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施打流感疫苗致死??專家籲,別把疫苗「妖魔化」,安全與否讓證據說話!

報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  諮詢專家/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暨長庚紀念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 黃玉成、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暨台大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李秉穎
由於南韓、台灣接連傳出施打流感疫苗後嚴重不良反應事件,讓疫苗安全性又再次躍上媒體版面,導致施打針劑量大幅下滑。疫苗真的有這麼不靠譜嗎?如果真的不安全,為何醫師仍鼓勵大家接種呢?邀請專家來解釋。
台大兒童醫院小兒科醫師李秉穎表示,就像當年施打新型H1N1流感疫苗,不良事件幾乎都不是接種疫苗引起的,只是打疫苗與本身疾病發作時間剛好重疊,但新聞媒體每天報導,造成民眾有錯誤印象,一直到現在都覺得不安全。

長庚紀念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表示,談疫苗安全性應該要講求實證,而不是以單一個案以偏概全,就像有人突然猝死,如果剛好才施打過疫苗,大家就會把疫苗當成致死嫌疑犯,對疫苗並不公平。

不良事件≠不良反應,應改名「疑似不良事件」

疫苗安全要看是碰巧發生(時序)和因果關係。簡單來說,打完疫苗後發生症狀,稱為「不良事件」;經鑑定,確認了因果關係,的確是由接種疫苗引起的,才能稱為「不良反應」。前者是疑似,後者是確認,兩者不該混為一談。

黃玉成進一步說明,很多事件本來就有可能碰巧一起或接續發生,當接種疫苗後,如果是身體本來就有的潛在問題爆發出來,怎能直接說是疫苗所導致的?而想了解疾病發生是否與疫苗有關,先從你打的是什麼疫苗說起。

疫苗可分成活的疫苗,為活性減毒疫苗;以及死的疫苗,是不活化疫苗。

死疫苗48小時就有症狀,超過時間就無關

黃玉成說,死的疫苗,像是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症狀通常會在48小時內發生。而超過48小時以後才出現的症狀,大多跟死的疫苗無直接相關性。

接種流感疫苗,6至12小時內局部可能會出現現紅腫、疼痛和虛弱疲倦感,一般會在1~2天後消失;若為過敏性休克,會在施打後30分鐘內立即發生,急救得當便無生命危險。而肺炎鏈球菌疫苗,約有1%機率會在48小時內發燒。
KN畫重點:
★ 流感疫苗:6至12小時內局部可能會出現現紅腫、疼痛和虛弱疲倦感,一般會在1~2天後消失。
★ 肺炎鏈球菌疫苗:約有1%機率會在48小時內發燒。
活疫苗不會立刻反應,最快1周見真章

至於活疫苗,如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疫苗(MMR)、卡介苗疫苗、水痘疫苗等,這類疫苗就像病毒進入人體,會有潛伏期,所以症狀通常較晚發生,最快1周才會出現症狀。打完活疫苗如果立刻出現症狀,通常可能與疫苗無直接相關。

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疫苗,可能在打完的1周後才會出現發燒症狀,此外,也曾出現少數血小板低下症;水痘疫苗,則通常是5~26天後才出現症狀;依醫囑接種卡介苗疫苗,則可能出現腋下、頸部淋巴結腫脹,或肢體無力、步態不穩等,不良反應平均發病年齡約為接種後6個月至2年。
KN畫重點:
★ 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疫苗:可能在打完的1周後才會出現發燒症狀,也有少數出現血小板低下症。
★ 水痘疫苗:通常是5~26天後才出現症狀。
★ 卡介苗疫苗:可能出現腋下、頸部淋巴結腫脹,或出現骨炎、骨髓炎的症狀。不良反應平均發病年齡約為接種後6個月至2年。
卡介苗不良反應多,但可防重症腦膜炎

黃玉成指出,目前,我國接種卡介苗疫苗的不良反應看似較為嚴重,也是通報預防接種救濟的常客,幾乎9成都會通過給付,出現骨炎、骨髓炎發生比率約為百萬分之55。

因不良反應平均發病年齡約為接種後6個月至2年,對於接種之幼童,成長至2歲至3歲間,若出現骨炎、骨髓炎的症狀,如局部腫脹、肢體無力、步態不穩等,應至小兒科進行診療評估,經過治療後,多半能恢復正常生活。

黃玉成強調,卡介苗可預防孩童感染結核菌腦膜炎和瀰漫性結核菌感染,若拒絕接種,患病機率大增。兩害相權取其輕,以疾病嚴重度和盛行率來看,依醫囑接種卡介苗有其必要性的。

GBS有一定發生率,不能全怪疫苗

至於有人接種疫苗後,確診了「格林-巴瑞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有稱為「多發性神經炎」。黃玉成指出,GBS是一種免疫性反應,通常在感染後數天至4週內會有症狀發生。

典型表現包括肢體先有麻刺感,接著出現肢體無力的症狀,通常從腳開始往上擴散至大腿,最後可能造成全身麻痺,嚴重者甚至可能影響呼吸。目前,確實病因未知,只知道是自己的免疫系統不當的攻擊自己的周邊神經系統所引起。

黃玉成進一步說明,大約2/3的病患在發病時會出現自主神經反射異常,像是心律不整、血壓不穩定等狀況,大部分的病患在2週內進展到病情高原期,4週內達到最嚴重的程度。

黃玉成說,在一般情況下,GBS就有一定的發生率,每年大約有400例,就算不打疫苗也會出現。研究顯示,GBS的發生雖無法完全排除是疫苗的影響,但在統計學上是沒有顯著影響的。但若得到流感,造成多發性神經炎機率更高。

他說,曾有一名接種疫苗後出現「史蒂芬強生症候群」的患者,最後發現是因為服用的抗癲癇藥物引起;也有11個月大的女嬰打完疫苗後猝死,最後證實是B19微小病毒導致心肌炎過世,都跟疫苗無直接相關。

別將疫苗「妖魔化」,當心傳染病蔓延

李秉穎提醒,至於不良事件與疫苗是否有因果關係,需要用嚴謹的科學態度,大規模數據對照之後才能判定,不能依照時序回推。而目前通報的不良事件,審查後確實都跟疫苗無關。

但讓他憂心的是,媒體報導時,為了博取點閱率,有時候不得不以聳動標題吸引民眾眼球,反而讓醫療知識不足的民眾誤會,若因此選擇不打疫苗,反而將自己暴露在流感重症的威脅下。

四種狀況不建議接種,請與醫師討論

至於哪些人不適合打流感疫苗?李秉穎表示,有四種情況不建議接種,分別為已知對疫苗成分嚴重過敏者、過去注射流感疫苗曾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者、小於6個月的嬰兒、經醫生評估不適合接種者。

若正處於疾病急性期不適者,則建議延後接種;曾經接種流感疫苗,6週內發生過多發性神經炎者,也需與醫師討論。

若是打完後頭暈、手抖,絕非不良反應。李秉穎解釋,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暈針」,常見於校園集體施打疫苗時,因恐懼情緒會恣意的傳播,只要第一個同學因內心恐懼、焦慮,就會反應在生理現象,而後續接種者也會出現同樣症狀。

疾管署建議,學生接種流感疫苗當日不宜空腹,可使用音樂、影片或聊天等方式使其放鬆心情,並於接種時採取坐姿。如果發生暈針時,建議先至休息區休息,並緩解情緒緊張,同時通知醫護人員,如暈針現象持續,應儘快送醫。

李秉穎強調,所有疫苗都是經過嚴格臨床試驗和上市後追蹤,才能在臨床上使用,有一定的安全性,無須擔心。所以,對於歐美各國已經陸續開打新冠疫苗,國人也應該採開放心態,而非一昧地拒絕接種,若實際施打率不及3成,台灣將無法擺脫疫情威脅。

黃玉成呼籲,若接種疫苗後出現不良事件,政府和醫事單位都有完整的通報與處理的方式,民眾應該要信任專家,建議該接種疫苗時就該施打,不但能保護自己,也能守護家人健康。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