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親愛媽咪常見的皮膚病

在日常生活中,不是每個媽咪都像廣告般快樂與無憂無慮,不同階段的母親有不同的任務及煩惱,除了家人的健康之外,媽咪們更應該多多關心自己的健康,以下簡單介紹女性幾個重要階段常見的皮膚變化。

懷孕媽咪最害怕的皮膚病─肝斑及妊娠紋
懷孕媽咪最擔心害怕的皮膚變化包括肝斑(俗稱孕斑)及妊娠紋。這兩種變化不但在懷孕時會影響媽咪的心情及外觀,甚至在生產之後也不會消失,因此更需要小心防範。

肝斑,是一種色素性疾病,較常見於生育年齡婦女的兩頰、額頭、上唇等部位,懷孕、服用口服避孕藥、紫外線之過度暴露都會惡化肝斑的色素變化。其病理組織學的變化為整層表皮之黑色素增加,造成臨床上色素加深之外觀。在治療方面,已有口服藥物可用於治療,而外用藥物方面,包括對苯二酚、維生素C、熊果素、麴酸,或加上維生素A酸、甘醇酸或三氯醋酸等組合式治療,這些治療若能配合完整的防曬措施,對肝斑之治療就會有不錯的成效。其中維生素A酸加上對苯二酚,再加上輕效類固醇軟膏,就是目前所稱三合一療法。這種治療方法自西元一九七五年被提出,用於治療色素過深之疾病,其中輕效類固醇是為了減輕前二種藥物可能產生之輕微不適現象,如發紅、脫屑及刺激感,此療法目前已廣泛使用於肝斑之治療。

上述多種組合式療法,無法在使用前判斷一定適用於那一位病患,因此病患如果能配合醫師指示,正確使用組合之藥物,並耐心治療,加上適時評估治療效果,一定能有最好的成效。美容治療最大的問題常是操之過急,一種治療之效果仍未顯現,病患又忙著嘗試另一種治療了。

妊娠紋,是懷孕期間結締組織的變化,由於懷孕期間許多部位的肌膚須大幅伸張,因此會導致膠原蛋白拉扯斷裂等變化,因此約九成的孕婦會在腹部、屁股、大腿近端甚至乳房外圍產生線狀的條紋。妊娠紋的預防重於治療,在懷孕三個月之後最好每天洗澡後以環形的方式按摩以上部位,按摩本身比使用的產品來的重要許多。按摩的動作必須持之以恆,一直到生產前都要確實執行,尤其是下腹部及後腰部等在懷孕後期不容易按摩到的部位。已經產生的妊娠紋,剛生產完,若還在紅紫色階段可利用外用藥物或雷射加以治療,效果較佳。多年之後,妊娠紋會變成瓷白色,甚至出現肚皮鬆垮的現象,此階段電波拉皮及光波拉皮也是效果不錯的治療方法。

忙碌媽咪常見的皮膚病─富貴手與成人性痤瘡
小孩是唸書年齡的媽咪非常忙碌,除了做家事、照顧小孩可能還要工作,這時候手部皮膚及指甲常常發生變化。除了手部的問題,成人性的痤瘡(青春痘)也常常來攪局,讓忙碌的媽咪不但心情受影響,還擔心是不是賀爾蒙失調。

富貴手,主要是因為長期接觸水和清潔劑,造成手部皮膚保水力下降,經表皮散失的水份量大幅提高,使得手部皮膚出現乾燥、脫皮、裂縫等問題。皮膚的小裂縫和小傷口常造成劇烈疼痛,甚至從傷口發生細菌性感染。此外因為長期接觸水和清潔劑等刺激性物質,許多富貴手的患者,其指甲內側甲溝處因反覆發炎,因此甲小皮(指甲基部半透明的膜狀物)脫落或受損,細菌、黴菌或念珠菌因此趁虛而入,常併發急性或慢性的甲溝炎。急性的甲溝炎會在甲溝處有紅腫熱痛的發炎反應,甚至有化膿及抽痛的症狀;慢性甲溝炎則會在指甲周圍的皮膚出現紅腫及苔蘚化增厚的變化,若常反覆發作,會造成指甲變形、甲床剝離等異常的情形。

富貴手的媽咪們會約有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人不願意或者不習慣戴手套,大多是因為怕碗洗不乾淨或影響觸感等等。基本上如果不能戴手套隔離水或清潔劑等刺激物質,以外用藥治療的效果仍有限,因為破壞的速度及強度遠遠大於皮膚修護的速度,因此建議媽咪做家事還是盡量戴手套,如果擔心洗不乾淨,就把衣物或碗盤在原來的洗滌步驟之外再多冲幾次水加強,或選用較不易殘留的清潔用品。

至於戴手套也是很有學問的,因為戴手套做事,雙手可能流汗或有水跑進去,因此建議應該在乳膠手套內戴一層棉質手套,如果濕掉了應儘速更換,否則等於雙手泡在水裡做事,既溼熱又不透氣比沒戴還糟糕!如果怕麻煩不想多戴一層棉質手套,目前也有內襯一層棉質絨裡的乳膠手套可供選用,最好能定期將手套翻面清潔晾乾以免黴菌滋生。

有一些人會對乳膠過敏,因此門診中也可見到患者戴手套的部位出現了濕疹樣的變化,而且分布的位置和手套的長度相當,可由此判斷和接觸手套有關,不能戴乳膠手套的患者,應考慮其他材質的手套,如聚乙烯氯(polyvinylchloride)。目前也有一種隱形手套,直接塗抹於手部,可在手上形成一層隔離性物質,約可維持三至四小時,適合需精密動作或戴手套會過敏的患者使用。

只要加強保護、減少刺激物質的接觸,再配合適當的外用藥物治療,富貴手的治療約在兩週之內可改善或痊癒,當然日後應盡量維持良好正確的保護習慣才能減少再發的機會。

成人性痤瘡是指痤瘡發生於青春期之後的人,根據英國的研究指出,1984年痤瘡病患的平均年齡為20.5歲,到1994年時痤瘡病患的平均年齡為26.5歲,近十年來25歲以上罹患痤瘡的人數大幅增加,其中這些患者有37%合併雄性素過高的情形。到底哪些情形有可能是內分泌失調引起的痤瘡?

在以下的幾種情形,必須檢查是否有內分泌失調的問題:
1.對傳統的痤瘡療法沒有反應甚至惡化:這裡指的傳統療法是指經皮膚專科醫師診察之後投予的治療,包括療程夠長(最少需六至八週)的口服抗生素、消炎藥並搭配合適的外用藥物及清潔產品。有部分病人每次治療都只有二至三週的耐性,而且對自己的護膚產品有狂熱的偏執,常常還未見效果就急著換醫師或換治療方法,這種療程彷彿折返跑,事倍功半永遠到不了勝利的終點。
2.急性且快速惡化的痤瘡:在數週之內長出數量多且為深部發炎的囊腫型痤瘡、或廔管型病灶。
3.女性痤瘡病人合併有多毛、月經週期不規則、肥胖、不孕或雄性素過高的病徵,包括嚴重的皮膚出油、痤瘡、多毛、禿髮。多毛指的是女性在雄性素支配毛髮生長的部位,長出過多的毛髮,包括嘴唇上方、鬢角、乳暈、前胸、下背部、大腿內側等部位。禿髮指的是女性因為雄性素過高,引發頭頂部位頭髮密度減低以及頭髮變細的類似雄性禿的落髮。

除了一般身體理學檢查是否有雄性素過高的病徵之外,女性患者可以在月經週期中的黃體期(月經來之前兩週內)接受抽血檢查,包括睪固酮(testosterone)及去氫男性脂酮硫酸鹽(DHEAS)。前者可代表卵巢而來的雄性素;後者代表腎上腺而來的雄性素,若有異常現象可再進一步做其他的檢查。

更年期媽咪常見的皮膚病─缺脂性皮膚炎與皺紋
更年期的媽咪常有皮膚乾燥的問題,在身體的部份產生缺脂性皮膚炎,而臉部也出現靜態性和動態性的皺紋,這些問題都有解決的方式喲!

缺脂性皮膚炎起因於皮膚保水能力下降、經表皮散失的水分提高,這些因素將導致皮膚搔癢乾燥且脫皮發紅,常見於老人或皮膚較偏乾性的女性,好發於小腿前側及下腹部,治療方面應加強皮膚的保濕護理,以不含皂鹼或含脂肪酸的潔膚產品清潔、再輔以含天然保濕因子(naturalmoisturizingfactors)或保水成分(humectant)的保濕乳液或乳霜增加皮膚的保水能力,並應盡量減少高溫沐浴或近距離使用電暖氣或電毯等加速水分散失的情形。

單純因皮膚乾燥引發的搔癢或紅腫,大部分的患者使用含保濕成分的護膚產品即可得到改善,具有保濕能力的成分包括隔離密封(Occlusives)、保水成分(Humectants)及親水性介質(Hydrophilicmatrices)等。隔離密封劑可以隔離角質層和外界相通,減少經皮之水分散失(TEWL),成份包括凡士林、礦物油、綿羊油、大豆油、葡萄子油等。保水成分當周圍環境溼度超過70%的情形下,可吸收外在水氣,當皮膚表層過於乾燥時,可從深部表皮或真皮吸收水分至角質層,使之富含水分。成分包括甘油、尿素、玻尿酸、丙二醇、山梨醇、分子釘、維生素A、C、E及膠原蛋白、彈性素等蛋白質。親水性介質如玻尿酸的保濕能力相當好,有助於減少因過度乾燥所產生之靜態性細紋。

皺紋的分類依據是否在做表情時才出現可分為靜態紋和動態紋,靜態紋是指在臉部沒有任何表情時,出現於眼下、臉頰等部位的的皺紋,動態紋是臉部在抬眉、微笑及皺眉時,出現在額頭、眼尾及眉間的紋路。一般而言,靜態紋可以用脈衝光、光波拉皮及電波拉皮等回春方式治療,動態紋則以注射肉毒桿菌的效果較好。

以下簡單介紹注射肉毒桿菌的過程及要注意的細節,肉毒桿菌治療是以30號的針頭將藥劑注射到肌肉中,以達到改善表情動態紋,如:抬頭紋、皺眉紋、魚尾紋、鼻間紋等等,因為針頭極細因此治療後頂多有微小的出血點,有些血管較多的部位,例如:眼睛下方或眼尾,治療後若無壓迫止血,有可能會出現小瘀青,約一週左右會消失,不至於留下疤痕或凹陷。

針對表情動態紋的治療,藥物多注射於臉部肌肉,病人應注意在施打後四小時內勿平躺或趴睡,以免藥物微量滲透到其他位置,由於臉部表情肌極為細膩,因此藥物微量滲透到其他位置,可能會導致不滿意的治療結果。

如果要合併其他治療,如:玻尿酸注射,改善皺眉紋或法令紋;或脈衝光回春除皺等,也有一些注意事項。以合併玻尿酸注射為例,若改善同一部位,如:眉間紋,一般建議間隔一週的時間,因為打完肉毒桿菌後一週,皺眉肌的肌肉放鬆效果已顯現,還有淺淺的眉間紋,再以玻尿酸填平,能使注射的位置及藥量最精準,達到最好的改善效果。
本文作者:恩主公醫院皮膚科 王綺嫻主任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