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經血量都很大,好像經期較長的感覺,沒想到醫師檢查後,竟然說我有子宮肌瘤。」「醫師,請問我下腹在經期時,特別可以觸摸到幾個腫塊,該怎麼辦?需要開刀切除嗎?那家醫院的醫師比較好?」許多女性為了子宮肌瘤到底該不該治療、該找誰治療,經常到處逛醫院、找醫師;不過現在有類似困擾的女性不必再靠小道消息找醫師了,因為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的全球資訊網上的「醫療品質資訊公開」專區,就有客觀、可靠的資訊,可以提供患者找到好醫院、好醫師!
根據統計,經檢查,約有1/4 的女性發現患有子宮肌瘤,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醫審及藥材組專門委員施志和說,依健保申報資料,以及各婦產科醫學會提供的資訊顯示,子宮肌瘤可以說是婦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而且許多婦女有開刀切除的必要性,一遇到開刀,大家都會擔心手術的安全性、擔心開不好會不會有併發症,因此患者往往要探詢許久,希望藉由親朋好友經驗,甚至是好朋友的朋友「吃好道相報」的二手資料,只希望能找到手術安全可靠的好醫師。
醫療品質資訊公開 客觀評估的就醫參考
雖然子宮肌瘤大多為良性腫瘤,轉變為惡性者非常罕見,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因骨盆腔腫脹不適,而造成藥物不可控制之情況出現,因此子宮肌瘤的處理仍需慎重以對。施志和表示,有鑑於患者常有「想找到開刀技術及照顧比較好的醫院、醫師」的需求,因此健保署專區中,就有提供子宮肌瘤治療的相關醫療品質參考指標,以讓民眾脫離過去漫無目標,只能靠朋友口耳相傳的醫師口碑,到處逛醫院、覓良醫的困境。
另外,網站中也提供有關國內各醫療院所對於子宮肌瘤治療的客觀評估,民眾如果想要瞭解子宮肌瘤的資訊,同樣可以由中央健康保險署的全球資訊網上方點選「主題專區」,由「醫療品質資訊公開」中點入,在公開的選項中,點選「機構別之醫療品質資訊」乙項,即可看到「子宮肌瘤手術」專章。
點入後即有子宮肌瘤的疾病介紹,從網頁畫面的右側,可連結到相關網站,包括「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以及國外相關網站的「美國婦產科醫學會」,以及衛教園地的「做最好的選擇─子宮疾病與切除」,了解更多的相關資訊。
其實有子宮肌瘤,不一定都要手術切除,一般沒有症狀的,醫師都會建議只要觀察即可,肌瘤比較小,以及位置比較不會影響懷孕的肌瘤,可以觀察,或藥物治療即可,但如果子宮肌瘤引起經血過量、疼痛、下腹脹、頻尿、性交疼痛、下背痛及生殖等問題,已經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或引起繼發性的健康問題,醫師才會建議積極治療。
子宮肌瘤的手術治療方式
子宮肌瘤是在骨盆腔中,最常見的腫瘤,也是婦產科領域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在生育年齡的婦女中,其發生率約為20%,而年紀愈大的婦女,其比例愈高,在更年期前後,其發生率約占40%到50%。但是很幸運的,這些長在子宮上的肌瘤大多是良性,惡性的比例不到1%。
子宮肌瘤,可概分成3 大類:(1)漿膜下肌瘤:由子宮往腹腔內生長,通常臨床症狀較不明顯,可能要長到相當大才有症狀出現。(2)黏膜下肌瘤:往子宮內腔生長,臨床症狀較明顯,常常以經血量增加來表現。(3)肌層內肌瘤:位於子宮肌層內,是最常見的肌瘤形態。
一般而言,對於那些症狀較為嚴重,子宮肌瘤合併有經血過多、貧血、痛經、有壓迫症狀,如:頻尿、便秘感、脹氣、腰酸背痛等,無法經由藥物治療;或是藥物治療無效者;或是懷疑是惡性腫瘤,便要施行手術治療。雖然子宮肌瘤會造成婦女的不適,但也並非每位子宮肌瘤的患者都必須開刀。最好與主治醫師詳細討論治療計劃後,再決定治療方式較為妥適。
子宮全切除術(Total Hysterectomy),即用手術方法將子宮體連同子宮頸切除。子宮切除方式有以下兩種:
1.經陰道子宮切除術(Vaginal Total Hysterectomy, VTH),或腹腔鏡輔助經陰道子宮切除術(Laparoscopic Assisted Vaginal Hysterectomy, LAVH)切除方式:從陰道切除子宮。陰道從下方縫合,不需要切開腹部。
2.腹式子宮切除術(Abdominal Total Hysterectomy, ATH)切除方式:從腹部切口移除子宮,依個人體型和體重不同,這個切口大約15-30 公分,可以在內褲上緣下方的橫向切口,但也可能是從肚臍到恥骨部分的縱向切口。
對於那些不想再懷孕的病患,可以施行經腹式子宮切除術,不但可解決臨床的症狀,且不會再復發;而那些仍有計劃要懷孕者,我們則可施行肌瘤切除術,通常可以保有子宮的功能,但切除後,肌瘤仍有再生的可能性;若合併有子宮脫垂者,則可施行經陰道子宮切除術;若肌瘤位於子宮內腔,則可施行子宮鏡肌瘤切除術。
子宮肌瘤摘除術(Uterine myomectomy),適應症包括肌瘤發生壞死性變化並造成急性腹痛、子宮肌瘤在10 公分以內且不超過3 個子宮肌瘤、不孕或想要保留生育能力或除去肌瘤後欲保留子宮者。
手術的方式同樣可分成兩大類,它可分為剖腹式子宮肌瘤切除術及腹腔鏡協助下子宮肌瘤切除術。它的優點是保有子宮及生殖能力,但根據統計,5 年後單顆肌瘤復發率達35%以上,多顆肌瘤復發率則高達70%以上。
其他治療方式
子宮動脈拴塞:經導管子宮動脈栓塞術,直接穿刺腹股溝動脈,置入細小導管,不需切開皮膚,術後無疤痕。做腹主動脈攝影,找出內腸骨動脈和子宮動脈,再將一毫米的微細導管置入深部子宮動脈內,做子宮動脈攝影,找出支配肌瘤的血管,將血管完全堵塞,切斷肌瘤營養血管,讓肌瘤體積逐漸萎縮減小。90%的病人症狀會改善,且子宮肌瘤將縮小60%以上,復發的機會極少。唯本手術對子宮肌瘤摘除並非完全專一的治療方式,所以想生育的子宮肌瘤患者仍是接受子宮肌瘤切除術為宜。
施志和說,由於目前子宮肌瘤手術方式醫界歧異大,因此「醫療品質資訊公開」以發展完整,且技術純熟的「傳統開刀」相關資料做為各醫院的子宮肌瘤手術品質評估指標,提供給民眾做為就醫的參考。
瞭解評估指標
民眾可以點選網頁左側「使用說明」瞭解評估子宮肌瘤治療的指標的建立,這些指標是經過病友團體代表、消費者代表、勞工團體代表、衛生教育、醫療品質專家等所組成的「全民健保醫療品質委員會」同意,並利用健保給付資料分析數據,初步建立起偵測醫療院所醫療品質的指標。
施志和說,這些數據都是很客觀地以照護資訊計算而獲得到的數據,因此能讓民眾更簡單地就能瞭解各醫院診所過去對子宮肌瘤患者的照護情形,也能很客觀地提供民眾就醫時參考,如術後同一疾病再住院比率等,並且也能藉此瞭解子宮肌瘤的正確病因、病程、治療與照顧方式,可獲得自我照護或對家人照顧的能力及品質之改善。
另外,從網頁中,民眾也可以查詢到就近,以及想要就醫的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基層診所對於子宮肌瘤手術的醫療品質照護品質,繼續點選左側的「使用說明」,裡面就有解釋各項評估的指標,網頁的右側方則有「指標說明」,提供民眾瞭解評估各醫療院所治療子宮肌瘤醫療品質的評估指標。
評量醫療院所照護品質的指標
子宮肌瘤治療時,如何判斷醫院能否提供安全、有品質的服務?施志和表示,經由醫師與專家歸納子宮肌瘤在診斷及手術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醫療品質問題,包括兩大類:
一、手術適當性:即不必要的子宮肌瘤手術、或需治療子宮肌瘤,但是為非必要之子宮切除手術。
二、手術品質:是否造成手術合併症/ 併發症、或其他器官損傷。
因此,專家學者建議可由4 項指標,作為評量醫療院所在子宮肌瘤治療照顧品質的參考:
1.子宮肌瘤手術住院日超過7 天比率
因為子宮肌瘤手術住院日數視手術方式不同,但住院日數平均約3 到7 日;由當次手術時住院的時間來評估,如果住院日數超過7 日,可能是病患合併其他疾病需治療,或與手術發生併發症有關。
2.子宮肌瘤手術後14 日內有相關器官之損傷發生率
若病患接受子宮肌瘤手術後14 日內,再於門診或住院治療「輸尿管或膀胱或腸道等相關器官問題」,顯示可能與手術品質或手術併發症有關,因此可做為手術結果的品質指標。
3.子宮肌瘤手術後14 日內有相關器官之徵候發生率
若病患接受子宮肌瘤手術後14 日內,再於門診或住院治療「輸尿管或膀胱或腸道等相關器官問題」,顯示可能與手術品質或併發症有關,因此可做為手術結果的品質指標。
4.子宮肌瘤手術後14 日內,因該手術相關診斷再住院率
倘若病患接受子宮肌瘤摘除或子宮切除術後,在手術後14 日內,又由醫師診斷患有骨盆腔內器官有發炎或損傷;例如:卵巢、輸卵管、骨盆蜂窩組織炎、生殖器脫出、泌尿或生殖道廔管、子宮腔積血等,而再度住院,顯示患者的再住院率與手術品質或併發症有關,因此也可做為手術結果面的品質指標。
如何選擇醫療院所就醫治療
民眾若想瞭解居住所在地,就近的醫療院所對於子宮肌瘤各項照護品質指標的整體結果,可以從點選【院所查詢】中,點選「地圖式搜尋」,若想要瞭解子宮肌瘤各項照護品質指標的各院所個別結果,則可在【院所查詢】的「進階搜尋」,或直接在「地圖式搜尋」中搜尋,若想要迅速查詢某特定醫療院所的照顧品質,則可直接由【院所查詢】的「進階搜尋」進入查詢。
不過施志和強調,這些指標的數字或許也無法直接反應品質,因為指標數據是以全民健保申報資料,依指標分子及分母的定義計算所得到的數字,但雖然手術的照顧可以朝「標準化」努力,但是病患本身體質,以及病灶的表現卻是因人而異,無法標準化,所以指標計算出來的數字表現,可能為多重原因造成;例如:患者的子宮肌瘤太大、子宮肌瘤的形成有多種原因,無法靠單一次的手術完成等變數影響,因此指標的數字只能客觀呈現部分成效或結果,並無法提供價值判斷,患者也不要直接認定這些數據即可完整反應醫療品質,而誤會醫師或醫院的照顧不佳,提醒使用者解讀數字時必須審慎。
其他評斷醫療品質的指標
志和提醒,其他可以看出醫師及醫療院所的醫療品質,也可參考以下建議:
1.先評估該醫療院所的硬體構造、設施、設備,以及服務人員數量、服務類型,醫院是否符合醫療院所評鑑的各項資格等因素,這些因素是否符合要求。
2.就診時,醫師或醫療院所是否有主動提供臨床照顧準則、感染率控制等相關資料。
3.醫師或醫療院所醫護人員,是否有提供完整衛教、照顧說明等。藉由更多客觀的評估資訊,獲得就醫前最好的評估。
目前在【機構別之醫療品質資訊】中,共有包括糖尿病、人工膝關節、消化性潰瘍、氣喘病及子宮肌瘤等6 項疾病,施志和表示,未來中央健康保險署計劃每年推出一到兩項疾病的醫療品質評估進行公開,選擇的疾病會以治療技術發展純熟、監測指標發展好,以及疾病發生率高,和民眾關心度高等的疾病為推行醫療品質公開的標準。
醫療品質的評估結果必須要獲得醫院團體的同意才能進行資訊公開,過去雖然有醫療院所擔心會被拿來做比較,或有些醫療院所會排斥把患者就診及治療的資料完整提供,但是經過與醫院、醫學會等醫界團體進行討論後,選擇較客觀能夠量化、易於收集,以及顯示出醫療品質和診療行為有相對關係的指標,且這些指標必須能與國際接軌,有了這些共識,已經漸漸消除醫界的疑慮,也更有意願將醫療品質透明化、公開,未來健保署將會提供更多的疾病治療的醫療品質資訊,公開於【醫療品質資訊公開專區】中,讓民眾就醫有更客觀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