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婆婆媽媽的苦惱:婦女尿失禁

A:

什麼是尿失禁?

所謂尿失禁即是尿液不由自主、無法控制地由尿道滲漏出來。在男性最常見的原因為前列腺肥大所引起的急迫性尿失禁,女性方面則是生產過後骨盆腔鬆弛所致的應力性尿失禁。在台灣婦女尿失禁症狀的盛行率約25%-30%,尿失禁困擾著許多更年期或產後婦女們,大約每三位中就有一位婦女深受困擾,每當咳嗽、打噴嚏、大笑、跑步或走下坡路時,尿液便不由自主地流出,不僅會造成日常生活上許多不便的情形,也可能會對病人有心理上影響,更可能影響患者出門或是出外旅遊的意願,堪稱是社交的癌症也不為過。

人體能夠完美控制排尿,必須仰賴神經傳導,使膀胱肌肉與開口的括約肌能正常協調,才能順利的排尿與禁尿。平常的時候,膀胱肌肉放鬆同時尿道括約肌緊縮,如此可以使尿液儲存在膀胱內而不會溢出;當排尿的時候,膀胱肌肉收縮加上尿道括約肌放鬆,尿液即可順利解出。因此尿道括約肌算是把關的重要功臣。但是當膀胱因咳嗽、打噴嚏、大笑、跑步等所增加的內壓超過尿道所能承受的壓力時,便會逼迫膀胱內的小便溢出體外,形成應力性尿失禁。而骨盆腔鬆弛的患者,他們可以承受的最大膀胱壓力,比常人來的更低,也因此動輒發生嚴重的應力性尿失禁。

傳統治療方式包括限制飲水、增加排尿次數及藥物療法,往往成效不彰,僅能治療極少數症狀輕微或不同原因的尿失禁。對於應力性尿失禁的治療已著重於積極的物理復健治療、體外輔助物治療及手術治療。

物理復健治療:

包括凱格爾運動、生理回饋法、陰道電刺激法、體外磁波治療等。

凱格爾運動的做法:

感覺恥骨肌的收縮:排尿中途煞車停住小便。可以自行以陰道指診,感覺憋尿所用的肌肉群,來學習如何正確收縮骨盆底肌肉。可採用站、坐或躺等各種姿勢,用力夾緊臀部向上提肛,保持收縮5秒鐘,再慢慢放鬆5秒鐘後,再重複收縮30次。每天至少早晚各做30次,一開始建議用站立方式,熟悉後不論坐著、站著、躺著,都可以做,甚至在工作、做家事等活動的同時,均可隨時隨地做骨盆肌收縮運動。若已熟練運動方法,可更進一步練習反射性收縮。即在咳嗽、大笑、打噴嚏或腹部用力前,先提肛收縮,防止尿失禁。

生理回饋法則是利用機械去輔助凱格爾運動的一種治療法,主要用於無法掌握凱格爾運動技巧的患者。

體外磁波治療,即「體外磁波治療椅」。它是一種結合骨盆底肌肉運動與神經調控功能、非侵入性、無痛性,且有效治療的儀器。病人只需要輕鬆端坐在治療椅上,由專業護理師依病人個別的症狀,調整不同的頻率和強度,經過6至8週、每週2~3次、每次20分鐘的治療後,就可以達到治療效果。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主要對象為對於嚴重尿失禁或物理治療無效患者,包括膀胱子宮懸吊術、尿道懸吊術(TVT)及人工括約肌植入術等。但是過去因為這些手術有可能會產生種種併發症(如解尿困難、腹腔內血腫、感染、膀胱破裂等等),且手術後恢復期較長,所以較難為大眾所接受。有人嘗試經由尿道在膀胱頸黏膜下注射健保不給付的特殊自費藥物,但是往往效果無法滿意或是並且難以長久維持。

陰道無張力懸吊術(TVT)算是革命性的治療方式,最早在1995年提出,使用聚丙烯類吊帶放置於中段尿道來處理婦女的應力性尿失禁。平時並不影響解尿功能。治癒率可達81%,但為人詬病的是手術不慎將有可能會造成膀胱穿刺傷。
近年來,懸吊手術技術上有重大突破:經閉孔吊帶懸吊術 (TOT:TransObturator Tape)在2001年由法國的Delorme醫師所提出,一樣使用聚丙烯類吊帶,但是經由大陰唇會陰大腿交界處之閉孔穿入達中段尿道的下方,腹部將不會有任何傷口,治癒率更可以高達90.6%。最好的是此手術方式可以有效避開恥骨後區域來減少膀胱,腸道及大血管受傷的機會。手術平均時間更可以縮短到15分鐘,明顯要比過去各種手術要來的快速與安全有效。手術後也比較不會有尿道阻塞或尿急的情形,所以通常病患在手術隔天就可以移除尿管並出院。

過去幾年,經閉孔吊帶懸吊術(TOT)的耗材因健保並無給付,所以大約需要自費2萬元左右,偏高的價位令許多人望之卻步。但現在,市面上已經出現健保有提供給付的閉孔吊帶,對眾多的尿失禁婦女來說,可說是一大福音。

尿失禁的種類繁多,單憑症狀恐怕無法直接區分為何種尿失禁。唯有經過詳細問診、理學檢查及儀器分析等才能將之分類治療,盲目服用成藥或是未經評估直接接受手術有時反而適得其反。在台灣已邁入已開發國家及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希望廣大女性同胞能摒棄保守習性,不再視尿失禁為隱疾,才能恢復自尊,提升生活品質。


本文作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 許智凱醫師
此文由KingNet編輯部收錄至泌尿科常見問題集

2009-07-24 11:22:28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