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豆蔻

草豆蔻
    別名

    草豆蔻別名

    草荳蔻、草蔻、草蔻仁
    主治

    草豆蔻主治

    瘴癘寒瘧,寒客胃痛,霍亂,瀉痢,噎膈反胃,痞滿吐酸,痰飲積聚,解口臭氣,酒毒,魚肉毒,不思飲食。
    功效與作用

    草豆蔻功效與作用

    暖胃健脾,破氣開鬱,燥濕袪寒,除痰化食,止嘔。
    用途分類

    草豆蔻用途分類

    祛濕藥(芳香化濕藥)
    用法與用量

    草豆蔻用法與用量

    內服:3~7克,煎服。
    本草備要:麵裏煨熟,仁用,忌鐵。
    禁忌

    草豆蔻使用禁忌

    過劑助脾熱,耗氣損目。陰虛血少,津液不足者禁用,無寒濕者慎用。
    懷孕/授乳注意事項

    懷孕/授乳注意事項

    孕婦慎用,不可過量。
    方劑

    處方內有草豆蔻的中藥方劑

    枳縮二陳湯回生再造丸大活絡丹實脾飲厚朴溫中湯

    草豆蔻的基原

    薑科(Zingiberaceae)植物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之乾燥近成熟種子。

    草豆蔻的拉丁生藥名

    Alpiniae Katsumadai Semen

    草豆蔻的英文名

    Katsumada Galangal Seed

    草豆蔻的性味與歸經

    味辛,性溫,歸脾經,歸胃經

    草豆蔻的化學成分

    榿木酮(Alnustone)、山薑素(Alpinetin)、喬松素(Pinocembrin)、小豆蔻明(Cardamonin)。

    草豆蔻的性狀

    1. 閩產為草蔻,如龍眼而微長,皮黃白薄而稜峭,仁如砂仁而辛香,氣和,滇廣所產,名草果,如訶皮黑厚,而稜密,子粗而辛臭,雖是一物,微有不同。
    2. 去果皮種子團類球形,長1.5~2.5公分,直徑1.5~3公分;表面灰棕色或黃棕色,種子斧狀卵圓形或圓柱狀多面形,長3~5毫米,直徑2.5~3毫米,種臍圓窩狀,斷面乳白色,氣芳香,味辛、辣。粉末灰棕色。

    草豆蔻的藥用部位

    乾燥近成熟種子。

    草豆蔻的儲藏法

    1. 採收加工:夏、秋季採摘近成熟果實,晒至九成乾或用水略燙晒至半乾,去除果皮,取出種子團並晒乾。
    2. 儲藏:冷藏或置陰涼乾燥處,防受潮變色。

    草豆蔻的產地

    生於溝谷、河邊以及林緣陰濕處或草叢中。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