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頭臉部的臟腑反射區 眼與臟腑的分屬

《靈樞˙大惑論》中說:「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可以說,眼為肝之官,心之使,陰陽之所會,宗脈之所聚,營衛魂魄之所常營,神氣之所生,氣之清明者也。總之,眼與五臟六腑、經絡筋骨、精神氣血,都有密切的關係,不但在望神方面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而且可以察五臟六腑的變化,對某些病症的診斷,具有「見微知著」的意義。

●眼為筋骨血氣肌肉之部
《靈樞˙大惑論》認為,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並為系,此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筋骨肌肉氣血,又分屬於五臟,後世醫家據此發展為「五輪」學說,《秘傳眼科龍木論》分為肉輪、血輪、氣輪、風輪、水輪,並以此測相應臟腑的病變。

●眼為五臟六腑之部
據《黃帝內經》所述,因為肝屬風主筋,所以「黑睛」稱為「風輪」,屬肝與膽。因為心主血脈,所以「內外眦的血絡」稱為「血輪」,屬心與小腸。因為脾主肌肉,所以「眼瞼」稱為「肉輪」,屬脾與胃。因為肺主氣其色白,所以「白睛」稱為「氣輪」,屬肺與大腸。因為腎屬水,主骨生髓,所以「瞳人」稱為「水輪」,屬腎與膀胱。另有「八廓」之說,以八卦方位分應臟腑。

●眼為經絡陰陽之部
據《內經》記載,直接與眼目有關係的經脈有:足太陽、陽明、少陽、手太陽、少陽、手少陰、足厥陰、任脈、督脈、陰陽蹻脈。經筋則有:足太陽、陽明、少陽,手太陽、少陽,且太陽為上瞼,陽明為下瞼,少陽結於目眦為外維。

據《靈樞˙論疾診尺》篇載:赤脈從上向下者,屬太陽病;從下走向上者,屬陽明病;從外走向內者,屬少陽病。又據《靈樞˙熱病》篇載:目赤從內眦始者,屬陰蹻病。《靈樞˙大惑論》認為,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眼瞼上為陽,下為陰;左為陽,右為陰;外眦為陽,內眦為陰。

耳與臟腑的分屬
耳為腎之竅,手足少陽經之脈布於耳,手足太陽經,陽四經亦行於耳前後,所以,耳為「宗脈之所聚」。《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可見耳診可察知心臟功能。
據現代「耳針療法」研究發現,耳部還有臟腑與身形相關部位的區域劃分,而且,人體內臟在耳部的分布是有規律的。經常按摩耳朵,有很好的保健效果。

●根據相應部位取穴
內臟、肢體、器官等發生病變,在耳廓相應部位有壓痛點(或反應點),可作為取穴的根據。如胃病取胃穴,踝關節扭傷取踝關節穴等,可用鈍頭探棒查找出壓痛點。

●根據中醫理論辨證取穴
根據中醫臟腑學說,肝與膽、心與小腸、腎與膀胱、脾與胃等,互為表裡,因而肝病又取膽穴,心臟病取小腸穴,腸炎取肺穴。根據肝開竅於目、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唇)、肺開竅於鼻、腎開竅於耳等的中醫理論,因而眼病取肝穴、中耳炎取腎穴、鼻炎取肺穴。根據肝主筋、心主血、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腎主骨的理論,因而皮膚病取肺穴、骨科病取腎穴、肌肉病取脾穴。

●根據西醫理論取穴
皮質下穴有調節大腦皮層的功能,因而神經系統的病症要取「皮質下穴」;交感穴有調節自主神經的功能,因而內臟病痛要取「交感穴」;平喘穴有調節呼吸中樞及抗過敏的功能,因而哮喘要取「平喘穴」。

●根據臨床經驗取穴
透過大量臨床實踐,總結治療疾病的有效耳穴,如眼穴、肝穴、脾穴等,能治療「麥粒腫」;神門穴、皮質下穴、熱穴及相應部位,如踝關節扭傷,相應部位的耳穴是「踝」,能治療扭傷;頸椎穴、頸穴、神門穴、外生殖器穴,能治療「落枕」;枕穴、額穴、枕小神經穴、神門穴、皮質下穴,能治療「頭痛」。
本文作者:健康中國名家論壇編委會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