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耳穴按摩與保健 耳朵雖小,奧妙無窮

診間傳來:「醫師,我睡不著,可以幫我貼耳針嗎?」另一頭,又有年輕女子說:「醫師:我最近食慾超好,我也要埋耳針,免得一直想吃東西。」

中醫耳針療法的歷史悠久
經絡是人體複雜的控制系統,藉由經絡來聯繫人體上下左右內外,而經絡上的穴位就是操作的開關。經絡「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有溝通表裡的功能。根據中醫「有諸內,必形諸外」的理論,藉由觀察觸摸特定部位的表現(望、聞、切),再配合詳細問診,就可以歸納診斷出「臟象」。望耳診病的想法也是出自此一概念,《內經.靈樞》就指出:「耳輪焦枯,如受塵垢者,病在骨」;清代醫家張振鋆所著《釐正按摩要術》也有耳背圖的診斷圖譜,可見中醫的耳針療法迄今已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

耳穴診治的起源,有一說是源自中國,也有一說是源自法國的內科醫師Nogier。Nogier醫師提出「倒置胎兒說」,即指耳朵的形狀有如一個倒置的胎兒,並點出40多個耳穴,一時洛陽紙貴,促進了耳穴的研究與發展。其他還有Delta反射說、耳廓的全息說等,但都未脫離「耳朵上的某點或某區是人體某個器官或系統反應點」的看法。

從神經解剖學的角度分析
西元2000年,長期致力於醫療援非的吳振華醫師從神經解剖學的角度切入,對照傳統中醫對耳朵相關循行的經絡,提出「耳針的作用機轉是經由自主神經的調節,所以凡是與自主神經有關的器官及臟腑,就可以利用耳針治療。」他也指出「耳輪能夠反應出交感神經失調的症狀,耳胛區則能夠反應出
副交感神經生理功能失調的症狀。」

自律神經系統的作用是反射性的,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我們不知道自律神經系統在工作。自律神經系統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系統組成,共同控制呼吸、心跳、胃腸、泌尿生殖、排汗、體溫等功能,也就是說,它包括呼吸系統、心臟血管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以及體溫的維持等。因為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作用的不同,兩者互相拮抗又互相協調,以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對全身臟腑有雙重支配的作用。

耳朵與臟腑之間由經絡聯繫
耳穴保健的訣竅就是找尋反應點。透過觀察,可以知道耳輪有無充血或小血管擴張,耳胛有無膿頭、黑色斑點、丘疹,以及耳垢腺是否分泌旺盛。

宋.《蘇沈良方》:「摩熨耳目,以助真氣」,就是示人以按壓推摩耳朵的方式來養生保健。以簡易的探測棒(如:火柴)在耳朵上尋找壓痛反應點,再以指腹按壓,或以探測棒直接按摩或施針,都可以達到以耳診病、以耳施治的目的。

耳朵與臟腑之間的生理反應現象,主要經由6條經絡聯繫產生。分別是手少陽三焦經,「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手太陽小腸經,「其支者,卻入耳中」;足少陽膽經,「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足陽明胃經,「循頰車,上耳前」;足太陽膀胱經,「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手陽明大腸經,「入耳,會於
宗脈」。

若要熟悉按摩耳朵的方法,甚至是依照疾病尋找相對應的反應區來加以治療,有必要先了解耳朵的構造及名稱。對著鏡子看,由外而內,最先見到的是沿著耳朵最外圈的凸起構造,叫做耳輪;耳輪內側的長型凹溝,形狀像一艘船,稱為耳舟;在耳舟內側,有一塊凸起的軟骨,上端有分岔的兩隻腳,下端一路往下,與耳輪相對包夾著耳舟,稱為對耳輪;對耳輪上端分岔所包含的三角形區域,稱為三角窩;對耳輪內側的凹陷區域,就是耳甲艇及耳甲腔。此外,在耳朵前方,靠近臉頰處,有一小小凸起的軟骨,稱為耳屏,也就是俗稱的耳珠;耳屏的斜下方,耳垂的正上方,也有一塊與耳屏形狀相似的凸起,稱為對耳屏;最後,就是大家熟悉的耳垂,以及耳朵的背面,稱為耳背。

耳穴按摩工具:手、王不留行
● 手手是最方便簡單的工具。手指及手掌面積較大,能夠全面按摩到耳朵大部分的區域,有整體保健治療的效果;且以手指的敏感性,在按摩的同時觸摸耳朵有無異常的疼痛、痠脹、腫塊,也可以當成診斷工具。此外,幫家中的老人、伴侶、小孩按摩,可以增加彼此的信賴與親密感。

● 王不留行
王不留行是植物的種子,大小適當,價錢便宜,在一般的中藥行皆可取得,常被用來作為按摩耳穴的工具。對於有特定疾病的患者,可以選取相關穴位敷貼王不留行,加強穴位按摩刺激,以達到治療的效果。使用王不留行,是用透氣膠布剪成小塊,將其貼在穴位上。市面上也有以磁珠作為按摩耳穴的工具,與王不留行的原理相同,亦可選用。

全耳按摩的手法與要領
耳朵雖小,卻與五臟六腑相應四肢百骸,能夠促進全身氣血暢通,達到養生保健的功效。耳穴按摩容易學習且廣泛適用於各年齡層及各種體質的人。

耳朵的按摩分為以下10個部位。操作之前,先將雙手互搓使之溫熱,整個手掌覆在耳朵上,在每個部位反覆按摩1分鐘,再換下一個部位。每日早晚各做10分鐘,早上宜一起床就操作,可以提振精神;晚上可在沐浴後操作,此時氣血循環旺盛,可以加強對臟腑經絡的聯繫與感應。按摩力道的輕重,依照個人能夠耐受的程度而定,一般以耳朵感到溫熱、微有痠脹感為度。

● 耳舟及耳輪:食指在耳朵正面,拇指在耳朵背面,自上到下,揉捏耳舟及耳輪區塊。
● 耳垂:用雙手拇指、食指揉捏耳垂,自上到下,自裡到外。
● 耳屏:以食指按壓耳屏,以及耳屏前的凹陷處。
● 對耳屏:以拇指、食指揉捏對耳屏,從上到下,反覆操作。
● 三角窩:以拇指在耳背固定,食指小範圍上下揉捏三角窩。
● 對耳輪:以拇指在內,食指在外,揉捏對耳輪,也可只以食指按壓,兩者交替操作。
● 對耳輪上下腳:以食指單指稍傾斜,按壓對耳輪上腳及下腳。
● 耳甲艇:食指畫橢圓形方式,上下按摩耳甲艇。
● 耳甲腔:食指在耳甲腔處,以轉圈方式揉按耳甲腔。
● 耳背:用食指、中指、無名指3指上下搓揉耳背。

各部位按摩完成後,再將兩手摩擦搓熱,覆蓋在耳朵上約30秒,結束按摩。在按摩的同時,若發現有異常疼痛的地方或腫塊、硬結,可能代表著身體不舒服的反應點,可放輕手法,但增加按摩時間。

適用各種常見疾病的耳穴
耳朵上的穴位豐富,除了按摩整個耳朵可以達到防病保健的功效以外,在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更可以選用一些穴位加強按摩,或是貼王不留行加強刺激,藉以治療疾病及改善症狀。

● 慢性頭痛
慢性頭痛是許多人的困擾,不論是偏頭痛、緊縮型頭痛或叢發性頭痛,都可以按摩對耳屏。對耳屏外側面,在生物全息中所對應的是人體的頭部,分為3個區域:「枕」、「顳」、「額」等穴,可以改善頭部的氣血循環與不適。此外,「神門」有鎮靜、安神、止痛的功效;「皮質下」可以調節神經興奮與抑制的平衡;此兩穴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偏頭痛的患者,宜優先取頭痛側的耳穴按摩,或是兩耳按摩加強療效。

● 失眠
「神門」,位於三角窩的尖端,是常被取用的穴位,有寧心安神的效果,對於失眠、多夢者最為適合。「皮質下」,可調整交感、副交感神經的平衡,對於失眠也有幫助。長期失眠,往往難求速效,尤其是原需依賴藥物助眠的患者,可以耳穴按摩配合改善睡眠之後,再慢慢減少用藥,才不會造成反效果。

● 高血壓
高血壓患者配合全耳按摩,能幫助全身氣血循環與神經調節。在局部加強的穴位,可以選用位於耳背的「降壓溝」及角窩上的「降壓點」,幫助血壓穩定。按中醫觀點,高血壓患者常常表現出肝陽上亢、肝腎陰虛、心陽虛損等證型,身體陰陽失去平衡,就會代償性的血壓升高,因此配合「心」、「肝」、「腎」、「內分泌」等穴位,可恢復臟腑機能,達到標本同治的效果。當血壓升高,造成頭痛、肩頸緊繃等不適時,按摩「降壓溝」、「降壓點」這兩個穴位,也有幫助血壓下降、緩解急性症狀的的效果。

● 消化系統
消 化 系 統器官對應到耳朵耳甲艇的位置,如 果 腸 胃 道 不適,可以按壓此區。腹瀉的人可以選用「肝」、「 脾 」 、「腎」、「直腸」等穴。消化不良、常常脹氣的人,可加強「小腸」穴位的按壓。便祕用「腹」、「便祕點」、「大腸」、「三焦」等穴位治療。

● 婦科疾病
耳穴對於婦科問題,尤其是原發性、功能性的病變,有很好的療效。像是月經提前或延後的人 , 用「 內分 泌 」 、 「 皮質下」、「腎」、「內生殖器」等穴,可以幫助調整體內荷爾蒙。經痛患者可以選用「內生殖器」、「盆腔」、「交感」、「神門」、「皮質下」等穴,在月經快來之前及月經來的時候加強按摩,能有效緩解不適。

● 減重
要減重除了適當的運動及配 合 飲 食 控 制外,若能再加上耳穴的按壓,既不傷身又能增強療效。選用「內分 泌 點 」 , 可以調整身體新陳代謝機能,使之正常運作;「脾」、「胃」穴區也是很重要的;「饑點」有抑制食慾的功效,可以配合使用。減重使用耳穴作為輔助,建議用王不留行敷貼,並時時按摩刺激,效果比較好。

● 近視
在耳穴中,「眼」、「目1」、「目2」
等穴都位於耳垂上,常常按摩耳垂,不但提神醒腦,更能使眼睛明亮。亦可將王不留行輪流貼於兩耳穴位,不時按摩刺激。

耳穴按摩應注意事項
1.在用手按摩前,需修剪指甲、洗淨雙手。
2.每個人耳朵敏感程度不同,按摩力道因人而異,以不會產生不適感為宜,不可過度刺激,以免造成皮膚破損、發炎。幫他人按摩,尤其是幼兒,更需注意輕柔適度。
3.敷貼王不留行或磁珠時,需保持局部乾燥與清潔,洗澡後擦乾或吹乾,每2-3天需更換1次。
4.若出現破皮、紅腫、疼痛,應暫停按摩,必要時需就診治療。
5.同一穴位長期刺激會造成穴位疲乏,可以多個穴位交替使用,或兩耳交替按摩,以提高療效。
本文作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針灸科 醫師 張家綺.黃敬軒.郭大維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