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拆解胸腹主動脈瘤未爆彈的二大利器

T型四分枝主動脈支架及術中自製開窗支架技術

93歲的王伯伯,曾於民國100年因腹主動脈瘤,於本院接受微創腹主動脈瘤支架手術,術後恢復良好。平日身體硬朗,喜歡騎腳踏車到處運動。此次於門診追蹤時,發現胸腹部主動脈瘤擴大到近6公分。此部位之主動脈瘤為微創主動脈覆膜支架手術在臨床應用上限制較多之部位,植入之覆膜支架可能遮蔽腹部臟器供血,造成嚴重併發症。而傳統修補術式需由左側開胸加上正中開腹,總長40-50公分之巨大傷口,考慮王伯伯已93歲,恐無法承受如此高風險之手術。所幸本院心臟血管外科,於104年6月率先引進新T型四分支血管覆膜支架,專門針對此部位之胸腹主動脈瘤進行治療,分別保留腹部四個重要臟器之血流供應。(圖ㄧ)王伯伯於104年12月28日接受此新T型四分支主動脈覆膜支架植入手術,術後恢復迅速,十天即出院。

73歲的劉伯伯,本身有高血壓及慢性腎病變,103年6月因急性甲型主動脈剝離,於加拿大溫哥華接受緊急手術,術中置換升主動脈並做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術後回到本院心臟外科追蹤。去年底因腎臟功能持續變差,開始接受洗腎,同時追蹤電腦斷層發現手術部位後方仍有殘存甲型主動脈剝離,且降主動脈部分已擴大至5.5公分。針對劉伯伯的病徵,原本需做第二次開胸手術,將殘存剝離之升主動脈及主動脈弓做置換,再於降主動脈部分植入覆膜支架,然而考慮劉伯伯為洗腎病人,二次開胸風險極高,且可能傷及先前冠狀動脈繞道之靜脈通路及剝離粘黏時所導致的術中大出血。所幸,本院心臟外科團隊採取研發改良的主動脈覆膜開窗支架微創術式。於電腦軟體上3D重組,計算主動脈弓供應腦部循環三分支之相對位置,於手術檯上進行主動脈覆膜支架上開窗(圖二),再經由右側腹股溝、右手、左胸三個小傷口,分別植入主動脈開窗及分支覆膜支架,套接吻合後,進一步保留主動脈弓三個重要分支。術後恢復迅速,追蹤電腦斷層,手術效果良好。

主動脈瘤與主動脈剝離為心臟血管外科常見之主動脈疾病,發生率不算低,卻常被忽視。且一旦破裂,後果極為嚴重。又主動脈疾病好發於老年人,傳統手術修補視部位之不同,各有不同之危險性,但都需承擔大傷口、出血、感染、長時間手術及全身麻醉的風險。近十年來,台灣微創主動脈術式進展,突飛猛進,已大大減低類似手術之風險性。然仍有侷限之處,如上述兩例病患之胸腹主動脈瘤或主動脈弓病變,微創術式,鍥待突破。繼100年9月引進新型開窗支架,治療短瘤頸之高挑戰性腹主動脈瘤病患後(圖三),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104年6月再次率先引進新T型四分支主動脈覆膜支架,迄今成功治療五位高危險病患之胸腹主動脈瘤。加以本團隊嫻熟之術中自製開窗支架之微創新技術,冀望於原本即居亞洲領先地位之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引領困難棘手部位主動脈疾病之治療,造福更多病患。
本文作者:臺北榮總外科部心臟血管外科 陳柏霖主治醫師、施俊哲主任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