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絲球過濾率(eGFR)及尿中白蛋白尿/肌酸酐比值(UACR)是腎功能評估關鍵
台灣腎臟醫學會推慢性腎臟病治療標的:延緩腎功能下降,減少住院、洗腎、死亡風險

大合照,合照貴賓(由左至右):台灣腎臟醫學會 吳麥斯理事長、台大醫院腎臟內科 趙家德醫師
【2023年9月13日,台北訊】
當腎臟因為疾病受損,導致腎功能出現超過3個月以上的持續損傷,就稱為慢性腎臟病,也是造成洗腎的元兇之一。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說明,慢性腎臟病帶來的腎功能下降與住院、洗腎、死亡三大危機息息相關,不但容易引發心衰竭、動脈粥狀硬化、高血壓、心肌梗塞等高危險性的心血管疾病,隨著腎功能越差,將大幅增加住院與死亡的風險。

慢性腎臟病治療在進步 藥物治療結合生活型態守護更全面

台大醫院腎臟內科醫師趙家德指出,延緩腎功能惡化,以進一步減少未來住院、洗腎與死亡風險是慢性腎臟病的重要目標,在藥物治療方面,除了過往常用的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血管張力素第二型受體阻斷劑(ARB)或配妥西菲林(Pentoxifylline)等藥物,國際腎臟醫學會也於2023臨床指引中,將SGLT2抑制劑列為慢性腎臟病治療建議使用藥物,且考量到慢性腎臟病的影響層面非僅單一器官,同時兼顧藥物與生活型態的改善,配合減重、適度低蛋白飲食、控制血壓和血糖等方式,可以協助患者更穩定的保護腎功能。

健檢報告兩數值有助及早判斷慢性腎臟病

趙家德醫師提醒,及早診斷與治療慢性腎臟病是降低洗腎的重點,健康檢查中抽血與尿液報告的「腎絲球過濾率(eGFR) 」與「尿中白蛋白尿/肌酸酐比值(UACR) 」容易被民眾所忽略,卻是評估腎功能的2項關鍵指標,建議民眾可以對照國際腎臟醫學會推出的慢性腎臟病風險分級表,依據低風險的綠燈到非常高風險的紅燈,進一步與醫師討論並安排對應的腎功能追蹤與治療方案。

國際腎臟醫學會:腎臟病風險分級表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