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面對疫情,身心科醫師教你如何在家動起來,讓運動帶來美好生活

採訪/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編輯部   受訪專家/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兒童青少年身心科主任-章秉純醫師

疫情期間,生活的步調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每天看著新聞播報的確診人數,心中更是焦慮不安,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編輯部特別採訪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兒童青少年身心科主任-章秉純醫師,跟大家分享,在疫情期間可以用運動,強健身心靈,一起度過疫情難關!

疫情擴散前後,求診的人數或是身心疾病類型是否有差異?

今年疫情已出現本土感染,各科看診人數都普遍下降,COVID-19已經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焦慮的定義是對未知的恐懼,去年疫情剛在全球爆發時,其他科別的看診人數下降,但部分身心科反而看診人數上升,合理反映人們焦慮狀況加重。而今年由於本土感染,人們的焦慮較之去年更嚴重,但對染疫的恐懼反而讓人不敢來醫院。新的焦慮患者,跟之前未處理完、又因疫情中斷看診的患者,都是令章醫師憂心的。

因疫情停課後,請章醫師提供家長一些建議,如何帶領小朋友一起度過這提早來臨的「暑假」?

小朋友的適應能力其實比我們想像中的強,能夠在家中自得其樂的孩子其實並不少見。章醫師觀察到的現象中,儘管也不少孩子利用線上上課偷懶,但常常心理壓力較嚴重的反而是家長。章醫師這邊特別提醒家長,『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的工作、生活型態可能因疫情受到影響──壓力變大、焦慮變多、容忍度下降……..都可能影響孩子的情緒。
但許多父母反而會歸因於孩子調皮,才造成家長焦慮、經常受罰的孩子更混亂、進入家長更生氣、孩子更混亂的惡性循環。故在此建議父母這時更該表現得像一個令孩子崇拜、甚至願意模仿的「成人」,讓孩子看到父母是如何面對壓力,解決問題。這令人頭疼的疫情時代,就反而成為訓練孩子增強抗壓、冷靜沉著特質的身教良機。

因疫情受到衝擊,對於未來內心惶惶不安,該如何解決心中焦慮感,以及如何面對與調適?

其實這次的疫情沒有人能料想得到,但章醫師常以一句話鼓勵民眾與自己「如果擔心有用,我們一起擔心;如果擔心沒有用,我們一起努力」。兩次世界大戰也都在人們不知所措下爆發,人類歷史中也不乏瘟疫肆虐見於史冊(例如:鼠疫、西班牙大流感、SARS等)。台灣比起其他國家,多過了長達一年的平靜生活,現在看到一些國家陸續因疫苗的開發、群體免疫而生活逐漸恢復正常。或許眼前的難關不好解決,但對於未來,「疫情終將結束」我認為是可以堅定不移地相信著的。只要內心有這個信念,避免放任焦慮如藤蔓般無限延伸,相信能在疫情大浪中站穩腳步,直到浪潮退去。

消毒已成為生活日常,要如何克服心中對於新冠病毒的恐懼,以免衍生成瘋狂洗手消毒的強迫症情況?

強迫症是身心科疾病中,「生物性」較強的疾病,也就是受基因、天生氣質、神經傳導物質影響比例較其他身心科疾病高,反而「心理因素」在強迫症中的影響比例是相對低的。所以民眾不用擔心自己因為瘋狂洗手洗成強迫症。反而是要讚賞自己的良好公衛習慣,人人都可以是防疫英雄,甚至疫情退去後,在疫情中養成的良好衛生習慣還是可以保留,讓我們的社會更加衛生、健康。
至於較病態的焦慮症狀:如疑神疑鬼、焦慮恐慌、草木皆兵等症狀,由於每個心靈的個體差異,很難在此一概而論。在這邊想特別提醒民眾的是:人類是具有「互助合作」天性的生物,如果焦慮恐懼轉化為攻擊、憤怒、獵巫,失去了對人的信任,勢必會反噬自身,讓自己原本的焦慮恐懼更加嚴重。

疫情期間原本的運動習慣也被迫變動,是否有哪些讓身心舒展的運動在家就可以做?

章醫師建議大家可以考慮做簡單的瑜珈。瑜珈僅需一個墊子的空間就可以做,非常適合在家中練習。且疫情造成的焦慮感讓我們的腦神經系統大部分都用來「擔憂未來」。而這不僅造成痛苦,對未來也幫助非常有限。我們反而可以趁這個機會,將神經系統拉回來「活在現在」,瑜珈的動作很多衍生於「正念(Mindfulness)」的觀念,而正念的觀念中,引導人們較細微的去體會身體的感受,我們在嘗試各種瑜珈動作時,一方面運動到了許多平常一般運動沒有運動到的部分;另一方面也讓自己的神經系統重塑,變得更能平靜、抗壓,養成更善待自己身體的健康習慣。

【章醫師溫馨關懷】
疫情期間,民眾減少到醫院求診的頻率,使原本有焦慮症的患者、疫情引發焦慮、因疫情生計受影響、憂鬱、甚至自殺傾向…….等的民眾,因為無法及時到醫院找身心科醫師看診,恐會引發一連串心理疾患蔓延效應,嚴重者甚至出現自傷行為、自殺意念、負面思考等嚴重憂鬱症狀。因此章醫師特別提醒,在疫情期間,發現自己出現過度焦慮症狀(如:擔心起以往不會特別憂慮的事情,放任焦慮情緒無限延伸),請一定要尋求協助,以免發生不可挽回的憾事。

「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兒童青少年身心科支持公益健康活動」不收取任何費用

【台灣運彩支持全民運動保健】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