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而最近罹患輪狀性病毒腸胃炎,目前正在治療中,但家中兩位小朋友皆只有一歲多,不知有否其他小朋友身體能接受的食補方法,能提昇其小朋友的抵抗性,以致避免一直相互傳染,家中兩位小孩已經好長一段時因相互傳染而生病好久了,醫生能否有所建言。
醫師回答
小兒科 李育軒醫師
1>食補是否能增加小朋友的抵抗力(免疫功能),往往缺乏可信服的醫學實證,不宜輕信……
2>由於輪狀病毒,有四種不同的亞型,原則上,你雖然得了一種輪狀病毒,感染痊癒後,仍有可能再得其他三種不同的輪狀病毒亞型。
3>預防勝於接種……有關輪狀病毒疫苗(Rotashield),係包含四種不同的輪狀病毒株,都是從減毒的恒河猴輪狀病毒株(RRV-1)中取得,係活性疫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1998年8月份許可上市,建議接種時程表是分別在二個月、四個月及六個月大時,給予一系列三劑的口服劑量,效果很好,可惜國內尚未引進。
4>坊間各種五花八門、無奇不有的〝健康食品〞,如黃蓮、八寶粉、表飛鳴、若元錠、奇應丸、驚風散、粉光蔘、羊乳片、電解水、花粉、蜂王乳、蜂膠、磁波健康產品、海藻片、磁化水與健康衣物、免疫奶粉、鯊魚軟骨、有機鍺、胡蘿蔔素製劑…等,透過各種行銷管道(某某營養免疫學博士、某某醫師專家),藉報章雜誌、收音機廣播電台、第四台、網路…等廣告大行其道,但是遺憾的,沒有一種健康食品,是能經過嚴謹的臨床醫學實驗研究(實證醫學),確實證明如其所說的有奇效。
5>宣導正確的小兒預防保健觀念(如均衡的營養、規律的生活,注重個人衛生、適當的運動、保持環境整潔、定期健康檢查、按時接受預防注射…等)是每位醫師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很可惜,在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認為要強身保健便要隨時吃補,「吃腦補腦,吃腎補腎」,顧氣管、顧胃腸、退火氣、養元氣…等觀念作祟影響下,使身為基層醫師,有很深的措折與失望感。希望家長朋友們能平日多充實正確的醫學常識,提升生活品質,促進醫病關係良性的互動。
醫師回答
小兒科 鍾宏濤醫師
1>輪狀病毒會互相傳染!
2>均衡適當的的飲食就是最好的食補!
3>注重環境及個人衛生是預防傳染疾病的不二法門!
醫師回答
中醫婦兒科 張家蓓醫師
1>從輪狀病毒看小兒養育
輪狀病毒腸炎,好發于六個月大至兩歲的嬰兒,在台灣一年四季均有病例發生,由以秋冬二季較多,病童會有先發燒、倦怠等感冒症狀,繼發生多次嘔吐,再發生嚴重腹瀉,且為稀水便,很少有血,偶有黏液附著;嚴重時甚至發生脫水,電解質不平衡,一般病程約10∼14天,傳染途徑為糞便-口腔傳染,有一些研究顯示可由呼吸道傳染;輪狀病毒可分為7種抗原型(A∼G),全世界主要流行Group A,雖然得到一型後,可以對這一型終身免疫,但不能對其他型有免疫,祇會是病情減輕而已。
在預防方面,因為這種疾病是糞口污染,所以,隔離措施務必加強,照顧嬰兒前,一定要洗手,以免爆發流行。
簡易處理:
1將牛奶濃度調稀(如:原來一匙泡30㏄改為泡60㏄或45㏄)。
2預防娃娃有紅股情形(如解大便後則馬上包上尿布)。
3如正在更換其他廠牌奶粉,則需換回原廠牌奶粉。
4記錄娃娃大便情形,包括顏色、次數、形狀。
5必要時更換不含乳糖奶粉,應由醫師診斷後決定。
6觀察娃娃有無脫水情形(如:前囪門凹陷、皮膚乾燥、
體重減輕),則需立即求治。
至於如何養育,中醫認為小兒生理上「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為「稚陰稚陽」之體,即指小兒機體柔嫩,氣血未充,經脈未盛,神氣怯弱,而其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等特點,在小兒保育觀上特別注重「治未病」的預防醫學。
2>注意溫度的變化與衣著
明代徐春甫養子十法中提出:背暖、肚暖、足暖、頭涼、心胸涼等原則,強調小兒衣著不可過多或過少,背、腹、足等要注重保暖。實際應用上,例如小兒睡眠時喜踼被,家長們整晚為他們蓋被,反反覆覆不勝其煩,也影響睡眠。由中醫觀點,可於小兒睡眠時穿著適厚的衣服,但不要穿著臃腫,使呼吸不暢,腹部圍肚兜及雙足著襪保暖等。
3>宜適度的戶外運動
主張應有充足的睡眠,並主張在氣候適宜情況下,讓小兒到戶外接觸陽光和新鮮空氣,如:「宜時見風日,若都不見風日,則令肌膚脆軟,便易損傷。凡天和日暖無風之時,令母將抱日中嬉戲,數見風日,則血凝氣剛,肌肉硬密,堪耐風寒,不致疾病」這與現代醫學的觀點不謀而合。
4>飲食宜清淡易消化並且注重均衡的營養
由於小兒臟腑嬌嫩,脾胃脆弱,消化機能未趨完善,所以古代醫家都十分注重飲食節度,反對乳食太飽。所謂「乳貴有時,食貴有節,可免積滯之患」、「若要小兒安,須受三分飢與寒」並且強調食宜清淡,不可偏食。如《大生要旨》云:「小兒飲食有任意偏好者,無不致病」,又云:凡黏膩乾硬酸鹹辛辣燒炙煨炒煎,俱是發熱難化之物,皆宜禁絕。
現代小兒多喜高熱量飲食,而且過量,造成許多小胖子,而肥胖相伴而來的心臟血管、高血壓、膽固醇…等等問題。所以,依據古人觀點,選擇清淡、易消化、不偏食、不過量等,可保小兒安。
5>小兒進補宜慎重
凡藥之性,皆有所偏,藥治病,是以藥物之偏性,矯正臟腑之偏性。
所謂:「有是病而用是藥,則病受之矣,無是病而用是藥,則元氣受之矣。小兒元氣幾何,能無陰受其損,而變生不測耶?」現代人喜歡給小兒進補,從維他命到健康食品,到各種補養中藥等等,不一而足,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6>宜保持精神安靜心情愉快
由於小兒屬於「成而未全,全而未壯」的體質,受外界刺激多是第一次,對於外界刺激的應付能力不足,所以保持小兒精神安靜,是非常重要。徐氏云:「小兒忽見非常之物,或見未識之,或聞雞鳴犬吠,忽見牛馬等畜,或嬉戲驚駭,或忽聞大聲因而作搐者,緣心氣成虛而精神離散故也」。因此,保持小兒精神安掙,尤其是初生的嬰兒,保
持環境安靜舒適,對促進小兒大腦的發育,智慧的增長,氣質的培養等,有著重要的作用。
總之,傳統醫學中小兒保育觀念,許多與現代醫學的理念不謀而合,兩者各有所長,宜去蕪存菁,相輔相成。
7>小兒養育小格言
《古今醫統》
「四時欲得小兒安,常要三分飢與寒,
但願人皆依此法,自然諸病不相干。」
《幼科芻言》
「治病莫忘脾胃」
「宜時見風日」
「脾胃為後天之本」
「吃熱、吃軟、吃少則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則多病。」
「忍三分寒,吃七分飽,頻揉肚。」
《小兒病源方論》
「養子十法」:一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 四要頭涼,五要心胸涼,六者小兒勿見非常之物或未識之人,七者要溫脾胃,八者兒哭未定勿使飲乳,九者勿得輕粉硃砂,十者慎浴(指浴後勿受涼)。
《諸病源候論》
「宜時見風日,若都不見風日,則令肌膚脆軟,便易損傷。
凡天和日暖無風之時,令母將抱日中嬉戲,數見日,則血凝氣剛,肌肉硬密,堪耐風寒,不致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