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看病前,你該做什麼?

A:

文: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健康頭條
相信大家都有上醫院的經驗,看診等了1-2小時,但看診只有不到5分鐘的經驗,另外,相信很多人也曾遇過吃了感冒藥,感冒沒醫好還引起口乾、嗜睡等不舒服症狀的經驗,<康健雜誌>在”如何把握短暫的問診時間,跟醫生有效溝通?”的文章中提供我們很棒的資訊。另外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藥物諮詢科藥師吳宗修博士也提醒家中的長輩別把上醫院當逛街,因為除了院內感染的問題外,還有誤診及吃錯藥的風險,而且也浪費不必要的健保資源。吳宗修博士想起了以前聽過的笑話:有一群老榮民總會定期在醫院看病拿藥,某一天他們看到陳老先生怎麼沒來,就互相詢問到底是什麼原因,結果有一位老榮民說陳老先生真的感冒生病了,沒辦法來了。或許這個故事大家聽聽笑笑就過去了,但大家想想看這些有限的醫療資源真的有辦法用到需的病人身上嗎? 吳宗修博士更進一步地指出台灣病人喜歡逛醫院,但A醫院的醫師並不會知道B醫院的醫師開了哪些處方給同一位病人,某類藥物是否重複或劑量過高或產生交互作用,這時病人只能自求多福了。所以吳博士除了提醒大家除了少逛醫院外,平常也要做好看病的準備,掌握正確的醫療資訊,等到真的生病了才不致過度慌張,馬虎看診。

相信大家都有去看病或陪人看病的經驗,看完門診可以看到很多患者及家屬一臉困惑地走出診間,問他們醫生說了些什麼?「好像記不太起來。」那為什麼不問仔細呢?「唉!我又不是醫師,怎麼知道要問什麼?」「要是知道的話,我就可以當醫生了。」在這種情況下,若看診的醫師本身患者也不少的話,如何把握珍貴的看診時間,做最有效率的診斷及治療,除了仰賴醫生的經驗之外,病人事前做好準備,也有助於醫病的溝通。

的確,醫病雙方是處在資訊不對等天秤上,擁有豐富資訊的醫方,有義務主動提供病患所需要的訊息,但同樣地,病患也有責任對自己的身體負責,充實疾病相關的醫療知識。如何問?該說些什麼?注意哪些?、、、有鑑於種種問題的重要性,以下引述<康健雜誌>中所提到的重要觀念相關內容,希望大家在平常就要做好準備:

看病前,您該怎麼做?

勤做功課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用在醫病關係上更是明顯。做個用功的病人,當你知道的愈多,醫生愈不敢輕忽你的權利。
平時多閱讀醫藥相關的書刊雜誌,蒐集有關自己疾病的相關資料,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及可能的治療方法。例如梅約醫學中心(www.mayoclinic.com)、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health.nih.gov)、國家衛生研究院(www.nhri.org.tw)、《康健雜誌》(www.commonhealth.com.tw)、以及各大醫院的網站。

常記筆記 準備一本記事本,做為對抗疾病的「作戰手冊」。
將蒐集到與疾病相關的重要資訊、要問醫生的問題、以及身體的重要變化,做完整的分類記錄,有助於把握短暫的看診時間,充分表達需求。

保存曾經做過的檢查結果及病歷資料 當換了不同醫院的醫生看病,或是尋求第二意見時,最好帶著之前做過的檢查結果及病歷資料,可以幫助新的醫生快速了解你的病情,也可避免再做一次重複的檢查。
看病前先向原醫院申請病歷摘要、病歷影本、各項檢查結果(包括影像檢查,如X光片、電腦斷層)的影本。
病歷摘要除了記錄病患的個人基本資料外,還應該包括主訴、病史、檢查結果、診斷、治療經過、注意或建議事項。

列一張用藥清單,並保留藥袋及包裝盒 將正在服用的所有藥品(包括中藥,阿斯匹靈、普拿疼等成藥)和營養補充品,列出一張清單。
對於不是該醫生開立的藥品、或是其他的營養補充品,應該要帶完整的藥袋或包裝盒給醫生參考,醫生才會知道你正在吃的是什麼成分,會不會影響他原本開立的治療效果。
千萬不要只拿光溜溜、沒有包裝的藥品給醫生猜,因為許多相同成分的藥品,因為製造藥廠的不同,而可能有多種的外觀,醫生光看外表並無法知道它真正的成分。
此文由吳宗修藥師收錄至藥物諮詢常見問題集

2008-01-11 13:33:09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