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耐受性與耐藥性有何不同?

A:

一般患者感到困惑,原本效果很好的藥物,用了一段時間就不管用了。究其原因可能很多,其中藥物的耐受性和耐藥性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二者看似都是對藥物不敏感,但作用機制完全不同,預防和處理的方法也不同。耐受性是機體對藥物的反應,耐藥性是病原體對藥物的反應。患者了解二者的區別,對於更好地發揮藥物療效,避免發生不良反應十分重要。
藥物的耐受性是指某些藥物連續多次服用後,機體對其反應降低或消失,需要加大劑量才有可能達到原來較小劑量時即可獲得的藥理作用;停藥一段時間後,這種耐受性即可消失,機體恢復到原有的水準。
耐受性常見於快速耐受性和交叉耐受性。前者是藥物在短時間內反復使用後發生;後者是指某一藥物產生耐受後,同時對化學結構類似的另一藥物的敏感性也降低。例如連續使用硝酸甘油易產生快速耐受性,一般用藥2-3周可達到高峰;如果對硝酸甘油耐受後,對同類藥品硝酸異山梨酯(消心痛)也容易產生耐受性。
為避免耐受性的發生,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採取調整用藥劑量、減少用藥頻率或間歇用藥的方法,還可適當聯合用藥。硝酸甘油與卡托普利如同時服用即可防止產生耐受性。
如果已經產生了藥物耐受性,應暫停使用該藥,酌情調換其他藥品,使該藥重新恢復起原來的敏感性。例如心絞痛患者對硝酸甘油產生耐受性時,可暫時停用兩周,改用含中藥川芎、冰片的速效救心丸治療心絞痛發作,效果也較好。
易產生耐受性的藥物較少,常用的有:硝酸甘油、麻黃鹼、巴比妥類、地西泮、氯丙秦、嗎啡、井屈秦等。
耐藥性又稱抗藥性,是指病原體(細菌、微生物或腫瘤細胞)接觸藥物後,通過改變自身的代謝途徑、產生滅活酵素、改變膜通透性和靶部位、增加拮抗物等方法,避免被藥物抑制或殺滅,從而對藥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的一種狀態。例如細菌對任何抗菌藥都可能產生耐藥性,其耐藥性可迅速出現,也可長期或反復用藥後出現。產生耐藥性的致病菌即使在抗菌藥物的作用下,仍照常生長繁殖,繼續與人類為敵。
耐藥性最常見於濫用抗生素或長期應用劑量不足時產生,避免或延緩耐藥性發生的關鍵是要合理使用藥物。
按照適應症選用藥物。正確掌握和使用不同藥物的抗菌譜,使所用藥物的抗菌譜與所感染的致病菌相適應,才能及時有效地殺滅細菌。例如大多數感冒患者不需要服用抗菌藥物;當感冒出現發熱、流黃膿鼻涕等症狀,明確有細菌感染時,才可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
藥物的劑量、間隔時間和療程均應適當。藥物在體內必須要達到有效濃度,又要維持一定的時間,才能不給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機會。例如用青黴素抗感染不僅要求足夠的劑量,而且一般感染每日需用藥2次,嚴重感染每日需用藥3-4次,切不可隨意停用或減少用藥次數。
對單一藥物不能控制的感染或者長期用藥可能產生耐藥性者,必要時需聯合用藥。例如治療結核病時,結核桿菌極易產生耐藥性,一般聯合應用異煙井、利福平和乙胺丁醇效果較好。
易產生耐藥性的藥物較多,除了常用的抗生素類外,還可見於抗微生物、抗寄生蟲、抗腫瘤等藥物。
此文由吳宗修藥師收錄至藥物諮詢常見問題集

2007-08-22 09:58:16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