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買到真的有機蔬菜?有機蔬菜有假?消基會驗出兩成三有農藥殘留。
問題出在哪?消費者要怎樣分辨真假有機?
康健雜誌67期 文/黃惠如
從台糖蔬菜時代就開始種植有機蔬菜的中青產銷班班長陳瑞龍,因為有機蔬菜被驗出農藥,被說是生產「黑心」蔬菜,「頭都抬不起來,」皮膚黝黑的陳班長說。
「我七十多歲了,大不了就是不再種菜,可是現在都是第二代在台北找不到工作回鄉種菜,你叫他們怎麼辦,」他憂心忡忡。
以生產吉園圃和有機蔬菜為主的中青產銷班,受到此次「假有機」新聞事件波及,已經全部下架。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日前公布採樣的17件有機蔬菜,發現其中4件有農藥殘留;此4件樣品中,其中3件通過政府認證的驗證機構的有機農產品證明標章。
不但有機農業的農民損失慘重,一直用高出一倍價錢支持有機農業的消費者更覺難堪,尤其是想透過生機飲食來改善健康的癌症病人,除了驚訝恐慌,更不知何去何從。
推廣有機農業超過10年,宜蘭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黃璋如面對記者詢問「消費者該怎麼辦」時回答:「我無語問蒼天。」
消費者要知道的是真相。如果農民真有用藥,迅速檢討改進,建立更嚴格的把關制度,消費者會給尚在起步的有機農業機會。
可是真相不易得知。因為消基會驗出的二硫代安基甲酸有可能是農藥,但也有可能是有機資材中二硫化氮成分對檢測結果干擾所致,所以不排除農民使用有機資材不經意造成殘留。
然而消基會這17件樣品已經銷毀,沒有機會複驗確認。
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所長李國欽評論:「告人家殺人,要有明確證據,而且要抓到殺人犯,不是一竿子打翻一條船。」
現在農委會只好大規模至田間採樣200件,結果尚未明朗。萬一驗出的結果不同於消基會,極有可能淪為各說各話。
無法保證的驗證制度
不過這次假有機事件也把有機農業種種問題搬上檯面。
最讓消費者驚訝的是,一直以來賴以辨識的驗證標章,根本無法保證「有機」產品的真實性。
台灣目前共有五個民間驗證機構,其中「財團法人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MOA)」、「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TOAF)」、「臺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TOPA)」已經通過農委會審查,而「中華民國有機農業產銷經營協會」及「臺灣寶島有機農業發展協會」則持續輔導中。
「驗證人員的專業倫理是驗證制度成功的關鍵,」曾經在美國受過驗證員訓練的台大園藝系教授鄭正勇說。但台灣驗證員大多是義工,也不需要執照,導致驗證員的專業(包括農業知識、法令規定的認識)受到質疑。
《康健雜誌》曾經採訪過供應高屏地區九成有機店的農民宋瑞聰,他直言:「交會費也沒照顧我們;(驗證員)什麼都不懂,還大搖大擺掛著評審委員的牌子,」他並不打算再加入任何驗證機構。即使要求農戶填寫「農場日誌」,紀錄每個生產動作,這些在國外已是基本,在台灣卻很難執行。
這次被懷疑用藥的農友就有類似的情形,「要農民拿鋤頭簡單,拿筆難,」臺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的盧健宏坦承。更諷刺的是,目前驗證基準僅限於農產品,對於運銷品、加工、進口、零售都沒有規範,也沒有罰則,誰都可以自稱「有機」。所以你買到的「有機麵包」、「有機豆腐」、「進口有機蘋果」,可能部份是貼個標籤「號稱」有機,但也無法可管。也有人懷疑此次事件,是不肖流通業者收購非有機農產品,再將有機標章貼上所致。
但由於有機農業標準一直沒有立法,去年終於通過的「有機農產品管理作業要點」只是行政命令,並無罰則,這也是讓假有機橫行的原因之一。「立法速度太慢,這件事我一定要批評,」宜蘭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黃璋如說。
有機不應只針對「農藥殘留」
假有機事件也暴露了台灣人對「有機」的認知過於狹隘,消費者需調整心態,有機從來就不應該只被解釋成「無農藥殘留」,而是更長遠的永續經營。
美國消費者聯盟(Consumers Union)於2002年也曾經抽查有機蔬菜的農藥殘留,其中也有23%的有機產品有農藥殘留,但相對於驗出75%的傳統農業有農藥殘留,美國消費者聯盟還是告訴消費者,「愈少愈好,低劑量的農藥殘留還是比高劑量來得好,」消費者聯盟的資深科學家葛若斯(Groth)說。
美國消費者聯盟提供給消費者索取的FAQ(常見問題解答)也表示:「有機食品不能被宣傳成『無農藥殘留』,所有的有機標準都承認低劑量的殘留是無可避免的。重點不是有機產品是『零』殘留,而是與傳統農業相較之下,殘留會低得多。」
過去台灣有機農業和生機飲食合流,一再強調農藥殘留的危險,這樣一來,消費者對「零」殘留的要求,也就無邊無際,反而忽略有機農業對生態、環境長遠的貢獻。
雖然這次事件打擊了有機農業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也該是重新看待有機農業的時刻了。
怎樣分辨真假有機?
過去常以有蟲眼、外型醜,做為分辨真假有機的標準,但由於有機農業的技術日漸進步,這些已經不能當做挑選標準。要回答「如何分辨真假有機」,可能要像寫論文般縝密才能回答,不過還是提供以下選購原則,做為參考。
1.有機農業的最基礎精神是,消費者可以追蹤、確定生產流程。所以對於「沒有包裝、沒有標示、不知生產者」的號稱有機農產品,應該第一步拒買。
2.雖然台灣驗證制度未臻成熟,但文明社會還是要有一個全體承認的基準做為信任標準。未來會有國家認定的有機農產品共同標章,應該支持,現在則先認明已經通過農委會審查的「財團法人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MOA)」、「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TOAF)」、「臺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TOPA)」等三個標章。
3.的確還是有優良的有機農民沒有加入認證,所以可以從了解農民的方式下手。如可以依包裝袋上的電話,打電話去詢問,了解他的理念、他的種菜方式。
4.有機農民都很歡迎消費者到農場參觀。如果假日有空,可以安排一趟有機農場之旅,也可以順便認識你的農夫。
5.不要買不合時令的蔬果。買不合時令的蔬果,就要有心理準備,會承擔比較高的風險,因為會噴灑較多的農藥與化學肥料。
6.切實沖洗。美國農業部(USDA)認為,不論是不是有機,都應該切實沖洗,不要忘記大腸桿菌的問題,沖洗不應該因為是有機而疏懶。
參考資料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content/067/067124.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