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常見皮膚的環形病灶(體癬)

A:

在門診常見到的皮膚環形病灶,通常大都是皮癬菌的感染,但是有一些疾病,也需要列入鑑別診斷,例如玫瑰糠疹、環形肉芽腫、蕁痲疹、類肉瘤病、痲瘋病、亞急性皮膚紅斑性狼瘡及遠心性環狀紅斑等,以下就分別介紹各種疾病的病因、好犯族群、皮膚病灶的特徵及治療方式。

體癬(Tinea corporis)

皮癬菌(dermatophytes)的感染是基層醫療常見的疾病之一,它會侵入皮膚的角質層,它的代謝產物引起宿主本身的細胞遲發性過敏反應(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進而產生病灶區的發炎反應。

它主要分為三個菌屬,分別是(一)毛髮癬菌屬(Trichophyton),主要侵犯皮膚、毛髮及指甲(二)微芽胞菌屬(Microsporum),主要侵犯皮膚及毛髮(三)表皮癬菌屬(Epidermophyton),主要侵犯皮膚及指甲。

在工業化國家最常見的表皮黴菌感染的致病菌則是Trichophyton rubrum。皮癬菌的感染常見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它可發生在各年齡層,頭癬較好犯於孩童,青年人則較多體癬及股癬,甲癬的罹患率則和年齡成正比。

體癬的皮膚病灶表現,剛開始為界線清楚的紅斑、丘疹或小水合併輕微癢感,接著逐漸向周圍遠心性的擴大,邊緣為丘疹或膿排列而隆起的活動邊緣合併鱗屑,中央病變會減輕或消失,病灶因而成為環形,病灶可發生在顏面、軀幹及四肢等部位。

皮癬菌感染的診斷主要是靠顯微鏡檢,取病灶周圍的皮屑,用10%或15%的氫氧化鉀溶液(KOH solution)加熱促使表皮細胞膜溶解後,檢查是否有菌絲的存在,另一方法則是將病灶邊緣的鱗屑置於黴菌培養皿培養,此法可進一步確定菌種,通常需耗時二至四週。

體癬的治療第一線用藥為局部抗黴菌藥的使用,適合輕微或小範圍的感染,例如Imidazoles,Allylamines,Naphthiomates,及Substituted pyridone等外用製劑,一般建議早晚使用,塗抹範圍須大於病灶周圍三公分以上,待病灶完全消失後應繼續使用至少一週。

若感染較為嚴重或侵犯的面積過大,則建議採用口服抗黴菌藥物,例如Griseofulvin,Imidazoles(Fluconazole,Ketoconazole,Itraconazole)及Terbinafine等,Griseofulvin由於副作用過大(例如急性肝炎),在歐洲已不建議使用。

Itraconazole(Sporanox)是屬於廣效性的抑黴藥物(fungistatic drug),所以它對汗斑及念珠菌的感染也有效,它作用在14-α-demethylase,也會干擾cytochrome P450系統,所以和digoxin、oral hypoglycemic agents、calcium channel blocker、phenytoin、theophylline併用時,會有交互作用,須特別注意,口服劑量為每天100mg,持續服用二至四週,它不建議和制酸劑併用,另外它和terfenadine或astemizole併用時,可能會引起心律不整的情形,由於它的肝毒性較小,所以成為Imidazoles的首選。Terbinafine(Lamisil)是屬於較專一的殺黴藥物(fungicidal drug),是最有效的口服抗皮癬菌藥物,但它對汗斑及念珠菌的感染較無效,它作用在sequalene epoxidase,不會干擾cytochrome P450系統,口服劑量為每天 250mg,持續服用二至四週,較常見的副作用為噁心、消化不良、腹痛、失去味覺及再生不良性貧血(aplastic anemia)。


資料來源:三軍總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
此文由KingNet編輯部收錄至皮膚科常見問題集

2007-01-31 13:40:36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