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藥劑科主任 張信男青少年由於本身的特質、能力尚未發展成熟,在遇到課業或生活上的壓力時,常會因適應不良而有異常情緒或行為的表現,而孩子的異常情緒或行為可能只是叛逆期的正常反應,也可能已經出現了嚴重情緒障礙的症狀,此時,若身旁的家長或學校的老師能及早發現症狀,協助並陪伴孩子給予適當的治療,可幫助孩子度過此難關,邁向健康的成長人生。
一、何謂嚴重情緒障礙
‧嚴重情緒障礙,指長期情緒或行為反應顯著異常,嚴重影響生活適應;其障礙並非因智能、感官或健康等因素直接造成之結果。
‧情緒障礙之症狀包括精神疾患、情感性疾患、畏懼性疾患、焦慮性疾患、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或有其他持續性之情緒或行為問題者。
‧嚴重情障學生常會因為情緒症狀行為而影響到上課學習的效率,也會干擾到老師在課堂上的規範執行及秩序維持。其行為症狀非一般老師可以處置,常需要有特教老師介入協助。
二、嚴重情緒障礙的症狀
〈一〉精神疾患:
主要的症狀特徵為思考障礙,精神疾患在精神醫學上所對應
的疾病為-1.精神分裂病,2.妄想症,3.其它之精神病。
診斷準則:出現兩種以上包括
–妄想
–幻覺
–胡言亂語
–失常行為
–負性症狀
等病症
〈二〉情感性疾患:
‧主要的症狀特徵為情緒調節失去控制
‧包含的診斷有憂鬱症﹑躁鬱症
診斷準則:
出現五個以上的症狀,而且持續時間超過兩週以上
1.幾乎整天都覺得情緒低落
2.對日常生活中事物的興趣明顯的變差,不想參與或從事
3.體重及食慾明顯的變化
4.幾乎整天都嗜睡或失眠
5.整天煩躁不安或動作遲鈍,情緒變得容易激動
6.整天都覺得沒有體力或疲累
7.覺得自己變得沒有用,或者有明顯過度的罪惡感
8.整天精神不集中,無法思考事情或猶疑不決
9.常有想死的念頭或常企圖自殺
躁期症狀的診斷準則:
1. 持續一週或以上的時間,有明顯的情緒高亢、興奮、誇大或煩躁不安的現象。
2. 出現三項或以上的下列症狀:
‧變得自大或過度的自信心
‧睡眠需求減少
‧話變多,或一直要說話的衝動
‧思緒變得飛躍
‧變得容易受外界刺激影響而分心
‧有目的性的行為變得異常多
‧控制不住的喜歡做一些會有嚴重後果的事情
〈三〉焦慮性疾患:
恐慌症:
在很短的時間內,出現強烈的害怕恐懼以及不舒服,並切有心悸、流汗、發抖、窒息感、噁心或腹部不舒服、覺得暈眩、不安、外在環境變得不真實、失控或瘋掉的感覺、擔心會死亡、感覺麻木及不慄而寒或發熱等現象。
廣泛性焦慮症:
持續至少有半年之久的過度的焦慮及擔心,而且可以自覺無法控制令其不出現。通常會伴隨有不安、容易倦怠、注意力難以集中、煩躁、身體緊繃或睡眠障礙等症狀(超過三種以上)。
〈四〉畏懼性疾患:
沒來由的就會對某些東西產生害怕以及退避的行為反應。包括:社交情境的畏懼,害怕動物,害怕某些物品,害怕颱風,怕水,懼高,懼曠,以及怕過橋,山洞,坐船,電梯,飛機等等。
拒學症及懼學症:
學生因為對於學校情境內的人事物產生擔心害怕及焦慮恐慌,而不敢去上學或拒絕去上學。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在發生嚴重的天災人禍後的劇烈情緒反應,常可持續數年時間。
〈五〉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
常見的分心症狀行為包括:
1.做事常會忽略細節或粗心大意
2.在遊玩或工作時,注意力常不能持久
3.與人交談時,常心不在焉
4.交代的事情,常無法完成
5.凌亂,組織能力差
6.逃避或不喜歡做耗費腦力的事情
7.常丟三落四﹑忘東忘西
8.常因外在環境的刺激而分散注意力
常見的過動症狀行為包括:
1.常常坐立不安
2.上課會坐不住或跑來跑去
3.喜歡爬上爬下
4.人來瘋或玩起來會變得很興奮
5.動起來之後會動個不停,停不下來
6.常常話過多,容易批評挑別人毛病
常見的衝動症狀行為包括:
1.課堂上會搶答
2.玩遊戲時常不耐煩,無法等待
3.常插話,或干擾他人的遊戲
三、嚴重情緒障礙的藥物治療
‧治療的原則依診斷別及症狀而有差別
‧常使用的藥物為:
抗精神病藥物:
主要是治療幻覺或妄想等精神病症狀,常見的副作用為肢體僵硬,流口水,思考變得遲鈍,以及嗜睡等。傳統的抗精神病藥物的副作用一般來說比第二代的藥物高,但第二代的藥物容易引發肥怕及代謝性疾病。
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對青少年的衝動暴力行為有部分效果,也有部分控制頑固性強迫症的效果。
情緒穩定劑:
可以抑制或提升情緒症狀,在躁症病人使用如鋰鹽(Lithium),顛通(Tegretol)或第巴顛(Depakine)等藥物將躁症症狀控制下來。常見的副作用為口乾舌躁大量喝水、嗜睡,以及藥物光敏反應;較少見的副作用有皮膚或口腔黏膜的過敏反應。
這一些藥物會造成身體臟器功能影響,需定期抽血檢查藥物濃度以及甲狀腺功能、肝腎臟功能。藥物濃度過高會有危險性。
抗憂鬱的藥物如傳統的三環抗憂鬱劑(TCA)及百憂解(Prozac)等新一代藥物,可以將低落的情緒提升到正常程度,但通常需服用2-4週才會有明顯的效果。
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口乾舌躁,煩躁不安,也有人出現頭痛腹痛,低血壓或嗜睡等現象。有些藥物在睡前服用反而會影響睡眠品質。一般而言,傳統的抗憂鬱藥物的副作用遠比新一代藥物大,尤其是心血管方面的症狀。
抗焦慮劑(Anxiolytics):
藥物作用在對自律神經系統,能讓焦慮不安現象減緩或消除。藥的療效會受到服藥者的期待或預期性焦慮影響。副作用有昏沈嗜睡等,可能影響認知功能,有潛在性的成癮性。
中樞神經興奮劑(CNS stimulant):
針對過動兒所使用的利他能(Ritalin),可以讓專注程度改善,對情緒行為改善也有部分效果。分短效(2-3小時)及長效(整天)兩種劑型,副作用除了食慾變差外,與抗憂鬱劑藥物的副作用類似。
除藥物治療外,其他非藥物治療如:
諮商輔導或心理治療、行為治療、感覺統合治療等,皆須有家長的了解與支持,一起參與治療計劃,陪同孩子邁向快樂健康的成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