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腸胃炎「藥」注意

每當得了腸胃炎時,上吐下瀉的不適感往往大大的影響民眾的日常生活。而當某些病毒性腸胃炎流行季節時,更是人人自危,一有腸胃道症狀就會開始擔心。引起腸胃炎的原因可為病原感染或非感染引起。非感染引起的多與食入化學性物質、毒蕈類、某些海鮮類或大量酸性食物有關。病原感染可以簡單分成:細菌性、病毒性或寄生蟲引起。

細菌性腸胃炎

致病原為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及霍亂弧菌等。一般潛伏期為數小時至5天。另外還有臺灣已較少見的桿菌性痢疾、霍亂、傷寒、副傷寒與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等疾病,傳播力較強且症狀較嚴重,已列為法定傳染病。

傳染方式可透過受病菌污染的手、進食受污染的食物而感染、空氣中的飛沫傳播。人與人之間糞口傳染途徑也很重要,特別是在照護腹瀉病人時,容易造成傳染。

症狀包括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及虛弱等,有時會伴隨血便或膿便,但是不一定所有的症狀都會同時發生。患者的年齡、個人健康狀況、感染之致病菌,以及吃了多少被污染的食物量等因素,均會影響症狀及其嚴重程度。抵抗力特別弱的人症狀會比較嚴重,甚至可能會導致死亡。症狀通常會持續1天或2天,有些會持續7至10天。

病毒性腸胃炎

致病原主要有諾羅病毒(Norovirus)、輪狀病毒(Rotavirus)、腸腺病毒(Enteric adenovirus)、星狀病毒(Astrovirus)、托羅病毒(Torovirus)。好發於冬季,而一般說的腸胃型感冒是指此類腸胃炎。

傳染方式與細菌性腸胃炎相似 ,而諾羅病毒也會因為食用未煮過的貝類食物而傳染。

症狀包括水瀉和嘔吐。也可能會有頭痛、發燒、腹部痙攣、胃痛、噁心、肌肉酸痛等症狀,病程的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毒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得到病毒性腸胃炎通常可以完全恢復。但對於嬰兒、幼童、老人、免疫力不佳的人,可能導致脫水、電解質不足,進而抽搐,甚至死亡。症狀可以持續1-10天。

相關治療與用藥注意事項

某些腸胃炎只要給予適當支持療法就會自己痊癒,醫師開方很多也是針對症狀上的治療。因此對於自己疾病的了解以及與醫師的溝通都非常的重要。

支持性療法:補充水分與電解質、清淡飲食。兒童腹瀉時,可能會使鋅缺乏而造成症狀復原速度較慢,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建議可以適量的補充鋅。但鋅的補充並不適用於成人,因效果尚未確立。

抗生素:如果有細菌性腹瀉感染的徵兆或從血液糞便檢查確診時,可以考慮使用抗生素。一般而言,病毒性腸胃炎不需要給予抗生素,而有些細菌性腸胃炎,例如沙門氏菌腸胃炎無併發症時、腸炎弧菌等等也不一定需要用到抗生素。如果有需要使用抗生素時,請依照醫囑將藥品按時服用完畢,以避免細菌抗藥性的產生。服用後症狀惡化,例如腹瀉的更嚴重等請盡速回診並告知醫師狀況。

止吐藥:假如嘔吐狀況嚴重又無法適當補充流失的水分時,可服止吐藥緩解症狀。止吐藥主要是抑制中樞的嘔吐反射,而許多止吐藥具有鎮靜作用,所以服藥後不應駕車或操作機器。

止瀉藥:並非腹瀉就要吃止瀉藥,重點是要適量補充水分來預防脫水 。有些時候因為胡亂吃了止瀉藥,反而會使病原菌留在體內的時間增加,導致症狀更嚴重。 使用時機為患者一天腹瀉太多次使身體很虛弱,適度使用止瀉藥可讓病人能多休息、緩解不適。

Loperamide:主要止瀉方式是能減慢腸道蠕動及腸道的分泌。65歲以上老年人,須小心使用。如果有膿便血便時不建議使用此種止瀉藥。建議使用方法為:一開始使用4mg,之後如果需使用時每次使用2mg。一天不要超過16mg,最多不要連續使用兩天以上。副作用包括引起便秘、腹絞痛、頭暈及皮膚敏感等,其中以便秘的發生最為常見,發生率會隨年紀而增加。肝功能不佳的病患需小心使用,並注意是否有心理狀態的改變。

吸附性止瀉藥:這類藥物是利用吸附原理來移除腸道內的病原菌與過多的液體,但需注意便秘、腹脹等副作用。與其他藥品建議隔至少2個小時,以避免影響藥物的吸收。

益生菌:有研究顯示使用益生菌可縮短發炎性腹瀉的病程,但仍需更多研究確立有效菌種及使用劑量。

預防勝於治療,經常洗手可以降低感染的機會,飯前便後及烹調食物前皆應洗手,而病患之糞便及嘔吐物應小心處理,清理後也應洗手。外出時可戴口罩,避免因在擁擠空氣不流通的人群中遭受感染。大部分的病毒尚無疫苗,但目前市面上已有輪狀病毒疫苗,若家有幼兒可諮詢小兒科或家醫科醫師後考慮接種。

總之,平時盡可能減少感染機會,多運動、攝取均衡營養的食物,讓自己的抵抗力變強非常重要。如果仍生病時,請遵循醫囑服用藥品,切勿自行購買止瀉止吐藥品,以避免對自身健康產生更大傷害。
本文作者:國泰綜合醫院藥劑科 許嘉珍藥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