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健康出擊!遠離下背痛

A:

下背痛相當常見,不分性別、年齡、職業,幾乎可說是普羅大眾的共同經驗。醫師說,下背痛多半與脊椎本身的病變和周圍相關組織損傷脫不了關係。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復健科醫師表示,脊椎是人體支架,骨盤有如地基,其結構包括椎體和椎間盤。椎間盤承受大部分體重,有如車子的避震器,隨著年齡增長而損耗,導致間距變小,緩衝力減弱,致使骨刺逐漸形成。骨刺是因應不穩定脊柱而激發人體修補功能增生所形成的補強構造。單純退化性骨刺並不會產生症狀,除非刺激或壓迫神經才會產生。

醫師說,臨床上主要包括兩大類:

一、結構性或神經性病症者(醫療儀器檢查可找出病因者)。

二、軟組織病症者(發生率甚高,用醫療儀器很難找出病因者)。

前者如退化性關節炎、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脊椎管狹窄、壓迫性骨折等,極少數為腫瘤或轉移。脊柱周邊組織損傷主要為肌肉拉傷、韌帶扭傷,常見於勞動工作者,或運動傷害等。

下背痛主要來自過度勞損、使力不當、姿勢不良致生物力學機制失衡,或久坐久站(上班族、司機、老師)。孕婦因重心前移,背部負擔過重也會引發酸痛。另外,內分泌失調或局部發炎、感染、創傷、腎結石也在原因之列。

醫師提醒大家,一旦症狀急性發作,應及早就醫。首先要暫時(初發至兩三天,取決於嚴重度)臥床休息(床較硬,不能太軟)。膝下可墊枕頭,或側躺兩膝間夾一枕頭,離床時適度穿著軟背架,並接受復健治療,包括熱療、牽引(對椎間盤突出症有一定療效)、電療等。可改善循環,放鬆肌肉,解除神經壓力,而有效控制酸痛。

醫師強調,腰痠背痛經過治療改善後,仍有可能再犯。預防勝於治療,保健之道無它,平常隨時保持正確姿勢(即受力均衡之生理曲線),不論坐臥躺或工作活動時,宜符合人體工學,不要直接彎腰搬抬重物,避免不恰當旋轉動作,「宜分段、先曲膝、重心降低、就近取物」。同一姿勢切勿維持太久,務必經常變換,使氣血通暢。積極方面,應保持並加強下背肌肉群的彈性及強度。

讓背部更健康,不二法門唯有運動,勤練基本功(膝胸運動、抬臀運動)當可遠離下背痛。


資料來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此文由KingNet編輯部收錄至復健科常見問題集

2009-07-03 11:46:05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