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今日人氣

      574

      累積人氣

      114

      粉絲數

      1858

      回答數

      11

      文章數

當醫師看病猶如刷卡消費時

場景一:某月28日,醫院內屬明星級,門診人數經常破百的葉醫師接到院方管理高層的電話:「葉醫師您好,您本月門診給付的限額已於21日達到上限,因此依據健保總額給付的原則,您自21日以後所有看診的業務量,將不計算薪資提成。」換成白話一點說,就是葉醫師於28日被告知,他從21日以後所有門診看診將成為作白功,最後是領不到任何一毛錢。 場景二:某次醫院的院務會議結束後,周醫師被告知:「依據總額給付精神,精算各醫師的用藥成本後,周醫師您每張處方簽的平均藥物費用為40元。」也就是說,周醫師以後看病開藥時,要注意不可以開太多高價位的藥物,否則將會使平均藥物費用過高。 以上兩段故事絕非虛構,而是已經發生的事實。健保局入不敷出早已是眾所皆知的事情了,為了平衡收支,健保當局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其中「總額給付」就是一項用於節流的方法。 雖然其中還牽涉多項指標的評估,但簡單的說,就是不管醫院的成本如何運用,反正健保局就是每個月給醫院一筆固定的金額(會因評量指標的好壞有些許增減)。 雖然說醫院本不應屬營利單位,不過目前大多數醫院都是私人經營。所謂在商言商,要這些醫院經營者不以賺錢為目的似乎不太可能。因此醫院遇到這種情況,想出來的因應之道就是如上述兩種方法:第一、減少門診患者就診人次,第二、降低藥物價格減少成本。對於前者,好一點的做法是幫醫師限制門診掛號人數,嚴格一點的就是超過規定人數之後不給醫師薪資。於是病人看診權利受到影響,常常想看的或是固定看診的醫師因為已經滿額,結果看不到。要不然就是醫師到了月底經常找藉口停診或找人代診。對於後者,就是限制醫師用藥總價,或是用低價藥物取代高價藥物來因應。 健保局原本是希望利用「總額給付」的方法,來減少不必要的看診浪費。也就是希望醫師可以給一個月藥物的穩定病人,就不要叫他每週回診一次;或是減少今天安排檢查,然後幾天後回診看報告這類的不必要門診浪費。同時也希望藉此改正國人愛吃藥的習慣,不必要的藥物就不開(例如:胃藥),甚至培養病人不是每次看病就一定要拿藥的習慣。 這些想法原本是非常正面的,也是應該努力的方向。但是健保局卻忽略現實執行面的困難,只有一再以道德勸說的方式,要求醫院不可拒看病人,不可用次等藥物取代等等。實際上,現在醫院多為財團化,要求醫院不要賺錢是不可能的,所以醫院只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用各種方法來壓低院方營運成本,最後結果當然還是要由病患承受。 因此將來醫師看病都會有如信用卡一般,有一個消費(看診)額度,額度達到上限之後,就不能再消費(看診)了。或許阿Q一點的來想,這樣也不錯,醫師的生活品質可能可以提升一點,當月底達到限額時,就可以停診不用上班了。每個月如果月初拼一點,搞不好一個月工作個二十天就可以休息了,家庭生活與親子關係都可以改善很多。 但是病人呢?

我要留言

想說些什麼..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