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網路上的謠言,流傳對於抗憂鬱藥物的誤解

A:

誤解一:抗憂鬱藥物會上癮

誤解二:抗憂鬱藥物會傷肝傷腎

誤解三:抗憂鬱藥物只能用來治療憂鬱症

誤解四:抗憂鬱藥物會讓人呆呆笨笨的

誤解五:抗憂鬱藥物沒有效果

誤解六:抗憂鬱藥物會改變個性

誤解七:心情不穩的時候再來吃抗憂鬱藥物就好

誤解八:憂鬱好了就要趕快停止抗憂鬱藥物
抗憂鬱藥物,跟傳統的鎮定劑安眠藥物是完全不同的。作用的方式、地方完全不同。然而,大家往往把對古早的鎮定劑的刻板印象,放在抗憂鬱藥物之上。

目前,全世界最少有數千萬人服用過抗憂鬱藥物,卻還沒有發現抗憂鬱藥物會有成癮性或是傷肝傷腎的現象。他在藥理作用上,也很容易可以排出體外,不需擔心在體內堆積造成負擔。即使肝腎衰竭的病人,也只要稍微減量就可以服用。

在服用初期,可能會有些腸胃蠕動變快的現象,造成人有想吐或是拉肚子的狀況,但是這些藥物是完全不傷胃的。胃潰瘍的病人仍然可以安心服用。

抗憂鬱藥物是透過提高腦中的血清素(serotonin)、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或是多巴胺(dopamin)的濃度來發生作用。最終的目的,是讓腦中的神經生長素(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增加,讓腦部神經細胞可以增生的更快、更茁壯。

憂鬱的時候,因為長期的壓力或是不明的生理原因,腦神經細胞日漸萎縮。抗憂鬱藥物可以促進腦細胞生長,停止萎縮。

這種促進生長的能力,需要每天服用,超過三個禮拜以上才會有效果。因此抗憂鬱藥物不像是鎮定安眠藥可以馬上吃,馬上感到效果。也不能憂鬱的日子再吃,不憂鬱的時候不要吃。

簡單的說,抗憂鬱藥物可以說是腦神經細胞的補藥,需要補上一段時間,才可以讓憂鬱症的萎縮退化改善。好了以後,也要再繼續補充一段時間,才不會一下子遇到壓力問題,腦神經又會很快萎縮。趁著藥物在作用的時候,進行心理與生活方式的調整。等到這些調整都完成穩定了之後,再來停藥比較好。

因為憂鬱藥物需要吃一段時間才有用,有的人會覺得吃一兩個禮拜怎麼都沒效。這是時間問題。憂鬱藥物的治療效果是很確定的,服用一個月就可以達到密集心理治療的效果。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同時並進,可以有互相幫助的加成效果。

抗憂鬱藥物並不會讓人變笨,但是它會讓人便得比較不在乎,可能是血清素的關係。有可能因為比較不在乎,人會變得反應不是那麼急,但是不會便遲鈍。有些人平時對自己壓力太大,催促自己太急,所以會變得反應太急。服用抗憂鬱藥物之後,不會把自己壓得那麼急,相對之下好像反應較慢,但是這樣的反應速度才是正常的。如同現在人提倡的慢活樂活,過急的速度對身心健康並不好,放慢速度不見得不好。

因為步調變慢,而且對事情比較不在乎,所以有的人會以為個性改變了,不過基本上個性並沒有變,只是放慢了。等到心理治療讓人可以自己放慢了,再來停藥會比較好。

抗憂鬱藥物是神經調節劑,還可以用來治療週邊或是中樞神經造成的疼痛,例如下背痛、偏頭痛等等。對於各種焦慮症,例如強迫症、恐慌症也有效。並不是只有憂鬱的病人可以從抗憂鬱藥物獲得助益。
此文由莊凱迪醫師收錄至憂鬱症衛教常見問題集

2007-04-01 15:02:41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