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酗酒者的共同命運-精神病與癡呆症

臨床的事實顯示:沒有一個酗酒會「認為」或「承認」自己是在酗酒,甚至沒有一個人會覺得自己是「愛喝酒」或「貪杯」;相反地,他們永遠認為可以「控制」自己的喝酒,想不喝就可以不喝,實則周遭的親友都知道他們所談的沒有一句做得到或是感覺他們簡直是恬不之恥,荒謬至極,喝酒喝到頭殼壞掉了。

事實果真如此,長期無節制的喝酒,除了對腸胃道、肝臟、胰臟、和股骨(缺血性壞死)的嚴重傷害眾所週知以外,酒精的最後標的是在我們的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而整個腦袋長期浸泡在酒精裏的結果可以想見是十分糟糕,不但神經細胞萎縮,產生脫髓鞘現象影響其正常的神經訊息傳遞,整個大腦、小腦、中央橋腦、和周圍神經部份的結構和功能亦多產生不可逆性的退行性病變。結果是因此而使酗酒者和酒癮者極易出現迷糊的心志,絕差的記憶和判斷力、視幻覺或聽幻覺經驗,嫉妒妄想,時間感受紊亂,焦慮躁鬱,手抖心悸,乃致早早出現似癡呆之心智功能退化象徵。

親友家屬,尤其是配偶,往往是極無奈痛心又眼睜睜的看著他們一路走來受酒控制,整個生活始終繞著酒瓶打轉。加上大多數酗酒者光喝酒不正常飲食,一大清早起床就喝酒,心虛下到處藏酒,還不准別人碰觸其飲酒的任何相關話題,自己對酗酒則有明顯的羞恥和罪惡感,但繼續會不由自主、循環性的,甚至強迫性的重新再喝。最後的結果是一旦出現肝功能不良,或者因故停喝幾天後即抽搐、視幻覺上身,或無法正常進食時,剩下的就只又眼睜睜的看著他們一路壞下去直到早死,或是併發精神病表徵和癡呆現象為止。

酗酒者真的像是一般精神病患般缺乏病識感,不接受、不承認,也不面對自己的病態性飲酒問題(所謂三不政策),也不認同醫師的說詞和診斷,糟糕到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有多糟糕嗎?而真的最後會逐漸走上精神病或癡呆症難道就是其等共同的宿命嗎?

如果答案對大多數的酗酒和酒癮者都是否定的話,那麼他們大可繼續暢飲讓酒再增添生命的色彩,可惜大大的不是!倒是念多的醫學研究證據顯示酗酒和酒癮者不但多數同時具有精神人格障礙之潛在性體質,自己和家人都渾然未知外,酒精又成為其病態人格特質和所建構的心靈世界中,為了平衡情緒而易尋得的「致命吸引力」物質,乃至於酗酒終成為其整個精神病理特徵中的一種症狀表徵和行為出口,當然其結果如同其他精神疾患般,精神功能和人格狀態因為酒精造成中樞神經的殘害而加速扭曲與退化,所以酒癮症和吸毒者般早已「明列」於「精神疾患」的醫學診斷系統中。

不只如此,近年來的醫學工作還多所發現,酒癮者不但在自身,更在其三等親內的其他家族成員中,擁有情緒性疾患之躁鬱症或憂鬱症,神經質性疾患之焦慮症、恐慌症和慮病症等,飲食疾患之暴食症或厭食症,以及格疾患之社會型和邊緣型人格違常症等,均有遠較常人為高的共發率和胡鬧的體質外顯率,如同「魔箍」般的緊緊在這一家族系統中代代相傳,尤不可不明。

除了依酗酒發生的原因與機轉,有類似社交發展、行為障礙、與特殊體質型等類別外,在二十五歲以前就明顯已形成酗酒和酒癮傾向者(通常謂之第二型),幾乎全為男性,其家庭男性成員亦多貪杯或嚴重酗酒、吸毒者,和體質與遺傳的關係強烈,後代酗酒的情形亦可推想之高,即使在嚴密的醫療與家庭監督下,戒斷的機率極低,但當事人則永遠在醫師和家人面前信誓旦旦保證其日後「一定」不再喝酒或毫無病識感,不過通常過不了多久就被送醫治療或住院直到死亡為止。

二十五歲之後才逐漸形成之酗酒或酒癮情形(通常謂之第一型)相對於前者與社會環境、個人遭遇、心情轉折等環境因素較有關,後代有酒癮之機率也比一般人口稍高,其戒酒的可能性較高,但仍需緊密的醫療合作與家庭之監督支持才有可能走得了回頭路。

由此看來,酗酒者宿命中的體質因素故無由選擇,「藉酒澆愁」等迷人但無奈的環境因素又如影隨形般緊拉著這批有酒精之嗜好傾向著走完其共同命運尤令人慨嘆。而家人親友協助其等站出來勇敢的與醫療合作,陪伴其走逼條漫長,但仍可能極有代價的穩定與戒斷之路,顯戲唯一可行之途。
本文作者:書田診所神經精神科(身心內科)主任 江漢光 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