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淺談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是國人女性生殖道癌症中發生率僅次於子宮頸癌,排名第二的惡性腫瘤。根據衛生署的統計,子宮體癌每年的新個案數在民國八十四年僅344例,其後逐年增加,到了九十八年,新個案數已高達1496例,排名快速躍進女性癌症前十大。子宮內膜癌多發生在停經後之婦女,大部分病人其年齡分布在45-59歲之間。子宮內膜癌主要的症狀為停經後陰道出血或停經前之異常出血,病患會因症狀困擾而及時就醫,因此70-80%的子宮內膜癌診斷時仍為侷限在子宮內的第一期。早期治療的結果,有較高的治癒機會和存活率,由此可了解為何子宮內膜癌在國人女性生殖道癌症中的相對存活率最高,預後在各種婦癌中最好。

子宮內膜癌源自兩種不同的致病機轉,其中與雌激素有關之子宮內膜癌稱為第一型,主要為子宮內膜樣腺癌,約佔75-80%,惡性程度通常較不厲害。約10%的子宮內膜癌與雌激素無關稱為第二型子宮內膜癌,這類癌症通常細胞分化程度較差、子宮肌層深層侵犯的機率較大,組織學型態多為乳頭狀漿液性癌或亮細胞癌,預後較差。

子宮內膜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分期手術包括初步的外科探查、腹內集液細胞學檢查、筋膜外全子宮切除、兩側卵巢輸卵管切除、骨盆腔與主動脈旁淋巴結和網膜的取樣切除。藉由手術分期,可以分辨多重的預後因子包括:淋巴結轉移、子宮肌層侵襲深度、腹腔內轉移、子宮附件轉移、以及淋巴血管腔侵襲等,做為後續治療決策的依據,也可以更準確地評估疾病的預後。

分期手術也可以由腹腔鏡輔助完成,腹腔鏡輔助分期手術雖然耗時較長,但可縮短住院天數並有較好的術後恢復品質。第二期的子宮內膜癌的治療可採取子宮根除手術,加上兩側輸卵管卵巢的摘除及骨盆腔及主動脈旁淋巴結取樣。如此可以減少許多手術後放射治療的合併症。

對身體狀況不允許手術的早期病人,放射治療能提供長期的局部控制和延長病人的存活,單獨的近接治療對部分適合的早期病例亦已足夠。對於不適合接受放射線治療的病人,可以單獨給予大劑量黃體素治療。兩側卵巢輸卵管切除也是分期手術治療的一部分,由於子宮內膜癌大部分為停經後之女性,因此卵巢切除與否影響至微,然而面對愈來愈多的年輕病患,考慮保留卵巢,維持生育能力就成了目前不得不正視的重要課題。

早期卵巢衰竭和早發性停經的婦女,較易發生心血管疾病,神經疾病,精神疾病和骨質疏鬆症。因此在年輕的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有足夠的理由考慮保留卵巢。最近較大型的回顧研究也顯示,為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保留卵巢並不影響病患的存活。子宮內膜癌的復發常被稱作〝要命的復發〞,此道出初步治療的重要性,不得不慎重。
  
因為子宮內膜癌是與雌激素息息相關的惡性腫瘤,理論上會對抗雌激素的黃體素有反應。目前黃體素的使用對早期子宮內膜癌並不見得有更好的結果。對荷爾蒙治療有效的,多半是內膜癌細胞具雌激素受體、黃體素受體者,當然也有少數效果良好的病例報告。對無法獲得有效治療的晚期或復發病患,黃體素治療無毒性,不失為一種支持治療的選擇。附加化學治療在已手術及放射治療後的子宮內膜癌病人,治療效益並不明確。
  
第三期或第四期的子宮內膜癌,可能在手術前或手術中被診斷出來,其治療計畫視臨床條件因人而異。晚期或復發的子宮內膜癌施予的放射治療對病人整體存活的改善並無明確的證據,因此全身性的化學治療或許為另一種可行的選擇。

子宮內膜癌一直被認為是一個與雌激素相關聯的惡性腫瘤,雌激素補充治療對於這類有停經後症狀的病人而言,是否安全至今仍無定論,而子宮內膜癌病人在術後接受雌激素補充治療,是否有較高的復發率也仍未被證實。對於成功治療的早期子宮內膜癌病患,處方雌激素補充時,最好有充分的說明和替代選擇,讓患者了解風險與效益。

子宮內膜癌診斷時多數屬第一期,早期治療的效果好,預後在各種婦癌當中最好。實證醫學客觀地指引出臨床上治療的方向,寄望未來有不斷的新證據釐清疑慮,發展新治劑,新療法,創造臨床治療的新進展。
本文作者:三軍總醫院內科部胃腸科 許晉輝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