的成分,又何嘗不是如此?
追求天然、植物、有機,買單的是「安全價值」,不是「有效價值」。
消費者有選擇安全,花錢購買具安全價值化妝品的權利。消費者「怕」化學,是因為不瞭解「化學」的真意涵。
而作為天然、植物、有機的化妝品品牌,實在不該用過於粗糙的手段~以『醜化』『妖魔化』化學的銷售話術,來彰顯天然植物有機的價值。
對於過度標榜[天然、有機比較好]的論調,我必須反駁的說:「天然、有機只能說對皮膚比較友善,頂多只能強調更溫和無後顧之憂。但必須澄清【對皮膚友善的成分,不等於是皮膚需要的成分】。這就好比【對妳友善的男人,不等於是妳想嫁的男人,不等於是妳需要的人生伴侶】。
此文由宋奉宜醫師收錄至皮膚科常見問題集

2012-11-28 18:16:19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