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

山藥
    別名

    山藥別名

    淮山、山藥蛋、山薯、淮山藥、薯蕷、懷山藥
    主治

    山藥主治

    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精液自動流出體外),帶下(女性私密處流出白帶),尿頻,虛熱消渴。
    功效與作用

    山藥功效與作用

    補氣,健胃,益腎,降血糖,增強免疫,補益脾肺,清虛熱,適合老年人的滋補。止渴,止瀉。
    用途分類

    山藥用途分類

    補益藥(補氣藥)
    用法與用量

    山藥用法與用量

    內服:10~30克,煎湯。
    禁忌

    山藥使用禁忌

    濕盛中滿或有實邪、積滯者慎用。
    懷孕/授乳注意事項

    懷孕/授乳注意事項

    可使用,對孕婦有益處,不可過量。

    山藥的基原

    薯蕷科(Dioscoreaceae)植物薯蕷Dioscorea opposita Thunb.、恆春薯蕷Dioscorea doryophora Hance或基隆山藥Dioscorea japonica Thunb.之乾燥根莖。

    山藥的拉丁生藥名

    Dioscoreae Rhizoma

    山藥的英文名

    Chinese Yam

    山藥的性味與歸經

    味甘,性平,歸脾經,歸肺經,歸腎經

    山藥的化學成分

    山藥鹼(Batatasine)、薯蕷皂苷元(Diosgenin)。

    山藥的性狀

    1. 薯蕷:白色或黃白色圓柱形,長約至20公分,直徑1.3~4公分。斷面具粉性白色。無臭,味淡、微酸,嚼之發黏。粉末類白色。
    2. 恆春薯蕷:表面黃棕色或黃褐色,長10~20公分或更長,直徑1.2~3.2公分。斷面白色,久置外緣略呈黃褐色,具黏性。
    3. 基隆山藥:表面黃棕色,長10~20公分或更長,直徑0.5~2.2公分。斷面白色,久置不變色,具黏性。

    山藥的藥用部位

    乾燥根莖。

    山藥的儲藏法

    1. 採收加工:冬季莖葉枯萎後採挖,切去根頭,洗淨,去除外皮及鬚根,用硫黃熏後乾燥,也有選擇肥大順直的山藥,置清水中,浸至無乾心,悶透,用硫黃熏後,切齊兩端,用木板搓成圓柱狀,晒乾,打光,習稱「光山藥」。
    2. 儲藏:冷藏或置陰涼乾燥處,防蟲蛀。

    山藥的產地

    生於向陽山坡林邊或灌叢中,常有栽培。主產於河南、陝西。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